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群议“了凡改命”〔1〕(小说) ——走进了凡篇
上周六早饭时间,梁迅边吃边看手机,突然发现“心灵驿站”群主高德旺,@了一条所有人的“加急”微信:“各位早安!当前疫情意外吃紧,一个月前,我们商定周日面议‘了凡改命’的群友聚会,现改为明天下午两点,以视频会议形式继续进行,务请大家准时出席。烦请梁迅秘书长做好全程对接,谢谢!”
此时,十二位群友,已有七位回答“谢谢高老群主,一定准时参加!”
梁迅赶紧放下碗筷,立刻回复:“请高老放心,还有三位师友,可能还没看到,我马上联系他们!”
年届六十六岁的梁迅,是一位自由撰稿人,酷爱中华文化,一直勤于笔耕。三年前,他与市中级人民法院高德旺老院长一拍即合,一起倡导成立了“心灵驿站”微信群。十二位群友,十一位来自同城退休的机关老干部、老校长、老中医,还有一位是全市知名的女企业家,她热爱社会公益,经过再三争取,才最后一个入了群。
心存善念、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让这帮“三观一致”今世有缘的群友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以学习圣贤经典为重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造就幸福家庭为目标,合力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个新时代很独特的老人群,人老心壮,心态阳光,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晚霞余晖绽异彩,尽情释放正能量!
三年来,群友们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不仅共同学懂弄通了《大学》、《中庸》、《论语》、《黄帝内经》等六部圣贤经典,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自身、自家多年缠绕心结的种种难题。
同时,他们还以《弟子规》为儒学范本,用通俗的当地话,说当地的家常事,互学互帮互助、自编自导自演,不失时机地利用家族祭祖、老人祝寿等集会,先后在群友自己和爱人家族、五所中小学校、三家医院和两个集团公司,巡回分享了三十五场专题报告,在当地赢得了如潮般的好评……
次日下午两点整,群友们悉数守候在各家书房的电脑前,本次视频会议一切准备就绪。
屏幕前的老友们,个个精神焕发,人人面带微笑,他们不约而同,相互挥手致意。高老摘下老花镜,首先发话:“老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啊!召开这个视频会议,效果还不错呢!嘿嘿嘿!”
市政协程老主席,十分高兴地说:“哈哈哈!真的没想到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虽然暂时不能聚会,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逼着我们这些老来少,都能谦虚地请教一下自己的儿孙,还学会了一项科技,多了一个本事。这是不是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啊!”
在一阵欢笑声中,高老说:“是啊!程老讲得好,说的全是道!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群议‘了凡改命’。我先抛砖引玉,做一个开场白,大家都要放开讨论。
人生在世,到底有没有‘命运’一说?这真是一个不大又不小的难题,它始终困扰着我们中老年人。一方面,我们以前总觉得这是个‘迷信’问题,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始终有一个‘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印记;另一方面,我们隐隐约约,又感觉有一种力量存在,始终不能任由自主,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了凡四训》,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东方励志奇书和人生第一本智慧书。一个月来,大家通过分头学习、私下交流,对袁了凡先生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他从甘于宿命、抗争宿命,直到摆脱宿命的‘改命’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历代名流大儒和普通文人。”
听到此时,于芹董事长举了举手,示意要发言:“不好意思!我有点情不自禁了,呵呵!关于命运的话题,我发现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会太感兴趣。但我们中老年人,反而普遍越来越关注。当走了一大段人生道路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或是工作,或是生活,或是爱情,或是事业,凡此种种,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甚至是痛苦绝望,家里家外,总有不少人,总是怪罪环境恶劣,老天不公,自己的命太苦。通过一个月来的好好学习,我好像也明白了不少道理!哈哈!”
高老接着说:“于董讲得好啊!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选择了这一许多人关心的话题。通过深入学习《了凡四训》,仔细品味了凡故事,集中大家的智慧,尽快拿出一个好的教本,象宣讲《弟子规》那样,让改变命运的这一自古佳话,走进家庭、社区、学校、公司等单位。下面,就‘了凡改命’的脚本,有请这次活动的主角蔡同贺校长开讲!”
在热烈的掌声中,蔡老校长欠了欠身子说:“感谢群主高老和各位老师的信任支持!编写‘了凡改命’这个教本,我想分五个篇章进行。分别是走近了凡、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在遵循《了凡四训》原文的基础上,兼容历代大德的正统解读,紧密联系当下实际,以讲故事的方式,对五个篇章逐一解析。我说完一篇,或在中途,各位老师都可插话,加以完善。”
高老说:“这个思路非常好!请梁迅先生全程记录,最后由您这位作家定稿!下面请蔡校长先讲第一篇。”
蔡校长说,我想要讲好了凡改命的故事,我们必须首先走近了凡,进而才能让观众了解了凡。关于了凡其人,我从网络及有关文献中,已经下了一番功夫,先作简要介绍,不到之处,请大家补充。
袁了凡生于一五三三年(即明嘉靖十二年),出生地是浙江嘉善县魏塘镇,晚年隐居江苏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卒于一六0六年夏,享年七十四岁。了凡的初名叫袁表,后改袁黄;字庆远,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才改为了凡。
了凡的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了凡出生时,袁家早已是当地超过百年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以读书行医为业。了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了凡先生是明朝时代的思想家,自幼聪颖好学,遍览群书。他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做过学者,做过县长,还当过军事将领等公职。
了凡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价值很高的著作,但他之所以被后人一直铭记传颂,主要原因是他写了一部《了凡四训》。这是一部家规家训,当时是想留给他儿子袁天启的,原名是《命自我立》,也称《训子文》,后来为警示世人,才改为《了凡四训》。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改善命运。书中的谆谆教诲,对于浮躁喧嚣的当下,有着强烈的针对性。
了凡在其家训中,通篇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主题,指出一切祸福吉凶善恶,都应当自己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终招祸;了凡现身说法,融合儒释道三门大智慧,以其亲身经历体悟明理,重在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趋吉避凶,自求多福。我们通过《了凡四训》的深入学习、精准解读,就一定能够得到平生从未有过的人生启迪,那就是我们一生的命运,始终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键是如何改善命运,如何追求幸福人生。
蔡校长说:“关于了凡先生的简介,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还请大家发表意见。”
梁迅举手说:“我想补充三点,第一,了凡先生的家世。早在元末明初,袁家就是一方名门望族。可是在公元一四0二年,因与反对朱棣继位的官员有所牵连,了凡先祖全家被朝廷通缉抄斩,高祖袁顺到处躲藏了十一年,之后朝廷免罪才敢露头,为了生活来到嘉善县,当了教书先生。第二,了凡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学富五车的俊杰文人。了凡父亲袁仁知识面极广,天文、地理、历法、水利、医学无不精通。他写的《尚书砭蔡篇》、《春秋胡传考误》后来被收入了《四库全书》;他对儒学造诣很深,与明代大学士王阳明、王艮在学问上都有交往;还是大画家、书法家唐伯虎是好友呢。第三,了凡父亲袁仁继承父业,悬壶济世一生,治病救人无数。总之,袁家几代人的职业,都是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干的都是崇高的事业。”
程老主席补充道:“梁迅讲的,非常重要,有必要介绍给观众。袁家经过百年的传承,仅家里藏书就有两万余卷。童年的了凡,就是在父母教导和那一屋子书香中薰大的。另外,了凡从小家教就非常好。他的曾祖父袁颢,在撰写《袁氏家训》中,特别强调‘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一个家庭要兴旺,一个家族要发达,家训家教家风极为重要,关键是好的家风,还要有子孙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是当前社会普遍缺失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这代人一定要下番苦功夫,要不然百年之后,我们就要无颜面对老祖宗喽!”
群主高老说:“几位讲的非常到位,如果大家没有新的补充,我们休息半小时,再请蔡校长汇报第二篇:立命之学!”
……
(壬寅年二月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