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他无需墓志铭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他无需墓志铭 ——赏;李绅《悯农二首》


作者:雷声菜园子 白丁,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35发表时间:2022-02-09 05:59:35
摘要:李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悯农诗人。他的诗作《悯农二首》妇孺皆知,是孩童学习唐诗的启蒙作品之一。然而,历朝历代对李绅的评价却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狎妓纵酒生活奢侈的贪官酷吏。从悯农诗人到贪官酷吏反差之大,令我将信将疑。再次来无锡,特意去了惠山古镇,特意去了惠山古寺,就想探个究竟。结果,李绅一生的所作所为令我动容。有人遗憾,李绅没有一座坟茔;有人感叹,李绅没有一篇墓志铭。李绅啊李绅,你不需要一座坟茔;李绅啊李绅,你不需要一篇墓志铭!其实,而立之年,你就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好友白居易生前早早为你写下墓志铭: ——西人泣送,东人歌迎!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他无需墓志铭 无锡,一座秀色可餐的江南小城。
   最初,无锡给我的印象,不是“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而是一本书,一首曲。
   书,是无锡大儒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书中,自忖“忧世伤生”的方鸿渐,大概亦如吾辈,善良、优柔,却又心忧天下。偏偏这位“鸿渐于陆”的方先生,又被钱钟书先生安排到无锡出生,加上钱先生书中对无锡的描写,让没有去过无锡的人认为,无锡文人大概都是像方鸿渐那样善良,市民则如小炉匠那样勤谨。
   曲,自然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个秋风瑟瑟的夜晚,在凄风冷雨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边,听着叮咚作响的泉水,阿炳的“绝唱”从咿咿呀呀的琴弦上哀婉地流淌下来。在二胡高亢与低徊的交替中,瞎子阿炳的欢乐与忧伤,如变化莫测的风云,似跌宕迤逦的二泉流水,仿佛飘荡在农家屋顶上的柳絮,照亮了中国人心里荒寒的春天,也映现出屡屡和煦的阳光。
   听着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读着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初次去了无锡,那是在四十年前。
   后来几十年,多次去无锡,无锡成了最爱。
   爱无锡的水。无锡,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而太湖是无锡水系的绝唱:“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呀,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
   爱无锡的山。锡山、惠山簇拥着无锡。灵山背靠太湖,岿然屹立于青龙山、白虎山之间,气势雄浑。灵山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右牵白虎,地灵形胜,为难得的佛国宝地。而惠山则有“无锡三宝”之一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在这里,胖胖的泥人代表着吉祥和喜气。
   爱无锡的泉。在《茶经》中,茶圣陆羽将无锡的惠山泉列为天下第二。晚唐的李德裕、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文征明都念念不忘惠山泉。李德裕甚至效仿杨贵妃,专门命驿站每天将惠山泉水快马加鞭送至干里之外的长安,惹得诗人皮日休不禁大呼:“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爱无锡的花。无锡四季有花:一二月梅园赏梅;三月鼋头渚赏樱;四月长广溪赏油菜花、紫藤;五月浪雪山赏薰衣草、杜鹃、郁金香;六月七月鼋头渚赏玉婵花和荷花;八月蠡园赏睡莲;九月梅园赏桂花;十月山联村赏秋菊;十一月拈花湾赏波斯菊、山茶花;十二月长广溪赏芦花。
   爱无锡的美食。爱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爱无锡小笼包,爱无锡排骨,爱梁溪脆鳝,爱清水油面筋,爱玉兰饼,爱太湖船菜,爱手推混沌,爱四色汤圆,爱糖芋头,爱阳山水蜜桃。
   最近两年,爱上了无锡的寺院,特别是喜欢惠山寺。
   惠山寺坐落于锡惠名胜区内,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公元423年,距今近1600年,曾列粱溪十大丛林之首。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唐会昌(公元841年--846年)年间寺毁,唐大中(公元847年--859年)期间重建。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诗篇。
   喜欢惠山寺的原因很多:喜欢寺中无锡最古老的石桥金莲桥,那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距今800多年;喜欢寺中无锡市区首屈一指的树中老寿星——那棵有6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喜欢寺中古银杏树下的“听松石床”;喜欢寺中的二泉书院;喜欢寺中的天下第二泉......
   其实,喜欢惠山寺最重要的原因,只为大唐诗人,官至宰相的李绅。
   在中国,李绅的诗作《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十多年前,初读此诗,记得老师只讲诗作,不讲诗人。当时,七八岁,人尚小,此事压根儿没往心里去。
   后来,人长大了,书读多了,知道了其中原因:家喻户晓的悯农诗人,竟然是狎妓纵酒生活奢侈的贪官酷吏。
   从悯农诗人到贪官酷吏反差之大,令我将信将疑。
   再次来无锡,特意去了惠山古镇,特意去了惠山古寺,就想探个究竟。
  
   深秋的惠山,上帝的调色板在这里层叠错落,“山明水净夜来霜,万树深红出浅黄”,一切不聒不噪。
   踏着青石板,走进惠山古镇。这里,云集了118家祠堂,英雄豪杰,达官显贵,望族名士,比比皆是,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祠堂文化保存着唯一的群落遗产。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这里的每一寸雕刻都是记忆,这里的每一处院落都是曾经的辉煌。它积淀着多少个家族兴衰的记忆,它始终如一地固守着无锡人的根。徜徉祠堂群落,发现这里有宰相家祠八处。令人不解是,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句,虽被镌刻在绣嶂街醒目之处,但走遍全镇却寻不见大唐宰相李绅的家祠。
   有人说,李绅不是无锡土著,祖籍安微亳州,无锡没有他家的祠堂很自然。遍访祠堂,你会发现,惠山古镇一百多个祠堂中非无锡土著者不在少数。就说那八大宰相祠堂吧。其中,楚相黄歇出生地是今天的河南潢川;唐相陆贽的出生地在苏州嘉兴、张柬之是襄州襄阳人;宋相司马光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出生地是光州光山,王旦是大名府莘县人,范仲淹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李纲祖籍福建邵武,出生地秀州华亭;清代李鸿章则是安徽合肥人。与李绅一样,这八位宰相级的人物都不是无锡土著,却在惠山有家族祠堂。
   是李绅才疏学浅,官职不显赫吗?不是。其实,李绅是值得无锡引以为傲的。在群星灿烂的大唐诗坛,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元稹、白居易等为唐朝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悯农》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李绅在无锡读书成长,科考登第,是无锡第一位进士,亦是大唐289年历史中唯一的无锡进士。李绅是历史上第一位无锡籍宰相,为相三年,主管皇朝财政、军事,兼管文史等重任。李绅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终于走到大唐官场的宝塔尖,这是历代皇朝无锡进士所做到的最高官职,而他历经五朝的资历,在无锡历代皇朝官员中是唯一的。
   是李绅不爱无锡吗?
   李绅祖籍安徽亳州,曾祖是武则天时期的朝廷宰相,父亲历任金坛、乌程和晋陵县令,全家早年定居无锡梅里。6岁,父亲去世;9岁,母亲病故,靠长兄李继照料生活。李绅唯有一个信念:发奋读书,而他的读书地就是惠山,就是惠山寺。元代学者王仁辅在《无锡县志》中说:“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惠山。”在惠山埋头读书,一读就是十多年。大约二十五六岁,李绅开始游学,并数次进京应试,可惜屡考不中。回到无锡时,他仍到惠山读书。李绅对惠山始终深情满满,晚年重游,感慨万千:“余顷居梅里,尝于惠山肆业。旧室犹在,垂白重游,追感多思。”后来,他写了《忆题惠山寺书堂》一诗:“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白云生灭依岩岫,青桂荣枯托薜萝。惟有此身长是客,又驱旌旆寄烟波。”此时,李绅已是池边踟蹰的风烛老人,惠山读书的情景却依然深深地藏于脑海,甚至视惠山为“家山”。他在诗中吟唱道:“上家山,家山依旧好。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称惠山为“家山”者,唐宋诗人中唯李绅一人!作为《全唐诗》收录的重要诗人,李绅诗作留存于世约110首,其中写无锡的竟占11%。
   实在可惜,一些无锡人对于李绅的认识,一般就是停留在那首《悯农》古诗,尽管那诗是李绅写于祖籍安徽亳州的;一些无锡人对于李绅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坊间流传的野史里的那些负面传说。
   李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冒着蒙蒙秋雨,走进惠山古寺,寻觅李绅足记。
   驻足大同殿前,仰望那棵有着6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抚摸六七人牵手才能合抱的树干,思绪翩翩。600多年来,那树瘢瘿累累,孤傲挺拔,浓荫蔽日,似乎年年月月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轮回和世事的变迁;600多年来,那树始终一心一意地坚守在此,守卫着佛门之地,告诉人们什么叫忠贞不二。
   一缕秋风轻拂,银杏叶便化作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眼前翩翩起舞,恍惚中把我带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
   公元805年8月,太子李纯即位,即唐宪宗。即位后,宪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从而取得元和平定藩镇的巨大成果,史称“元和中兴”。一时间,各地节度使纷纷要求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也表示愿意入朝,但他不断地寻找各种借口不去长安。久拖无效之后,李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九月起兵造反。这时,36岁的李绅正在李锜幕府作掌书记。李锜要李绅为他写一篇檄文,以表达自己出兵造反的正义性。尽管李锜厚利诱惑,尽管李锜把剑架在脖子上,李绅坚持不写。无奈,李锜只好把李绅关进大牢,直到李锜兵变覆灭后李绅才被释放。对此,《旧唐书》有记载:“观察史李锜爱其才,辟为从事,绅以锜所为专恣,不受其书帑,锜怒,将杀绅,遁而获免。”唐代文学家沈亚之撰写的《李绅传》记载的情节更为详实。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对此事也有记载:“会擢第东归,锜闻公名,署职引用。初询以谋划,结舌不对,次强以章檄,绝笔不书。诱之以厚利,不从;迫之以淫刑,不动。将戮辱者数四,就幽囚者七旬。诚贯神明,有死无二。言名节者,以为准程。”兵变失败后,宪宗将李锜连同他的儿子,腰斩于长安独柳树下。新帅李元素欲将李绅抗锜事迹上报朝庭,李绅再三推让:“余以本乃誓节,非若求荣,请罢所奏。”在《慧(惠)山寺家山记》中,李绅之子李濬说:“庶人(指李锜)兵具文,公以忠节闻於天下。新帅李公元素欲具事表於朝庭,公三让之......遂退归慧山寺僧房。犹孜孜勤经史,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现已不存)。”
   面对逆臣谋反,李绅“诱之以厚利,不从;迫之以淫刑,不动”,大义凛然,令人敬佩!
   面对朝廷表彰,李绅“以本乃誓节,非若求荣”,“公三让之”,谦卑恭逊,一身正气!
   “以忠贞奉乎君”,大唐有这样忠贞不二的臣子,何以不兴?
  
   徜徉惠山寺,穿过天王殿,步入一方庭院,金莲桥便跳入眼帘。那是无锡最古老的石桥,高龄八百。石桥不大,横跨水面之上,桥下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秋日,莲花虽残败,但依然分外迷人。宋靖康年间,钦宗将惠山寺连同那座金莲桥,赐给了爱国抗金将领李纲为“功德院”。
   何为“功德”?
   想起了李绅宽缓爱民、刚严吏治的作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李绅《悯农》诗的创作,是品格和性情使然,并非以诗“载道”,谋取功利。为官四十一载,升迁也好,被贬也罢,李绅都没有丢掉悯农情感,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宽缓爱民、刚严吏治。
   据《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大和七年七月,李绅“以太子宾客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观察使”。这年冬天,“寒雨方霖,军吏悉在江次。越人年谷未成,霪雨不止,田亩浸溢,水不及穗者数寸”。刚到驿站,李绅便跪望东方,朝拜大禹庙,为百姓请命。大禹果真显灵,“雨收云息,日朗者三旬有五日,刈获者皆毕”。
   第二年,(公元834年)李绅任浙东观察使,虽六十有三,他再次登禹庙为民祈雪。在《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诗下小序中,李绅写到:“自访禹庙祈祷,其日回舟至湖半,阴云四合,飞霰大降者三月,积雪盈尺。”
   这一年,浙西六郡灾旱,百姓饥殍,道路相望,米价昂贵。李绅上奏朝廷,愿以低价从丰产的浙东调运大米五万斛至浙西,以调剂民食。朝廷应允。孰料,李绅这一善举却得罪了浙西观察使王璠。因为,王璠隐瞒旱情不报,朝廷并不知晓浙西百姓的疾苦,李绅一番好意却让他蒙羞了。于是,王璠联合牛党骨干诬陷李绅,说他用陈米充当好米牟取暴利。因此,李绅再遭贬官。后来,王璠事败被诛,李绅重新得到任命,进入昔日王璠管辖的浙西。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称赞李绅:“廉察浙右,以分忧为功,故有邻活殍之惠。”第二年秋天,李绅离越州到洛阳赴任太子宾客分司,数万父老男女携壶觞至江津相送。在《宿越州天王寺》诗中,李绅记录了这一盛况:“海隅布政惭期月,江上沾巾愧万人。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壶冰自洁中无玷,镜水非求下见鳞。清夜佛宫观色相,却归前老更前身。”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四月,李绅由太子宾客分司改任河南尹、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后又充宣武军节度使。当时,河南地面无赖地痞横行霸道。他们穿着奇装异服,挥舞木棒在街上击球嬉闹,甚至大白天躺在官道上睡觉,百姓车马都不敢靠前。在《拜三川守》诗的序中,李绅写到:“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诏下之日。此辈皆失所在,却归负贩之业,闾里间无复前患。”对此,《新唐书》也有记载:“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也就是说,由于李绅刚严吏治,泼皮无赖们望风而逃,纷纷变身良民。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盛赞李绅:“尹正河洛,以革弊为急,故有摘奸扶蠹之威。”

共 1141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好一篇大散文!厚重的历史文化,却写的轻巧流畅,好一个四两拨千斤!写诗人李绅,却不急着入题,而是写无锡,写书,写曲,看似闲笔,却在后文皆有着落,这样的铺稳垫平,让文章绵密的构思中透着匠心。文化散文通常离不开作者的考据,本文以解密的方式来探究李绅的生平,“为什么无锡没有李绅的家祠?”“李绅不是无锡人么?”“李绅不爱无锡么?”……连续的追问,抽丝剥茧,悬念迭出,带领读者来一场酣畅的探秘之旅。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一边是诗人坎坷命运,一边是作者漫游惠山古寺,历史的时间线被浓缩在现实的游历之中,看似随意,却疏密有致,形散而神聚。好文章凤头豹尾,更要有猪肚。老师的这篇文章节节攀升,渐入佳境,越到后面越是厚重,人物的命运,王朝的盛衰,历史的风云际会,都浓缩在李绅的笔下,也激荡在雷声老师的文墨之中。从逸闻趣事一般的探寻中开始,却在大唐王朝的一声叹息中收尾,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感慨万千。人与文,人与历史,古刹名泉,大浪淘沙,“一切污浊随风而去,一切混沌随水而去,一切谤议随岁月而去,剩下的只有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空灵。空灵可遇而不可求,而在惠山寺,我感受到了。”雷声老师境界,我也感受到了,豁达空灵,随性洒脱,让人敬佩。【东篱编辑:粗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2-02-09 06:03:50
  雷声老师的作品有一种力量,是大散文的磅礴气概,更是对文学历史的忠诚热爱,拜读学习,感佩不已,只是学生笔力不逮,理解粗浅,不当之处望老师海涵。遥祝春祺!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2-09 09:23:27
  老师学养丰厚,广纳博彩,读老师之文总能打开眼界,得到教益。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2-09 14:49:22
  此篇赏析文写得生动有趣,复活了历史,鲜活了人物,拉近了古今距离,让传承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2-02-09 18:42:20
  感谢编辑粗人的辛勤付出。感谢亭上秋风、李湘莉等文友阅读此文,大家过奖了。谢谢。
5 楼        文友:白玄        2022-02-09 21:59:59
  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纵横捭阖,恣意汪洋,对无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如指掌,对李绅的情况如数家珍,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佩服老师功底深厚,笔法灵活。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2-02-10 13:12:27
  谢谢文友
6 楼        文友:草芒        2022-02-10 15:54:22
  历史散文欣赏拜读 畅美如涓涓细流
我为诗狂
回复6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2-02-10 20:59:37
  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