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寻访大唐感业寺(散文)
西安市北郊的六村堡,有座大名鼎鼎的大唐感业寺。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决计去一次感业寺,切身感受一下这名扬千古、载入史册的唐朝古刹。
感业寺因唐朝女皇武则天曾经出家,在该寺院削发为妮而成名。贞观十一年,武则天14岁时入皇宫,被唐太宗宠爱,赐名“武媚娘”,做了12年的才人。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产生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和一些嫔妃一起进入感业寺为妮。她在寺院里过着远离尘世,伴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清苦生活。但武则天却和新登基的皇帝李治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祭祀,与武则天相见,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武则天赋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僬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颇具文采,情真意切地表明了武则天的心境和思绪。永徽二年三月,武则天奉诏回宫,施计迅速击败宿敌萧淑妃,并获得唐高宗李治宠爱。第二年升为昭仪,又生下长子李弘。由此,他不懈努力奋斗,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感业寺是名扬天下的名寺,多次被撰写记入志书史册。清嘉庆年间编撰的《长安县志》记载,“感业寺是唐朝禁苑的皇家寺庙。武则天曾在此为妮数载,因之驰名。”《陕西通志》记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及武后为妮处。”
历史记载和史料考证表明,感业寺最初建于南北朝时期,为公元567年。该寺取名“感业寺”,要从隋炀帝说起。隋炀帝文韬武略,统一南北,征服高丽,挖通大运河,它觉得做的事了不起,扩建了这座寺庙,取名“感业寺”,以彰显他的盖世功绩。唐朝时,感业寺达到鼎盛,使这座皇家寺院远近闻名,占地300余亩,武则天在此出家,后毁于战火。明万历年间重修“感业寺”,按原面积缩小为十分之一,占地31亩,布局不变。重修后刻石碑匾额各一方,碣石现存殿前碑亭照壁下,后因兵火,建筑物大部分毁损。清末群众捐资重修,大殿雕梁画栋,后因年久失修,仅残留大殿一座。
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去游览感业寺。乘车到达六村堡后卫寨。感业寺遗址在感业寺小学校教学楼后,只见一座建筑物坚实厚重,立于此地,判断这就是重修的感业寺主殿了。该殿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从下到上七级台阶,墙面白色,墙基、门窗边沿和屋脊为灰色。走上去,从窗户向内望去,殿内供奉有菩萨、释迦摩尼和如来佛金像三尊,布置简单。殿前有几座石碑,东侧为万历年重修古刹感业寺石碑,正面为佛像,背面是文字记事。西侧一碑为横式,刻有“大唐感业寺”文字,还有一碑近似方形,正面刻有横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文大字“汉长安城”,小字“唐感业寺遗址”。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西安市人民政府立”。背面是记事文字。这是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后立下的,寺庙遗址四周栽植了松柏。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古迹,加装了围栏,锁了门,防止门闲杂人员进入。
邻近的感业寺在感业寺小学东侧约百米,大门很不显眼,门檐上有“感业寺”三个大字,门两边各有一座石狮屹立,围墙为朱红色。门旁立有一座石碑,刻有《感业寺简介》。进得门去,又有一座山门,造型雄伟精致,大门为红色,嵌有黄铜门环和排钉。正门上悬挂“大唐感业寺”匾额,门檐是飞龙浮雕,两边有侧门,门框是方形立柱,迎面有一照壁,大红色的壁上,楷书黄色大字“大唐感业寺”格外醒目。沿着道路前行,摆放有香炉,架着一口洪钟,大气精致,刻纹优美。路边是花园和菜地,植有青松,两边是僧舍。直向前是感业寺主殿,立在高处,台阶下有十层,上有三层,有祥云莲花浮雕在台阶正中央。主殿辉煌壮丽,门窗和立柱为大红色,墙面白色,正门上悬挂“大雄宝殿”牌匾。屋顶是蓝色的塑钢瓦,檐边外延。进入殿内,正中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坐莲铜像,花朵艳丽,烛光闪烁,香气缭绕。大殿经幛迭悬,地面排放跪垫,布置得华丽优雅,令人肃然起敬。主殿外西侧有祖师殿,供奉有感业寺佛法大师的画像。祖师殿前建有一座六级六和塔,基部石栏护围。立有一座石碑,刻字为“七去八来为弘法,呕心沥血度有情”,落款是“伟哉恩师众弟子百拜”。这是为曾经在感业寺弘扬佛法圆寂的著名大师立下的。主殿外东侧是藏经殿。我在参观之余,看见一对男女在殿前燃香,进殿向观世音菩萨进香,他们或许求子,或者祈福,虔诚的在殿里跪拜祷告。
看到这些,我十分感慨。大唐感业寺是一个神圣的寺庙,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耐人回味的事情流传千古。他是武则天修身敬佛的地方,在这里锻炼励志,养成了刚毅坚强的性格,成就了这位杰出的女皇。千百年来,感业寺历经兵荒马乱,在毁损后得以重修传承。当地政府和百姓敬仰感业寺,保护感业寺,使感业寺传承至今。尤其村民信众自觉出资新建大唐感业寺,使感业寺再次重建,彰显了宏伟的雄姿、磅礴的气势和壮丽的风韵。大唐感业寺有著名的佛法大师主持,与当地百姓密切联系,水乳交融。它将成为咱大西安的一个旅游观光胜地,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追忆历史,休闲观光,揽胜参观。
在文学的道路上,携手前进,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