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长在树上的大妈(随笔)
春光灿烂的日子来了,朋友圈里又开始晒各种旅游观景的打卡照片,一组一组地,填满九宫格,真好!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在圈里发了一组图片,命题为:“长在树上的大妈”。以前,在他的长镜头里,经常看到各处的风景,和以各种姿势摆拍的人们,这次也没有太多留意他拍摄时的取材与角度,只是在心里嘀咕了一句他的刻薄与尖酸,尽管看图片里那些并不健硕的树枝树干上,有时站着的不只一个大妈。
好巧的是在网页上也翻看到了同题的一篇小文——长在树上的大妈。原来,这是个普遍现象,且在网上已经是一片指责之声。
我倒是没有留意这些人“长”在树上,但在一个景区的花圃里,在商家为人们设置的拍摄背景中,却想起来看到过类似这样的一群大妈在毫无顾忌地摆拍。这里用“毫无顾忌”似乎是碍着人家了——公共区域,你让人家“顾忌”什么?人家愿意,你不愿意看就找个凉快地儿呆着去!
那是去年五一,在一个开满了一团一团的绣球花的花圃里,有专门为游人铺设出的曲曲折折的通道,还有专设的最佳拍摄打卡点:花丛中摆放一个时尚的吊篮椅啊,点缀一辆有时代感的自行车啊,搭建一个花团锦簇的小拱门啊,等等。大家轮流站过去,坐上去,拍照。有美丽的花朵和湛蓝的天空做背景,又有场景感。这是旅游开发商们吸引游客的点子。
我们沿路走过去,就遭遇了一群花枝招展的大妈,四五个人的一个小团体,她们身着艳丽的衣裙,各色红红绿绿的花旗袍紧绷在身上,把不年轻的躯体箍出一疙瘩一疙瘩的赘肉,前胸、后背、小肚子,要爆裂开似的。她们头戴花环,肩披长长的飘带似的丝巾,嘴唇鲜红,眼影乌黑,顾不得头顶的大太阳,脸上被晒得黝黑油亮,却舍不得褪下手臂上的防晒袖,更不理会这防晒袖的款式颜色是否与身上的花裙子相搭配。她们摆出各种少女姿势,面露少女神态,弯着弯不下去的老腰,伸着伸不长的手臂,脉脉含情,娇羞含嗔。像拍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地,认真,专注。她们还有专门的摄像师,带了专门的设备:长焦镜头、支架、反光伞、化妆箱,全套。远远望去,还以为是哪里的拍摄组在取镜头或做节目。她们神态自若,理直气壮,仿佛这个园子是她们的,全然不顾站在太阳下排队的孩子们。
这是决心要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的节奏啊!
唉唉,弥补青春有多种方式啊,为什么非要选择让自己露丑的这一个?
撇开道德层面不说,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那都是天然而成,我们以笑容对它,即所谓“花儿要开,人要自在”,浑然天成。阳春三月天里,桃花初绽,蜂蝶环绕,天地融融,一派活泼浪漫。如此令人感到舒展、松快的日子里,古人最喜欢散发宽衣,信步闲庭。《黄帝内经》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行人脸上的笑容都是新鲜而明亮的,玉兰花树枝头新发的小芽,还有许多绒毛未退,虎头虎脑的惹人怜爱。河水上倒映着春光与霓虹,旖旎地流向远方……范成大也写到这样的人与自然:“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秦楼月.浮云集》)熏炉香味浓重,似拟将罗裙浸透。墙头杏花、燕支花开得正浓。透过花梢缺处望去,是人立楼台。
卞之琳更加直白,他在《断章》里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站在楼上的人把站在桥上的“你”当作他们眼中的风景在观看。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梦见“你”的人把你当做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境”。
人也是春日里不可或缺的风景和诗意组成,我们和花儿共同描绘了春天的形状。
有道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想想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啊!美是什么?看就是了,感受就是了!拍照也可,留念也行,不要妨碍他人,不要让自己变得更丑。
写在姐妹们的节日前的这些文字,我只想悄悄地问一句:为什么是“长在树上的大妈”而不是“长在树上的大叔”?
2022.3.5.山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