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男孩•文字•缘(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年初夏的一个凌晨,对于男孩而言,就像平时一样再普通不过,他的母亲早早地起床开始一边做早饭,一边催促着男孩起床。做母亲的肯定了解儿子,不喊上男孩半把个小时,这娃娃是赖着床不起来的。等男孩磨磨蹭蹭穿衣起来洗漱好,差不多饭就煮熟了。
男孩吃完饭,母亲就会习惯地左瞅瞅右瞅瞅儿子,看看男孩的脸洗干净没有,嘴角是否沾有饭粒,鞋带系好了吗,衣服是否穿得得体。觉得一切没有啥问题了,母亲才放心地将男孩的帆布书包递给他背上。接下来,母亲会一直牵着男孩的手从正屋通过院落向前,推开那扇进出家里的篱笆门走出来。这时,母亲才停了下来,对儿子一番叮嘱,目送着男孩踏上屋前的那条田埂小路,渐行渐远了才转身回去。
村上的学校是解放前的一个祠堂保留下来的,木头柱子,篱笆打底涂抹上石灰的墙,小青瓦,古色古香。学校离男孩家不远,男孩只需要走过家门前那条笔直的小田埂,上了对面的土公路左转往前走一段路,再向右绕过一个山坳就到了。
男孩子十二三岁,读小学四年级下半期,马上就是面临暑假的期末考试升五年级了。他的成绩不错,一直在班上的前几名。父母觉得,儿子小学毕业考上镇上的初中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那时候,男孩那个年纪是懵懵懂懂的,有空了就想着如何玩耍。只要有空,男孩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滚铁环、玩弹弓、打洋火枪,喜欢和伙伴们一起上山掏鸟窝、捡蘑菇、吃野果;每年夏天的时候,男孩和伙伴们还要偷偷背着自己的父母去村里的那条绛溪河里洗澡……在那个只有读书才能跳“农门”的年代,男孩哪里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农村种地太辛苦了,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还食不果腹,父母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男孩努力学习考上初中,然后再考上高中,高中再加油考上大学,只有考上大学了,读完书国家才能安排工作,户口也才能迁到城市成为体体面面的工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这穷乡僻壤过上幸福的生活。
早出的太阳已经散发出柔和的光,普照着山峦、田野和河流,男孩披着一路霞光蹦蹦跳跳。时而,他俯身嗅嗅路边的各种花香,时而,他弯腰捡起一块石头扔出去射击停留在枝头叽叽喳喳叫着的麻雀儿,也不知道男孩哪里学的,时不时从他嘴里,还能吹出一声声响亮的口哨……
年长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教师都是半工半农,除了教书外,他们的家里和其他农民一样都有土地需要耕种,仅靠教书那点工资是不可能养家糊口的。在男孩的印象中,语文课的陈老师每次干完农活到学校,都穿戴整洁,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给男孩特别舒服的感觉。因此,男孩非常喜欢陈老师的语文课。
上午的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男孩以为这节语文课应该和以往一样没有啥区别,可是意想不到得是,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了男孩一个表扬,从此让他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语文课上,陈老师首先点名男孩,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那一刻,全部同学的目光不约而同齐刷刷地投向男孩,有的同学开始交头接耳嘀嘀咕咕起来。
男孩一脸懵逼,心里紧张地琢磨着,不知道自己经常调皮又犯下了啥错误。可是聪明的男孩发现陈老师面向自己是微笑着的,目光是那样慈祥而柔和。
男孩正在局促不安时,陈老师已经走近他的座位,亲切地说:“小虎同学,把你上次交的那篇作文《我家院外的那棵树》朗读一下给同学们听听!”陈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个作文本递到他课桌上,并且提高嗓音招呼全班同学:“你们大家都安静,这次小虎同学的作文写得很好,看看他是怎么样来观察植物怎么样来写植物的,同学们都好好学习学习!”
后来,男孩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如何朗读那篇作文的。但他记得,那篇作文被陈老师用红笔批注了不少解读;但他记得,自己拿着作文本的手心满是汗;但他记得,全部同学对自己投来的无比羡慕和敬佩的目光让自己心加速怦怦直跳;但他记得,那节语文课上,陈老师将自己的作文段落抄写在黑板上,一字一句给同学们分析讲解……
陈老师讲解时夸奖男孩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上通俗易懂的描述,非常形象生动地写活了院子门外那棵树。陈老师说,这些写作手法,这个年级的课本上还根本没有进入教学,可是小虎同学无意间都用上了。陈老师如此之高的评价,让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莫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直到今天,一直让男孩记忆深刻的是:三十多年前,陈老师布置了同学们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植物那篇作文,眼看就要到交作文的时间了,自己却不知道写啥,男孩特别忧心忡忡。男孩的闷闷不乐肯定逃不过母亲的眼睛了,那晚母亲忙完家务就问。男孩如实告知了,不过紧接着叹气:“妈,给你说了也没有用,你都没有文化,帮不上啥忙”。母亲笑了:“说到其它我可能不了解,可我一辈子在大山沟沟里,哪些植物没有见过,哪些植物我不了解,这有啥难的!”
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手电筒:“小虎,走,妈带你去院子外看那棵树吧。我自从嫁给爸到这里就有它了,它就像我们家人一样亲,你看能不能写写它!”
说起院子外那棵树,男孩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父母也不知道。这棵树在老家很少见,它几十年来长得不太高也长不太壮,一直保持着那种纤细笔直的状态。可母亲说,多年来老家经历过很多次狂风暴雨,好多大树都被吹得东倒西歪甚至拦腰折断,唯独那棵树一直保持着屹立不倒的姿态。这棵树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从未因季节的更换而脱下它绿色的衣裳,这是多么美丽多么顽强的生命!
还未靠近树,借着朦胧的月色母亲问男孩:“虎儿,你看,这棵树像不像一把我家下雨天打开的大伞啊?”
“妈妈,我觉得这棵树也像一朵蘑菇呀,只是比我们在山上捡到的蘑菇大多了。”男孩来了兴趣。
母亲笑了:“呵呵,虎儿真有想象力,就是就是,它也像一朵蘑菇!这棵树呀,既能遮挡一般的小雨也能遮挡太阳乘凉,每年夏天啊,你爸都喜欢挪把椅子坐在下面喝喝茶听听收音机打打瞌睡……”
初夏的季节,树上已经缀满了小花。母亲打着手电筒照着垂下的树枝,凑近墨绿色丛叶里那些隐藏着花朵儿,很享受地嗅着。男孩踮脚伸手拉过一节枝丫将头伸上前,学着母亲翕动着鼻子闻着花香,瞬间感觉一股沁人心脾的神清气爽。
男孩很诧异:“妈妈,我怎么不晓得这花还有好闻的香味呢?”
“那是你平时没有注意到这棵树,本来它开的花香味不易传发,不靠近是闻不到的。虎儿,你觉得这些花像不像我家吃的大米粒儿?你看,这些圆圆的树叶边都包围着一排排的小刺,像不像你爸用的钢锯条上的小齿?”
男孩连连应声着,突然“嘿嘿”笑起来:“哎呀,我摸了一下还有点割手呢?”
突然,男孩蹲下身子,用双手捋着树干长出的一缕细细的根须尖叫:“哎呀,这树根多像我家羊儿的胡须呀,不过,也像隔壁唐爷爷的胡子!”
母亲一下子被男孩的话逗乐了,她亲切地抚摸着男孩的头:“虎儿,任何东西你只有熟悉了,才能了解它们更多,植物也不例外,这棵树也不例外。妈妈是没有文化,心里想啥脑子里知道啥,可是不会写出来,今晚妈妈带你看了这棵树说了这么多,相信虎儿想想能写出一篇好作文的!”
男孩自信地点着头。
三
自从男孩那篇作文《我家院子外的那棵树》被陈老师表扬后,男孩开始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提升写作水平,男孩按照陈老师的指导,将陈老师讲解课文的内容在相应文章的段落里进行备注,这样是便于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温习。男孩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男孩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有空就翻看厚厚的词典,这样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那个精神娱乐贫乏的年代,农村孩子很难接触到课外书籍。如果能意外得到一本连环画和故事书,肯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男孩子读到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里面一个个的故事深深吸引着男孩。男孩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农村只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地方,而在山村外面还有像童话里的世界,它们距离得很遥远很遥远,在那些地方有丑陋更有善良。当男孩读到那篇《海的女儿》,那条小人鱼为了能和自己所爱的陆地上的王子在一起.用自己美妙的嗓音和三百年的生命换来了巫婆的药酒,于是,她有了一双美丽的脚,每走一步就像走在碎玻璃上一样疼痛。眼看着王子和别人结婚,她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王子祝福时,男孩伤心地哭了。
男孩接触到的第一本小说是《射雕英雄传》,是男孩的幺爸买的。在那个年代,学生看小说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就是毒瘤,因为影响学习,所以一直严厉禁止。幺爸肯定也知道,不过看到男孩苦苦哀求,幺爸最终还是妥协,不过再三叮嘱男孩要千万千万小心,不要把书带到学校在课堂上看,万一被老师发现就没收了,在家里也不要让爸妈知道了,否则将书夺走,肯定扔进柴火灶膛里被火烧了。
男孩偷看小说非常小心翼翼,看完了上册就去幺爸那里换中册,看完了中册又去幺爸那里换下册。时常,男孩经不住书里故事的诱惑,放学回家躲在屋后的柴火堆里读;晚上遇到明月当空的时候,男孩会偷偷把藏在草垛里的书翻出来,借着月光阅读;实在太煎熬时,男孩还会将书带回家藏在床上,等到熄灯睡了觉。男孩用被子将全身蒙住,蜷缩在被窝里打亮手电筒读……
《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让男孩完全沉迷在一个江湖恩怨的武侠世界里。这位正在发育的少年,第一次对男女之情有了蠢蠢欲动的感受。他幻想着自己如果是小说里的郭靖能遇到黄蓉那样的姑娘该多好。
《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深刻影响了男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他很快知道了自己想要的,那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作家,像金庸那样伟大的作家。这,应该就是理想吧!
四
在上世界八十年代还没有互联网,电视机也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人民群众获取社会信息的来源很多时候都是广播和收音机,文化娱乐方面,主要途径还是靠报刊杂志。小孩子喜欢看连环画,大人喜欢读小说。对比现在,到处都是低头族看手机的人群,哪里还能看到谁在拿着一份报纸或手捧着一本书读呢?那个年代的确值得让人怀念!
在当时,作家的社会地位是很有份量的。男孩树立的作家理想,肯定是非常远大的。时常,男孩会为有了这个理想而激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男孩已经开始小说创作了。他记载小说的作业本,被同学们相互传阅一段时间后,回到自己手里已经被揉得皱巴巴了。很快,男孩在校园里就小有名气。男孩出现在校园,感觉到经常有人在背后指着自己,传来他们的窃窃私语:“看,那个就是初中二年级一班的小虎同学。哇,他好厉害呀,竟然能写小说!”男孩写小说的事情先是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知道了,接下来学校的校长也知道了。有一次,男孩被班主任和校长叫进了办公室。男孩记录小说的作业本不知道怎么传到了魏校长手里被他拿着,魏校长难耐心中的激动和爱惜,他亲切地抚摸着男孩的头称赞:“想不到一个初中生竟然能写小说。我看了,而且写得还不错呀!你娃儿很有写作天赋啊!孩子,我们县出了一个著名作家周克芹,希望你能成为第二个周克芹,加油!”不过那次班主任和魏校长也告诫男孩,现在主要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德智体美劳要均衡发展,喜欢创作是好事情,但是不要因为写作耽搁太多时间而影响了学习。
能得到班主任和魏校长的表扬,男孩飘飘然了,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曾豪言:“学校里的同学不知道刘德华周润发的并不稀奇,如果不知道李小虎(男孩的姓名)的话,那就真的是孤陋寡闻了!”阿弥陀佛,请读者原谅男孩的狂妄吧!其实,成年人都有虚荣心,何况一个孩子呢?我们每一个人年少年轻的时候,哪个又没有狂妄过了呢?这应该不是他们的缺点而是那个年纪的特点吧!
不过,哪个人的路能一路平坦下去呢,对不?很快,男孩就尝到了栽跟头的痛苦滋味。男孩栽跟头的事情,偏偏还就是在作文上,这就更残忍地打击了他的自尊心。那次,全校举办了一次作文比赛,比赛规则是命题作文,发给参加同学的题目都不一样,参赛同学拿到卷子按照不同的指定题目作文。男孩拿到的作文考题其实很简单《我的爷爷》,偏偏这个内容难住了男孩。关于爷爷的事情,父亲都知之甚少,因为父亲在几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考场上,男孩咬住笔杆大脑里一片空白。当时他也想到过杜撰故事,可是落笔写了几行感觉太生涩。
男孩毫无感觉强迫写下的这篇文章肯定没有得奖。颁奖那天,男孩偷偷溜出学校,蹲在围墙外,虚弱得像一团棉花。围墙里面的操场上,高音喇叭里正念着一个个获奖同学的名单,每念一个就像针扎着男孩的心,如此痉挛而疼痛!
那个瞬间,男孩就联想到几年前的那个晚上,母亲打着手电筒带着自己到院外观察那棵树的往事。正是因为母亲的引导和讲解,自己才真真实实对那棵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也才写出了让陈老师赞不绝口的那篇作文《我家院外的那棵树》。通过两件事情的对比,男孩突然顿悟到:一个作者写作好并不是什么题材的文都能写好,如果要写出优秀的作品,还是要对人和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笔言之有物和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