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孩子的小把戏(随笔)
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有时候他的聪明不被父母发现。不管他是因为什么而耍一些小把戏和小聪明,不要批评孩子。识破了也要委婉地先夸奖再教育。
大人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小孩子,有句话不是说:“妈妈觉得你饿,奶奶觉得你饿吗?”长辈总是想当然地把认为有营养的东西逼着小孩子吃下,认为这样是对他们好,其实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可是大人们并不征求小孩的意见,或者总是以权威来打压孩,这就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次邻居孩子的母亲做了一锅三丁炒饭,一家人端着碗高高兴兴地吃着。母亲认为孩子饿了,就给孩子盛了一些,她不知道孩子刚才吃了很多零食,肚子里根本就装不下炒饭,但她还是将盛了大半碗饭的碗塞到孩子的手中。
孩子呆呆地看着手中这碗喷香却难以下咽的三丁炒饭,勉强将一勺饭喂进口里,却嚼不出往日的香甜。他不可能吃下还必须吃下,他将饭碗放在桌上,想着怎么样才能将这半碗炒饭吞进肚子里。
母亲看着他迟迟不动筷子,以为他又想什么馋嘴的零食,边吃饭边用眼睛的余光盯着孩子,孩子也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小勺子在碗里扒弄着,不时地挑起一点米粒或胡萝卜丁塞在嘴里咀嚼着。手在动,嘴也在动,碗里的饭却不见减少,显然这一幕也被他的母亲看见了。
他的母亲走过来,耐心地给他说:“小孩子要乖乖吃饭,吃饱饭饭才能长高高。”
两、三岁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主见,但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是一个劲地点头,“嗯嗯,啊啊”地应和着。
他的母亲见他答应着,可就是不动勺,就开出条件:“乖乖宝,吃完了这碗饭才能去吃水果和奥利奥。”孩子没有回答,只是用小勺子在饭里扒拉着。他的眼光落在桌子上那一串串金黄色的香蕉和袋子里的那一包包小零食上。
肚子不饿,眼却馋,馋那桌子上的小黄人,小黄人旁边的装载机。吃是生理反应,玩是孩子的天性。
他在母亲的面前用勺子搅弄着碗里的饭,偶尔挑几粒米饭塞在嘴里囫囵地吞下。可是要吃下那半碗饭,他还真的是无法办到。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他在屋里转悠着想着办法,他的眼光落在一旁一只蓝花白底的瓷碗上,那是和他手上这只一样印着蓝色菊花的碗。奶奶的饭已经吃完,陪着其他人在一边聊天,他走过去,将自己剩下的半碗饭拨弄到那一只空碗里,然后抬着碗底的一点饭来到母亲眼前,用勺子将那一点饭拨进嘴里:“妈妈,我饭吃完了,可以玩玩具了吗?”他的母亲看着他手里空空的饭碗,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飞快地拿了桌子上的玩具,顺便在袋子装又抓了一把威化饼高高兴兴地跑到外面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过了一会儿,奶奶过来收拾桌子,发现桌子上的半碗饭,又看看窗前蹲在地上玩耍的孙子。她知道这一定是他大孙子做的好事,她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儿子和媳妇。只是把小零食藏起来,有一次,孩子的爷爷竟然把食品袋挂在了房梁上。
都说是隔辈亲,退了休的爷爷奶奶把孙子当成了手心里的宝。他们知道喝高糖饮料不好,小零食吃多了也不好,却总经不住孙子的卖萌撒娇,买一点,又买一点。
爱孩子,却不能溺爱孩子,他们明白孩子的小把戏,也会耐心地教育孩子好好吃饭,爱惜粮食。
有一种“饿”叫“奶奶担心你饿”。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哥哥姐姐……的孩子总是被投喂的对象。然而有的孩子却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已经将肚子填饱了。他们顺手牵羊拿走桌子上的点心,有时躲在柜子里偷吃花生。
我哥哥的儿子去到他外婆家,常常趁他外婆不注意顺走菜板上的黄瓜,豆腐等。甚至连大白菜都会撕一片放在嘴里嚼,伸手去电饭锅抓饭。
以前有句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现在是:“日防夜防,孩子难防。”三、两岁的孩子,只要他们想得到,那他们一定也会做到,有时是还没想到,就己经先做了。对于这种人,你即使将他送上大堂,也是无法审问清楚的。所以呢!也只有防着点,跟着点。对于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除了防着,守着,暂时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在防与守之中,一边玩一边教,在游戏中讲道理,在玩儿中长大。
识破孩子的小把戏,在生活中寓教于乐,正确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