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痕】公西集村掠影(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痕】公西集村掠影(征文·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07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93发表时间:2022-02-27 15:11:16

【流年·痕】公西集村掠影(征文·散文) 2月21日,也是农历的正月二十一。这一天,阳光灿烂,天清气朗,我们一行八人,横跨黄河,从鲁入豫,驱车二十多公里,奔赴公西集村。
   一路上,公西华的名字,一直在我脑海执拗徘徊。没曾想,来到目的地,一把铜锁,把我们锁在二贤祠大门外,也把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遥远而模糊的公西华的身影锁在神秘之中。
   两天前,旅行社的红梅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个位置,一看,是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在黄河西岸,最短距离,二十四公里。然后,又告诉我:那里是孔子弟子公西华的故乡。
   看到公西华,我不由想起了教过学生许多遍的《论语·侍坐》。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三千弟子里面,有七十二贤人。公西华,就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也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比较小的一个,据说,他比孔子年少42岁。
   《侍坐》记载,在子路,冉有先后向孔子陈述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孔子又转而问公西华,“赤!尔何如?”
   公西华本名赤,字子华。他回答老师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我不敢说我能和俩师兄一样有那么大本事,我却愿意向他们学习。如果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在孔子的学生中,公西华为人和善,娴于辞令,精于交际,很擅长祭祀、宾客之礼。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论语》里面就记载,孔子曾经亲口对孟武伯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公西赤这人,如果身穿官服立于朝堂,完全可以从从容容地与来宾对答如流。
   《论语》还记载,公西华还真的“乘肥马,衣轻裘”,出使齐国。可见,在懂礼节,善交际这一方面,不但受到了孔子的欣赏,也受到了朝廷的重用。
   据此,可以推断,公西华回答老师的提问的时候,一定谦恭有礼,温和委婉,低眉顺眼,脸含微笑。
   大家看着一把铜锁,颇有些失望,好在,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王女士,向一位村妇打听到拿钥匙的人和他家里的具体地址,遂自告奋勇,和另一位陈女士前去寻人。
   这期间,我登上二贤祠前面的大舞台,登高而望。
   隔着院墙,可以看见二贤祠里有一座金瓦红墙攒脊挑檐的简陋殿堂。隔着舞台前的小广场,大舞台的对过,二贤祠的东南,有一处灰瓦灰墙的院落,大门的门楣上,有四个烫金大字:孔子学堂。门前,也锁着一把铜锁。隔墙看见,院子里面有两座房子,一处草堂和曲曲折折的回廊。孔子学堂的左前方,有一小亭,刚来时,就看到,叫古井亭,亭前,有一六棱井口,井前一石碑,碑上刻着水井的历史渊源,说是孔子和弟子闵子骞及公西华率众人开凿的。
   不一会儿,二位女士领着一位老汉走过来。
   那老汉,中等身材,敦敦实实,紫酱脸膛,白络腮胡,帽子下面的鬓角也是白的。看见我们,笑眯眯,拱手作揖,颇有当年公西华彬彬有礼的风范。他给我们解释,年关期间,疫情紧张,很少开门。既然你们来了,就进去看看吧。
   后来,他告诉我,他姓桑,已经七十五岁了,是村里辈分最长的,读过三年小学。他这个年龄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偏僻的乡村,能读三年小学,也算个文化人了。他又告诉我,村支书说了,你辈分最长,识字,懂礼节,还多年照料村里各家各户红白喜事,二贤祠的管理,非你莫属。
   打开二贤祠大门,又打开殿堂门,一进门,便看见三座雕塑,居中,应该是孔子雕塑,却脸庞消瘦,浓眉长髯,眉宇间,颇有英武之气,跟村里许多壁画上端庄儒雅一脸忠厚的孔子的形貌差别很大。东侧雕像,中年之相,有黑色胡须。西侧雕像,白净面庞。三座雕像,皆披红挂绿,色彩俗艳,而且,做工粗糙,和好些乡村祠堂里供奉的神仙或者祖先的拙劣雕塑大致相同。
   一进村子,我们就看到,村里的文化会客厅,德孝广场,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廊榭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每家每户洁白的屋墙和院墙上,都有与儒家文化有关的巨幅壁画,诸如孔子率弟子游学图、孔子杏坛讲学图、公西华回家过年图等等,画面繁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造型合理,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
   两相比较,差异很明显。
   据说,公西集的二贤祠,是唐明皇时期御批修建的,如今二贤祠里面的三座雕塑,大概在村里保留很多年了。2019年,这个村实施儒家文化乡村建设,是在原有二贤祠的基础上改扩建的,也许忽略了二贤祠的改造,因而,二贤祠里的三座雕塑,便给人粗俗的感觉。
   桑老汉指着孔子两侧的雕像,告诉我,东西两侧,是同母异父兄弟。东侧,有黑色胡须的,是弟弟,也就是公西华。西侧没胡子的,是闵子骞,哥哥。弟兄俩,又是孔子的学生,二贤祠,就是纪念他弟兄俩的。
   临来时,我预先做了功课,便告诉桑老汉,历史记载,公西华确实出生在公西集村,而闵子骞,出生在离这里一百多公里的范县境内。从年龄上讲,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闵子骞比孔子小15岁,年龄差距太大,二人是同母异父的可能性不大。
   桑老汉依然斩钉截铁地说,他们俩就是弟兄俩。你看没看过《鞭打芦花》这个戏?因为公西华和闵子骞是弟兄俩,在俺村,这出戏,没法演。
   戏我没看过,却知道,《鞭打芦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况且,一进村,停车的地方,德孝广场里,就有石刻二十四孝图。其中就有《鞭打芦花》这个故事。
   闵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又生两个儿子,冬天里,他后母给亲生的两个儿子的棉衣里填进棉絮;因为不喜欢闵子骞,就在闵子骞的棉衣里塞进芦花。
   有次,寒冬出门,闵子骞的父亲让他驾驭牛车,闵子骞身体太寒冷,浑身发抖,抖得手无法握住缰绳。闵子骞的父亲嫌他太笨,挥鞭抽打他,将闵子骞的棉衣打烂,露出里面的芦花,才得知真相。
   闵子骞的父亲就想赶走他的后母。闵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后母听了,十分痛心,一改前非,三个儿子,一视同仁。从此,一家五口人,和睦相亲。
   闵子骞的孝,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的意思是夸他不在父母兄弟之间说些能引起家庭不和的话,这就是大孝。
   公西华也有一个跟孝敬母亲有关的故事。
   公西华曾经奉旨出使齐国,临行前,因为怕母亲挨饿,就想跟老师孔子要点粮食,却又不好意思向老师开口,就拜托师哥冉求跟老师讨要。
   第一次,孔子答应给她满满一釜——相当于六斗半的小米。
   冉有嫌少,又向孔子请求。孔子说,那就给她再添一庾——相当于两斗多一点。
   后来,冉有自作主张,给了他母亲八十担小米。
   孔子知道了,既没有责备公西华,也没有责备冉有假公济私,大概,也是因为感念公西华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根据这两个故事,我猜想,也许,公西集村人把公西华和闵子骞放在一起供奉,就是感念于二人的一片孝心。
   再者,前前后后,孔子曾经在卫国生活过十年(也有资料说是八年),最长的一段,连续五年。从《侍坐》篇可以推断,孔子离开鲁国到卫国时,已经56岁。《侍坐》篇所记载的情景,应该在他六十五岁以后,比他小42岁的公西华,也该是二十多岁。地点,一定是在卫国境内,具体地点,也很可能就在公西集村。五个人物中,就有公西华和闵子骞,他二人,原籍应该都属于卫国人,后来,又一起被列入孔门七十二贤人。二人的这一交集,大概也是一起被公西集村后人供奉的一个原因。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桑老汉,他依然摇头。在公西集村生活了七十五年的桑老汉,多年受当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戏曲故事的熏陶,对公西华和闵子骞是弟兄俩,依然坚信不疑。
   我的揣测,来自于书本和网络资料,桑老汉的推断,来自于民间传授和民间艺术。信息源不同,结论不同。时光的长河会把历史冲刷得面目全非,此事亦是如此。两千五百多年过去,这些信息,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相,还真不好说。也可能,这些信息,都与真相无关。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文化中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准则,也一定被公西华奉为圭皋。既然来到了公西华的出生地,我也得学学公西华,不能强迫桑老汉接受我的揣测。
   只是,公西集村人为何把公西华与闵子骞放在一起供奉,在我心里,依然是谜。不进二贤祠,心里有谜,走进二贤祠,更加疑云重重。也不知,到何时,这个谜底,才能真正解开。
   和桑老汉一起走进“孔子学堂”,感觉比在二贤祠收获要大。
   长方形的庭院里,石碑、门板画、灰瓦原木的文化长廊、青砖甬道,“四子侍坐”的草堂,灰瓦红砖墙的“孔子学堂”和“乐书院”,在在处处,古拙质朴,比二贤祠更带有厚重的沧桑气息。文雅庄重的孔子全身汉白玉雕像,拱手肃立在庭院正中,令人肃然起敬。
   “孔子学堂”西侧的草堂里面,汉白玉的孔子雕像居中端坐,四位弟子,围拢而坐。很显然,此种情景,取材于《论语·侍坐》。当年师徒五人讨论人生志向的历史远景,度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光阴,化作当下实景。望之,静心敛气,轻移脚步,唯恐惊动师徒之间的心灵对话。
   “孔子学堂”里面,摆放着排成两行的二十几张矮条桌,条桌上,摊放着竹简,竹简上的文字,清晰可辨。西山墙下,摆着讲桌,亦是矮条桌。目睹这一切,眼前似乎出现一众弟子在老师的教导下专心读书学习的场景。
   南北墙上,挂着八张竹帘。每张竹帘,挂着一幅书法条屏。每一辐,都有一个大大的篆字,合在一起,是儒家基本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每个篆字下面,有几十个行书小字,为大大的篆字做语义阐释。
   正浏览间,桑老汉指着篆书大字“恕”,问我,你知道这个字咋念不?
   本来,我并没有太在意那几个字,他这一问,我才仔细端详,端详一番,告诉他,这是“恕”字。
   你确定?桑老汉盯着我,大声问。又说,这个字,我去曲阜孔庙学习红白大事礼仪的时候,问了好些人,都没问出来,只有一个人,告诉我,好像是“亏”,又不敢确定。
   他说“亏”的时候,指点着下面小字中的繁体“虧”字。然后,又告诉我,有一次,一百七十名校长来村里参观,也没有一个人认得出来。
   我指点着大大的篆书“恕”字,将字体结构的三部分拆解给他看,这是篆书“女”字,这是“口”字,这是“心”字,三部分组合一起,就是“恕”,非常规范的篆书“恕”字。
   身旁亓君,在手机上搜索出篆书的“恕”字来,还有楷书字体及读音和释义,伸到他面前,让他看。
   他这才信服,对着我连连作揖,说,你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我告诉他,我大学学的就是中文,又教了半辈子高中语文,对孔子的思想有点了解,对篆书也有一知半解,认识这个字,也是巧了。
   小学三年级的文化底子,限制了桑老汉的认知水平。但是,他的热心好学,又实在令人钦佩。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二贤祠及孔子学堂的看门人和我,只了解一鳞半爪。公西集村里其他人,也许更少。将儒家文化写满墙壁,画满山墙,挂满小巷和广场,只是外在形式,要想让它们真正深入人心,还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做。
   返回我们停车的德孝广场,大家又仔细端详了“二十四孝”浮雕图,看到郭巨“埋儿救母”的浮雕图,纷纷议论:为了让自己的老娘活下来,活埋自己的亲儿,这太残忍了,太违背人性了。
   其实,二十四孝故事,早就被鲁迅先生否定,特别对郭巨“埋儿救母”的故事极力讽刺挖苦。中国传统文化中,基于宗族文化的基因,提倡晚辈对长辈的孝顺,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因为提倡孝,不惜践踏晚辈的生命和尊严,这就大大违背了人性,是必须否定和扬弃的,也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早就被否定的糟粕。时至今日,公西集村的德孝广场,还将二十四孝图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实在令人费解。
   看起来,对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准则,真正落实起来,并非易事。这其中,既有传统道德文化的顽固性因素,也有现代道德文化建设滞后的因素。时至今天,如何做到既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留下来,又淘汰掉其糟粕部分,这是一个难题,公西集村的儒学文化建设,就是值得警醒和提升完善的个案。
  

共 47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写参观孔子弟子公西华故乡的所见所闻及所思。《论语·侍坐》里记载:孔子有三千弟子,在三千弟子里,有七十二位贤人,而公西华,就是七十二位贤人之一,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据说比孔子年少42岁。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是公西华的故乡,村里建有二贤祠,是为了纪念公西华和他的哥哥闵子骞的。祠堂里有三座雕像,即孔子,公西华和闵子骞。公西华为人和善,能说会道,还精于交际,不但受到孔子的喜爱,还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二贤祠的三座雕像,皆做工粗糙,可村里的文化会客厅,德孝广场等的雕塑、绘画、院墙的巨幅壁画、孔子率弟子游学图、孔子杏坛讲学图、公西华回家过年图都结构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由此说来,二贤祠只是个摆设了。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22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2-27 16:16:46
  参观公西集村,既让我走近公西华,走近儒家文化,也让我对国学传统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倡国学,普及儒家文化,全盘照搬,显然不可行。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2-27 16:20:25
  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需要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但是,更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头创新。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2-27 16:25:39
  公西集村为什么要把公西华和闵子骞放在一起供奉,至今还是个谜,还值得深入探索。这应该是个很值得探究的历史文化命题。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4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2-27 17:53:35
  一篇厚重的文章,值得学习!
五十玫瑰
5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2-27 17:54:37
  飞毛腿大哥写得又快又好,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2-27 20:34:05
  谢谢玫瑰,你辛苦了。
6 楼        文友:风逝        2022-03-01 14:13:42
  跟着轻舟老师学习很多东西。谢谢分享。
   私下猜测,二贤祠把公西华放进去,是因为这儿是他的故乡,而放进了闵子骞,大约因为在孔门中他以德行闻名。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乡村百姓,对孝道颇为看重,故如此推崇。
   国学传统的传递,儒家文化的普及,如轻舟老师所言,需要取其精华。但是,在经济利益推动下,某些当政一方的父母官,考虑的是怎样用名人效应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旅游,对文化的关注度相对力度少了。所以,有的雅被变成了俗。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7 楼        文友:风逝        2022-03-01 14:15:45
  哈哈,也许那个老人说的有点对,闵子骞,公西华,是兄弟,师兄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7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01 18:27:55
  你的推测有道理。我还是不赞同那老汉来自民间传说的说法。
8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3-02 11:03:5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9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3-06 18:00:40
  我对孔子的学生们向来分不大清,搞不清谁是谁,鞭打芦花的故事倒是听说多,可也忘了是和闵子骞有关。在轻舟老师的文里,了解了许多新知识,谢谢。什么文化和学说都有其局限性,后人在学习和继承时,理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不可全然照搬。
   轻舟老师严谨的为文为学态度,令人敬佩。
闲云落雪
回复9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06 19:49:48
  谢谢落雪,旅游是另一种阅读方式。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