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有收音机的日子(散文)
晚上出去散步,就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手握着手机,耳朵带着耳机,痴迷地听着播出内容并沉浸在其中,此情此景带起了我的回忆——我家有收音机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收音机是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各种新闻和最新指示,都是通过广播传向全国的,它是党中央的“喉舌”也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它是普通家庭最向往的电器,它左右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这个曾经红遍一时的收音机,而如今已难见它的身影,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记得我上小学那年,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搞到一张收音机票,买来一台新的收音机,放在家里的三抽屉桌上,收音机下面有四个“脚”站着,棕色的木质外壳,中间下面有两个旋钮,一个可以调选不同的电台,一个调选音量大小,收音机能发出各种声音,能说、能唱,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对这台收音机充满了好奇。
别看这台小小收音机,却是我最喜欢的。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就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趴到桌前,拨弄旋钮收听中央广播电台对学龄前儿童广播“小喇叭”频道,一听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就特别的兴奋,坐在收音机旁,倾心地听着“小喇叭”播出的节目,为听到这个节目,放学路上我不敢和同学一起在路上打闹,深怕在下午四点前回不了家,赶不上“小喇叭”节目的广播。
参军到了部队后,收音机是听取党中央声音的重要工具。各种政策、方针一出台,我们便会围拢在收音机旁,郑重地倾听来自“党中央的声音”。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1976年9月9日,广播里传来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让我们痛苦万分,广播里一遍又一遍放着哀乐,我们的心随着广播声音哭泣着,我们失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仿佛天要塌下来一样。
那个年代收音机还是我获取知识的一个办法,也是我获得快乐的源泉之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庆幸有收音机相伴,让单调的军营生活不寂寞,那时曾经广播电台有英语课程,我跟着收音机学起了英语,工作之余读单词,背句型,学语法……每天半个小时时间大大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以前背的单词,现在都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收音机让我增长了知识,精神上有了寄托,我的生活里就有了色彩,就有了别样滋味,在那个年代收音机是我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收音机一直风云到80年代,当时还流行过一个词,叫做“三转一响”,这是年轻人办嫁妆在当时的最高标配,那个“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我结婚时还在部队服役,杭州拿不到收音机票,我在宁波驻地也搞不到收音机。这时在我们科住院的海岛战友告诉我,他有办法搞到收音机,八十元一台,我就托他去海岛帮我买一台,一个月后这位战友真的帮我搞到了一台收音机,不知道他用什么办法搞到的。这台紫红色外壳的收音机是我喜欢的颜色,也给我的新房带来喜庆的色彩。在那个年代地方上香烟也要凭票的,而我们军人服务社不要票就能买到,我就分几次买下好几条“上游”和“大前门”两个牌子的香烟,带着收音机和香烟我高高兴兴的回杭州结婚了。闹新房的客人听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声,看到大家的笑脸,我感到特别的满足。
我从部队转业回到杭州后,流行着“随身听”,这是一种收音机的升级版,它只有巴掌大小,方便随身携带,它可以放在口袋里,价格也不贵,三、四十元钱一个,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当我生病住院的时候,这种小型收音机“随身听”,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惆怅寂寞的住院日子,收音机里传出的美妙歌声,使我获得了快乐,让我愉悦了心情,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渡过了住院期间寂寞难熬的时光。
到了九十年代,科技发展很快,手机从天而降,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只要手机一掏,阅读文字、浏览视频,新闻与游戏,让人应接不暇。年轻人是手机大军,成天在手机世界里遨游酣战,并为此乐此不疲。收音机渐渐的被人们遗忘,广播电台在夾缝中生存,苦苦挣扎着。好在广播电台很快转型,手机上也能收听到广播了,改变原来主要面对群体是老年人与农村留守人员收听的单一局面。
2016年8月25日,我受邀参加杭州市广播电台的栏目《金秋岁月》的录制,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杭州市广播电台,与主持人晨曦共同录制“我的军旅生涯”,亲身体会了录制工作的不易,我们从手机与收音机里收听到的节目,是无数个编辑辛勤劳动的结果。
如今时代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科技在飞跃,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无限延伸,也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丰富,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我们使用的手机从十年前的“大砖头”,演变成了今天的“5G”手机,手机取代了收音机是社会的进步。现在,手机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手机发展到人手一部,已经非常普及。手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祖国也在变化!
有收音机陪伴的那段岁月,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温馨。我仍怀念收音机,心中那份情怀却不曾消失,怀念那一段有收音机陪伴的日子,怀念收听收音机播出的氛围,它在我的岁月里发挥的作用,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它让我明白:珍贵的东西是埋藏在心底的,永远不会随着岁月消失。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