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岁月,静好(散文)
一
不久前,回了一趟小城。
时序已进入浅秋,气温依然很高,午后的阳光有些热烈。走在街道上,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了。蓦然发现那些一直萦绕在梦里的蔷薇花,此时却零落一地,干枯成了褐色的花瓣,被风一吹,便瑟缩着躲到角落里去了。
一路走来,透过浓密的墨绿色的杨树叶子,看到一些店铺林立街头。如美甲、书店、发廊、咖啡屋、快餐小吃等,而以前曾经熟悉的门店大都换了牌子,想必那些曾经的经营者也都换了新的主人吧。心里不由一阵感慨,人生海海,小城居之不易,小城的生意尤其不好做。今天你倒闭,明天他开业,生意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上演着主角更换的戏码。
在拥挤的店铺中间,那家饺子馆还在。依然是小小的门面,门上边牌匾上几个“小小饺子馆”的几个字依然如故。只是牌匾换了新,刷了朱红色的油漆。我想,饺子馆的老板是否还是以前的那对小夫妻呢?带着一丝疑问,也带着怀念故旧的念头,我走了进去。
店的门面不大,里边很干净,靠墙摆放着五、六张桌子。一个女子出来招呼,仔细看去,却是熟人。虽然眉眼间多了成熟的味道,但那俏丽的容颜,那优雅的韵味,一举手一投足依然还是老样子。看见我,她笑了说,姐,好久不见了,还以为你忘记咱家的饺子了呢。
我说,我离开小城已经三年了,没想到你的饺子馆还在,就进来看看。怎么样,现在生意还好吧?
她说,凑合着吧,赚的钱够我和小囡的花销就行了。
听了她的话,觉得有些异样,但也没有深究。一会,饺子上来了,是一个大瓷盘子装着的肉三鲜饺子。咬一口,只觉得满嘴都是鲜香的味道。我称赞道,还是当年的老味道,好久没吃过这样美味的饺子了。她盛了一碗饺子汤端给我,顺便就在我面前坐了。
我慢慢地吃着饺子,咂摸着饺子的味道,询问着女人的家常。女人说,我离婚了,自己支撑着这店面,赚点钱除了和小囡的花消外,再攒点,留着给小囡以后上学用。小囡今年都六岁了,眼瞅着要上学了。
我问道,当初你们夫妻两个开的饺子馆多红火,你男人看着也是老实人,怎么就离婚了?
她叹了口气,人的心难测呀,谁知道他怎么就迷上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了呢。两年前,他们同学聚会。看见别的同学衣着光鲜,西装革履的,他自己觉得卖饺子的整天窝在后厨,油渍麻花的不见外面的世面,心里就觉得窝囊,比别人矮了半截。后来他说要出去闯荡一番,我拦不住他,就走了。一年后,回来和我离了婚,小囡还小,那时候才四岁,我舍不得给他。就这样,小囡归了我,他净身出户,还留下一笔钱。
停了停,她又说,我知道那钱是他后来的女人给的,我要了那钱。她的眼角有些湿润,见我看她,尴尬地笑了笑说,姐,你是不是觉得我特别不争气?
我说,没有。你有你的苦衷,要那钱也无可厚非。
吃完了饺子,喝了几口面汤,便掏出钱准备付账。她拦着我说,都是老熟人了,一盘饺子而已。我执意要付,她执意不收,拉扯时,一个清清爽爽的男人从里边走出来,问她,怎么了?
她说,没事,是老熟人。男人冲我点头笑了笑,又走进了里边。
二
从饺子馆出来,见了几个人,该办的事差不多办完了。劳累了一天,躺在床上,却怎么都睡不着。想起前几年看过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边的解说以一种极舒缓而带有情感的语调,讲述了许许多多和食物有关的事情,有关的人,也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制作精美的食物而付出的一切努力和辛苦劳动。记得当时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对食物、对制作美食的人的一种敬畏来观看的。想到这里,不由又想起饺子馆的女人。
小县城不太大,整个城区也就十几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十几万。在城中心,一条国道由南向北穿城而过,由此形成了新区和老城区。新区建了一个步行街,说是步行街,其实里边就是一个小市场,市场两侧一溜的店铺,女人的饺子馆便不显山不露水的夹杂在其中。
那时女人还很年轻,整日和他的男人在饺子馆里忙碌着。和面、剁肉馅、摘青菜、包饺子,手脚麻利的女人做这些事情一气呵成,每天她都在忙碌中享受着温馨而快乐的生活。她的男人也在店里忙碌着,两个人开心的笑声常常传出来,惹得吃饺子的客人不时地朝里边观望,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她的男人长相敦厚,看上去非常老实,并不是那种精于算计的人。我每次去店里吃饺子的时候,那男人都出来招呼一声,叫一声姐,然后再回后厨忙活。
夫妻两个很会做生意,饺子馆虽小,但生意却越来越红火。每逢周日大集的日子,店里边会坐满了吃客。女人手脚麻利的前后支应着,而男人则在后厨忙着煮饺子、拌小菜、切熟食。
平素爱吃饺子,却觉得包饺子很麻烦,对于摘菜、和面、剁馅等一系列程序总是感到不耐烦。于是,每次馋了,便到她的小店去。进了门,不用说什么,往桌前一坐,女人过来,一碗饺子汤送上来。坐在那里喝着汤,等着饺子。一会,女人端上来一碟凉拌黄瓜,一碟卤肉拼盘。拿起筷子,嚼了一口黄瓜,“咯吱咯吱”,酸酸甜甜,酸爽可口。没吃几口菜,饺子端上来了。鲜香的味道立马充盈在味蕾之间。
肉三鲜馅是我的最爱,每次都一样,从不改变。女人记性好,早就记住了我的口味,每次过来,她都会问一句,还是老味道?我点点头。一会,她便会准确无误的为我做好端来。对于女人的细心以及她惊人的记忆力,我很佩服。后来我带着疑问问过她,为什么我一说老味道你就知道是什么馅的饺子?别人你也一样能记住吗?
她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记住了,可能是做生意时间久了吧,自然而然的就会记住每个熟客的口味。
虽然她说得云淡风轻,但我却觉得不是这样。我觉得她是用心做生意,用情感对待每个来店里吃饺子的客人,否则,是不会记住每个人的喜好的。
三
就要离开小城了。走的前一天,我又去了一次饺子馆。
街道两边花坛里的串串红还在盛开着,那一串串的红花开得热烈,开得忘我,远远地看去仿佛一片片红的花海。走到跟前看,却是每一朵都是相似,而每一朵花却又有所不同。午后的阳光,在每一朵花上,每一片叶上,都能找到一份情感的依托。
看见我来,女人热情地招呼着。我坐下,看见店里还没有客人,清净得很。
一个小女孩在里边墙角落里的椅子上坐着,一个男人在逗着她玩,女孩“咯咯”的笑着。我看向那里,女人笑了,笑得很灿烂。她说,他是我雇的大厨,干我男人以前干的活。男人走了,我自己一个人支应不了,就雇了一个。他刚来的时候我不太相信他能干好,几天后却让我刮目相看。后厨他一个人就能忙乎过来,什么都不让我伸手,我就在前面招呼客人。现在,来吃饺子的新老顾客都说我雇对人了,说饺子比原来的还有味道。
从她眼角眉梢溢出的笑意,我看出了端倪,八卦地问她,你们不只是雇主关系吧?她的脸微微红了说,他很好,想要和我结婚,我还没答应呢。
我说,你俩挺般配的,为什么不答应?
她说,你知道吗?他原来在大城市的餐馆当大厨,后来因为家中父母年老需要照应,他就回来不再去大城市了。我觉得我配不上他,所以才没答应。
这时候,男人大概听见了我们的对话,回过头笑着说,姐,你听她说的什么话,什么叫配得上配不上呀,我们都是普通人,没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两个人看对眼了,就是配得上。
男人话语不多,却说得句句在理。
饺子端上来了。女人说,姐,今天立秋了,按照我们北方的习俗,应该吃饺子抢秋膘。
女人的一句立秋,立马将炎热的夏日时光隔在了昨天,感觉浑身的燥热,顿时凉爽了许多。
窗外依然阳光明媚,但却有了秋天的况味。窗前花圃里的花开始落瓣了,风起时,花瓣随风飞扬,一片树叶打着旋飘落在窗台上。看着眼前的这般情形,顿有光阴如水般流逝的感觉。
然而,此时此景,恰恰应了这样一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窗外,一串串黄色的花朵里透着粉色的花蕾,又悄然从深绿色的叶片中探出头来。一缕悠长的花香漫过窗纱飘进来,满屋子都是花的香,掺和着饺子的香味,心里顿时觉得这清浅的时光里,岁月如此静好。
是的,时光清浅,岁月静好,这不正是安稳人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