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家乡花灯(散文)
一
我相信,所有人对家乡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充满感情的,那一个个画面,一个个故事或一张张面孔亲切而温暖,让人终身难忘。而我对家乡的记忆是热闹有趣的“花灯”。
说起家乡“花灯”的来历,还要追溯到清朝初期。据说那年,寨里一户人家搬新房办酒席,他家远方一个有钱的亲戚请来花灯班表演庆祝。那花灯又唱又跳,惹得人们乐不可支。几个有点文化的家乡人观看后,灵机一动,心想要是有自己的花灯那该多好啊!每到逢年过节,寨里遇喜事表演一番,山里人就不再寂寞,生活就会增加很多乐趣。
于是,他们坐不住了,请花灯班的人吃饭喝洒,千方百计留住他们,虚心向他们取经学习。通过不懈努力,半年多后,有几个能说会跳的唐二脱颖而出,又挑选培养了一名长得白净标致,灵巧聪明的小男孩装扮成幺妹子。他们又制作了关刀,扎起了精致多彩、各式各样的灯笼。就这样,一个像模像样的“小竹苗花灯会”就组建起来了。
在此之前,村里流传着“日落吹灯睡觉,日出下地干活。无事就抱老婆,难怪孩儿多多” 的顺口溜。居住在这里的五十多户人家,偏僻边远,贫穷落后,成年累月过着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生活。不用说,全村人都热切期待着耍花灯这一天的到来。
大年初一晚,全寨人敲锣打鼓,举着花灯,去西望山下的山王庙里叩拜神灵,由领班人请“先生”念经开光,祈求花灯给每户人家带来好运和福气。初一开始,十五结束,花灯从对面的磨盘山寨玩到相邻的西山寨子,东家出,西家进,挨家挨户表演。整个寨子老老少少一起追灯、玩灯,欢喜不已。
晚上,山里窄窄的小路上,连成一长串的红红灯笼犹如星星之火在闪耀,把山路照得通亮,一路上吆喝声、欢笑声、锣鼓声,汇聚成一首美妙的乐曲,在山谷里悠悠回荡,画面唯美动人,也成了寨里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花灯无论转到谁家,家里的主人都会有意把堂屋大门紧闭。门头上挂着自扎的一对大红灯笼,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幸福吉祥。门后一张八仙桌摆着的香炉上燃着三柱檀香,两边各点一排红蜡烛。室内外的人扯起嗓门,一问一答唱起“开门调”。
“开财门”程序走完,大门随即打开,带着武生面具的“先锋官”挥舞关刀打头阵,在主人家堂屋里又唱又跳,舞弄一番,为主家消灾祈福。神送鬼仪式过后,进入生动有趣的“打唐二”和“逗幺妹子”喜剧环节。“唐二”角色并不固定,也没有专门的服饰和扮相,在场男人均可上场说上几句,声情并茂,展示自我风采。
一段道白之后,堂屋里响起阵阵喜悦的锣鼓点子,男扮女装的幺妹子出场亮相,唐二在堂屋中间犹如蝴蝶穿花,忸怩作态,欢逗男扮女装的幺妹子,开场煽情的表演会让你热情高涨,欢乐开怀。
二
记忆最深的是我上初中那阵,正逢“土地下户”,乡亲们通过辛勤耕耘,走种养相结合的致富路子,腰包里有了钱。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和村里的一些长辈们每年春节前都要择时聚在一起,商量玩耍花灯的事儿。
父亲喜爱玩灯,他虽不识字,可记性特好,脑子灵活。他不仅能把别人唱过一遍的花灯调一字不漏记下来,还自编出了许多人们喜闻乐听、广为流传的花灯调。他无论是“开财门”、砍先锋、迎财神、打唐二、跳逗幺妹子,还是唱四季调、八仙调、月月花调、二十八调等样样精通,无一不会,是寨里出了名的耍花灯高手
小时候,每年春节一过,我就会提着父亲给我扎得乖巧,上面还写着“尹”字的小灯笼,跟着他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追灯、玩灯,好生快活。追玩花灯时间长了,我时不时会在家里扯着嗓子,装作大人的样儿唱上几段花灯调,耍上几个动作,惹得全家人直笑,夸我聪明可爱,记性好。还说这玩灯也有遗传。看那样儿,就是个小灯迷。
据说这花灯可神了,不光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还能送子传递香火。要是哪家只生女孩,不生男孩,只要你真心诚意许个愿,请花灯来家里打个保福,也称座台,之后,“王子娘娘”就会在那夜深人静时,从天上“飘然而下”,给你送来“宝宝”。按照习俗,生下儿子后,主家又要请花灯来家大玩三天还愿,全寨人会聚在一起吃喝恭贺。
那年追灯时,我听到大人们叙摆起灯神的事后,有些迷惑,就好奇地抬头问父亲:“爸爸,灯神给我们寨里真的送过宝宝吗?”
父亲摸了一下我的头,笑着指向花灯里那个男扮女装的幺妹子说:“有呀,你看,那个长你十多岁,看上去文文秀秀,装扮成大姑娘的幺妹子,就你平时称他叫宝灯哥的大小伙,就是灯神送来的。当初,他爸妈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女孩,做梦都想生一个儿子,就请来花灯打保福。两年后, 宝灯就出生了,全家人高兴坏了。” 父亲停了一下,又说:“他爸妈为谢灯神,给他取名叫宝灯,现如今还叫他玩灯还愿呢。”
每年,花灯从初一起玩到大年十五结束。人们晚上追灯、玩灯到天亮,白天睡觉。难怪花灯戏里时常会唱着这样的花灯调:“初一起,十五散,老唐眼睛熬得稀巴烂,回家去,永不干,听到洞门锣鼓响,草鞋皮子扭翻转。” 就这样, 这玩花灯一年接一年,年年跳不完,年年玩不够,也年年给山里人带来了无限快乐。
可谁也没料到,那年春节刚过,县、乡计生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计生突击队伍,利用小竹苗村民组春节玩花灯的这一民间习俗,趁大家在玩花灯时,悄悄进入灯场,出其不意抓走了几个长期外出躲避生育的手术对象。后来又因年青人想去看外边的世界精彩,有了新志向,不愿呆在家中,更不绑在土地上和泥土打一辈子交道,纷纷外出打工去了。
打那年起,玩花灯、追花灯的人几乎走光了。之后的春节,寨子里冷冷清清,家乡的花灯从此销声匿迹,成了刻在人们脑海里遥远的记忆。
三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后的家乡人们利用家背后西望山长流不断的泉水在家门口办起了矿泉水厂,村民组成立了农村果树种植合作社,满山遍野都种上了枇杷、犁子、核桃等果树。宽宽的高速公路从寨门前横穿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家家户户买起了小轿车。一栋栋小洋房宽敞美观,平平整整的窜寨水泥路像一条白色带子把每户人家连了起来。公路边,寨子里都安上了路灯。晚上,明亮的路灯把村里照得如同白天一样亮堂。近年来,家乡还列入了县乡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家乡变得越来越富美。
荷包里有了更多闲钱的人们回想起了古老的花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决定把花灯恢复起来。大家认为恢复花灯可以结合宣传党和政府当下政策;还可以借花灯这个平台把大家团结得更紧,凝心聚力;也能继承民间文化遗产,挖掘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定了就干,说干就干。乡亲们推荐出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叫刘来福的年轻人牵头,把原来玩过花灯的那些老人请来一起磋商,安排有文化的后生记录老人们的唱腔,整理成唱本,负责编辑反映乡村新貌的新灯调,汇编成了新时代充满正能量的《小竹苗组花灯唱词》。
腊月间,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家乡灯堂里却热气腾腾,欢声笑语。满寨子里的大人细娃围着火炉,扎牌灯、宫灯、耍灯,缝制财神爷、土地公、先锋官、唐二、幺妹子各色服饰,制作关大刀、金线杆、佛尘、折扇、花帕等各类表演的需要的道具。
花灯会还挑选了一个身材苗条、长相甜美、文文静静的名叫“来宝”的小伙子当幺妹子,请来花灯师傅训练,学交叉步、甩水袖、摔花帕、抛媚眼、学龙缠腰、蹬腿扭头等高难度动作。
花灯会除了继承和光大过去花灯好的文化精神,还加入了快板、二人转、多人转等新的活动项目,补充完善、创新提升了花灯会的短板,让花灯更有新时代气息,玩得更接地气,更招人喜爱。每到春节,花灯便像火一般燃烧起来,烧灼着家乡人们的心。
家乡的花灯火了,不光在寨子周边玩,还走出寨子,从乡里玩到县城。那年正月初十,正值酷冷严冬,乡亲们准备进县城玩花灯。天公不作美,年后几天都还下着绵绵细雨,可到大年十四,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里无云的天空带着“笑脸”,好像欢迎小竹苗灯会进城。
咚嚓咚、铛嚓铛、咚嚓咚嚓咚嚓铛……
花灯会敲着锣鼓,打着响器,浩浩荡荡,来到县政府广场大院,县里的干部赶忙迎上前来,热情接待了小竹苗组花灯会。周边的市民听到玩灯的锣鼓响器声,三三两两围了过来。不一会儿,足有上万人围在广场四周,喜笑颜开,观看花灯队表演。花灯会里耍关刀的,打唐二的,跳幺妹子的齐向全县人民致以新春的问候,感谢上级近年来对家乡的关心厚爱。场上,唐二弯着腰,扭着步,唱着《歌唱小竹苗富了》的花灯调:
“正月里来是新春,花灯来唱竹苗寨。
竹苗风光实在好,好山好水和好人。
……
让人大饱眼福的是《五唱新农村贺新年》那一曲戏。俊俏的幺妹子粉脸红颊,目光流盼,婀娜多姿,穿得鲜艳美丽,手里拿着花扇一闪闪摇着,像仙女一样从人群里飘了出来,走着碎步,围绕中间堂子绕了一圈,引得观众掌声响起。只见穿越时空的唐二穿着唐朝文官的服饰,迈着官步,从人群里走到表演场的中央唱道:“嘿嘿嘿嘿,一个去了,二个来,五唱新农村贺新年。”
表演中,唐二和幺妹子穿梭交织,边跳边唱,声声悦耳的花灯调惹得人们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给整个县城增添了别有一番风味的元宵气氛。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观看后,高度赞扬小竹苗组善于创新,把将风易俗、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融进了花灯唱词中,通过玩唱,启发教育群众,寓教于乐,乐中受益,效果甚好,值得推广。
随即特邀灯会在即将召开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表演,还要求县有关部门要注重抓好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注重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提升和创新农村民间文化水准。通过多种形势把农民的心凝聚起来,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乐起来。
家乡变了,变得桃花源一般美丽。它尤如一个偌大的花瓶,装着美丽的五彩鲜花,光彩夺目,就像花灯调里唱的那样:
三月里来桃花开,竹苗寨里真气派。
土能生金赚大钱,出门轿车挺方便。
日子过得红火火,花灯耍得爽歪歪。
20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