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似曾相识的日子里(随笔)
在吕梁市有位确诊患者之后,各大高校也开始了线上教学。尽管至今只有三四天的时间,至于到底是三天还是四天,自己也记不大清了。或许可以说是一天,也可以说是一年。甚至记不大清昨天晚上吃的是包子,还是饼子。只能从上过的网课里,回忆起那不同的内容,来判断过了几天罢了。其实,远在2019年初,也经历过同样的场景,按照日期计算的话,可能是长达两个月,按照记忆的话,只能记得大概是一天,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地点,同样打牌至深夜才回家睡觉。所以,在又一次遇到这样的情景,不想让自己过着同一天的生活,哪管学习到什么课程,哪管些看了什么书收获了多少,只是想让自己的记忆长一些,深一些,而不是如今回忆起2019年,脑海里一片空白。
在这三四天的生活里,似乎看到了些乌托邦的影子。(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通俗讲也就是,娱乐,物质的过度繁荣反而不会幸福,可以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状态理解)写到这里,必须先承认自己的局限认知,或者高级一些,叫做“阶级性”。因为自己生活在这个小社区里,目之所及,耳之能闻也不外乎是这个小社区的状态,若以此来类推,不免会冤枉人家真正的脊梁。所以,只能说某些人,诸如此类的人罢了。四个人在一个寝室里,除了自己,另外三人一日不出一次门,床上可以学习网课。在这里并不去批判他们的行为,只是特殊时期的做法罢了。把着手机,外卖可以送到寝室门口,似乎白天黑夜也分不清了,自己一回寝室看到他们的状态永远是半睡半醒之中。一个寝室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就地解决,似乎考研,学习,未来,工作等概念离得很远,我们都很满足,为什么还要想着那令人沮丧的事儿?而那脑海中的一点点良知——我是个人,我有责任,我要学习,也被躺在床上所上的一两节课所安慰了,要问到,你收获了什么?我们把老师的笔记一字不差地抄了下来,课程一秒不落地听了下来,却是毫无印象得被这样自我安慰所蒙蔽了。幸亏山西较其他省市不算严重,约莫一个礼拜会结束线上学习的,若要持续不用多,就一个月,结果也大约可想而知。
就在如上所述的生活里过了三四天。晚上也不饿,也不太想吃饭。只是基于习惯得去食堂让嘴巴活动活动,顺便在路上兜一会儿小风。吃饱喝足后,萌生了一个打自己脸的想法,“一个人到底应不应当吃得太饱”的想法。于是想到了,人吃饱后容易多管闲事的说法,网络中嘲讽一个人的行为毫无意义的冷幽默时,尖酸的人会评论道“都怪袁隆平爷爷让你吃得太饱”。是啊,吃饱喝足后,我们很容易去想入非非,就像马克思先生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满足了基本物质资料后才能有艺术,文学等的想法。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到底应当吃多饱?若要吃到撑,那么“仓禀足而知礼节”也是无稽之谈了,吃得过于饱,我们会变得懒惰,不再思考,不再想些什么遥远的事情,只会想着睡觉或者娱乐。于是有一个看法说的相当好,“七分饱”。无论是从科学角度来看,对于肠胃有好处外,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既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也会去从事工作也好,读书也罢。这就让自己想到了我们建国初期那个时期,为什么当时的人民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信仰坚定?或许,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他们都没有吃得太饱,物质上没有,精神也没有,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现在呢,总觉得我们吃得太饱了,以至于懒惰的天性充斥着我们,或者说,不知道有什么事可以干。
在买上饭回寝室的途中,恰巧看到了一个骑着电动车呼啸而来的学生。其实,从寝室到食堂仅仅只有几步远,不禁想问道,我们有着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的各类工具,交通工具,提高效率的工具,可是节约出的那些时间,我们又用在了哪里?似乎这个问题也是形成乌托邦的因素。是啊,我们节约出的那些时间,我们干了什么?又想起建国初期的那段日子,人民虽说种地,下田,经商,工作都没有网络时代的快捷有效,可人民有着坚定的信仰,充实的劳累,锻造出的人民也是铁一般的意志,也是如此的幸福。而现在,我们常常迷茫,无事可做,是否是节约出的时间无所耗费之处呢?或许是吧。
不肯做工,便不可吃饭。只是想让我们认识到美好来之不易而已,只是我们吃饱后,便不想去做工了,也许是我们如今常常感到迷茫的一个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