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水龙吟·登雁门关(古韵)
《水龙吟·登雁门关》
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一组韵·双调一百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苏轼正体。
雄关决眦燕云外,烽燧星连天际。
云开大漠,浪掀北海,塞鸿嘹唳。
九镇飞尘,五台断野,三关雄起。
任槛外寒烟,城头夕照,水宣泄、风凌厉。
忆昔灵王继位。振朝纲、鞠躬砥砺。
蒙恬纵马,匈奴胆颤,惨遭毒毙。
李牧驱兵,狄胡心悸,最终冤死。
怅飞将李广,令公杨业,堕英雄泪。
注: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北海----即贝加尔湖,古称北海。
九镇-----九边重镇,是明朝由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要冲,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三关镇、延绥镇、宁夏镇、陕西镇、甘肃镇共九个军镇,《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五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及偏头关,属于古代内长城之“外三关”。三关所在之地,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北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
灵王-------即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即位后,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强国,可与强秦抗衡。后来,赵国吞并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同时修筑“赵长城”,有效防御了匈奴侵扰。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人,秦朝名将,出身世家,胸怀大志,曾率军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雁门关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威震漠北,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由于蒙恬及蒙毅兄弟二人战功显赫,而被秦始皇十分宠信,因此,兄弟二人在朝中权势地位均很高。蒙恬弟弟蒙毅法治严明,一次赵高犯罪,蒙毅判为死罪,赵高赶紧到秦始皇面前求情才被赦免,从此,赵高就在心中与这兄弟二人结下梁子。后来,秦始皇在东巡路上病倒,决定传位太子扶苏并写信叫其回来参加葬礼。当时,赵高负责管理秦始皇的信件来往,便偷偷藏下诏书,并与丞相李斯一起密谋,修改了遗书,辅助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夺权登上皇位。为达这一目的,并假拟始皇遗诏赐扶苏和蒙恬自杀谢罪。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先失声大哭,后回帐中准备拔剑自杀。然而,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诏书不禁产生怀疑,于是劝阻太子扶苏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而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陛下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赵高胡亥等人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扶苏听从自杀而亡,但是蒙恬始终不相信,于是使者就将蒙恬抓起来囚禁在阳周。胡亥在即位后本想释放蒙恬,但是赵高害怕放虎归山对自己不利,于是执意要杀掉蒙氏一族。随后,赵高派人先杀死囚禁中的蒙毅,接着派人到阳周去杀蒙恬,蒙恬与前来的使者据理力争,但使者却不为所动,最终蒙恬在无奈之下吞毒自杀。
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彻底解除匈奴对赵国边民之袭扰,李牧逐渐改变御敌策略,开始建筑烽火台,并大量建造营垒固守,此举虽然看似胆小,但确实有效,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堡垒战术”。当然,既是技术就有技术含量,于是堡垒地点在选择上极为重要,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相互成掎角之势,其实,这已经涉及高深的军阵造诣。后来证明,在李牧镇守雁门关期间,由于使用烽火台和营垒战术,迫使匈奴远遁大漠,以至于数年没有任何截获。然而,赵王却听信谗言认为李牧是个胆小鬼,于是罢免李牧官职,而改派亲信镇守雁门郡,结果匈奴听说李牧已走,便大胆来犯,使得赵国边民损失惨重。赵王这才知道李牧厉害,于是强逼李牧再次出山,李牧无奈只好领兵来到雁门关,并按照原来的战略,大量筑塞建堡使其连片成链,随后,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同时,在对匈奴作战时,李牧则采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战车弩兵集团远程射杀,骑兵军团两翼合围。而为了诱敌深入,李牧有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李牧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可想而知,李牧就是倚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全歼匈奴军10万之辉煌胜利。此战之后,李牧又乘势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单于逃跑。自此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原本秦国和赵国属于同宗同源,秦国由“商鞅变法”逐渐崛起,赵国则由“胡服骑射”实力大增,在齐国衰微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赵两国是诸侯中的“双雄”。然而,因为秦国一直要“东出”,而赵国则是挡在秦国面前的顽石,秦赵之间终于爆发了一次大战——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国40万忠魂埋骨于斯。长平之战是赵国最惨痛的教训,长平虽败,但赵国人的骨气仍在,随后,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又坚持了20余年。据《史记》载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军。随后,李牧的大军拱卫邯郸,多次打败秦军,秦将王翦和李牧对垒多次,并没讨到便宜。于是,问题摆到桌面上,秦嬴政若想尽快灭掉赵国,就必须除掉李牧。否则,只要有李牧在,王翦即使能够攻下邯郸,那秦军也将自损八百。所以,秦国故伎重施,效仿长平之战,再次使用“反间计”,利用郭开进谗,进而杀了李牧。至于这个郭开,就是曾经陷害廉颇的赵国奸臣,赵王迁之宠臣,曾历仕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君主。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继位后,任用乐乘代替廉颇主将之位,引起廉颇的不满。廉颇于是率领私属部队攻打乐乘,乐乘被迫出走,廉颇也因畏罪潜逃至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居住在魏国许久也得不到重用,想回到赵国官复原职;而赵国因为屡次遭到秦国攻击,国内缺乏优秀将领,赵悼襄王也想召回廉颇。赵悼襄王于是派使者会见廉颇,察看他是否能为赵国所用。郭开与廉颇有私仇,于是向使者行贿,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者会见廉颇时,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身体健康,能为赵王所用。使者收了郭开的贿赂,回报赵悼襄王说:“廉颇虽然年老,但饭量不减,然而他与臣会见时,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年老无用,于是不再召廉颇回国。再说此时秦赵两国战争态势,秦将王翦由于畏惧李牧的军事才能,几乎一筹莫展,万般无奈情况之下,只好派使者携带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使用一次离间计,那么秦国为何还会故技重施,再一次用离间计杀李牧呢?秦国怎么笃定赵国会中计呢?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也知道,李牧虽然强大,但李牧和赵王迁之间不是铁板一块,这种君臣之间的隔阂,就是秦国的可乘之机。而对于赵王迁来说,李牧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由于李牧在北境雁门关经营数十载,边军士卒只知有李牧,而不知有赵王。对于李牧来说,他若想稳固地位,就不能离开边军,而对于边军和北境(代北)的百姓和士卒来说,若想保家乡平安,就必须支持李牧,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于是,赵王迁决定亲信赵葱代替李牧,边军的势力仍在,自己的王座反而更稳。然而,令赵王迁没想到的是,边军离开李牧,战力大打折扣。所以说,不仅秦王想杀李牧,赵王也想杀李牧。要命的是,郭开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而郭开更了解赵王迁疑心特重而又喜怒无常,于是,便四下散布谣言说:李牧拥兵不动,是为了保存实力,伺机谋反,搅得邯郸城内人心惶惶。接着,郭开又秘密拜见赵王迁,说:“李牧与秦军私自讲和,还约定,攻破赵国的那天,分给他代郡那块地盘。”赵王迁本来就庸碌无能,听到郭开的密报,大为恼怒,相信这是真事,并立马派遣特韩仓到军中宣布他的诏命,其内容大致是:“军得胜归来,赵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军回敬赵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李牧急忙分辩说:"臣胳膊患了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躯高大,跪拜之时不能双手够地,臣深恐对赵王不敬而触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一个假臂,赵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原来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李牧恳求韩仓向赵王加以解释。韩仓却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于王,赵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无奈,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感谢往昔知遇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可转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当他前行走出门之后,右手引剑自杀,可是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剑,随后将剑柄撞在柱子上自刺而死。就在李牧慷慨悲壮地吞剑自裁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已被李牧指挥的大军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而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将杨端和,也是因为李牧的存在,只能在邯郸城外望城兴叹,一筹莫展。李牧死后,赵国的黎民百姓都哭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笑了,至于王翦和杨端和竟然得意地蹦起来,他们立马挥师攻赵。可想而知,已经没有李牧的赵国,王翦和杨端和风驰电挚,杀赵葱,败颜聚,如入无人之境,仅三个月就扫平赵国,攻克邯郸城,正应那句话,李牧在,赵国在;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赵国名副其实的擎天柱,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赵国的袁崇焕。赵迁并没有崇祯的血性和廉耻,他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去上吊自杀,而是规规矩矩地把邯郸地图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跪在了嬴政的脚下,彻底称臣,随后,被赢政流放到了陵(今湖北房县)。不过,赵王迁的羞耻之心未泯,他不像傻小子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泪洗面,直到此刻,赵王迁终于良心发现,没有李牧的赵国,也就没有他赵迁的声色犬马:“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可历史就是能开这样的玩笑:使李牧不在的恰恰是他赵迁,吃不上邯郸粮食的也活该是他老兄。他每天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房陵的石室和流水,忏悔悲鸣:“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意思是这事儿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无道,不幸的是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曲儿没唱几天,这个一代昏君就因悲伤过度而一命呜呼。只可叹李牧将军,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却对背后自己人射来的暗箭、戳来的冷枪,没有丝毫的防范能力;他能一次次挡住秦国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却挡不住昏王赵迁乌鸦嘴中喷出来的一句疯话;他的残障躯体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而不倒,却在郭开谗言鼓噪的阴风中不堪一击;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的赵国,却救不下自己的卑微性命。
飞将李广------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派出霍去病和卫青这对双骄出战。当时,年事已高的李广觉得自己再不展示就没机会了,于是站出来强烈要求去战场。经过一阵唇枪舌剑,汉武帝最终妥协了,批准李广披挂上阵。只是在临行前,汉武帝转身对卫青说了三句话,一是说李广这人年老,不中用了。二是说李广的命天生就不好,是个注定失败的人。三是你在用他时要特别注意,此番前去,让他旅游观光一下倒是可以,但千万不要让他担当对抗匈奴单于的大任,以免误了你的大事。要命的是,正因为汉武帝最后这句警告的话,要了李广的命。汉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万“千里马”。霍去病从代郡出发,直接攻击中部的伊稚斜单于。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伊稚斜因听信了赵信之言,采取远遁沙漠、坚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带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对付正合适。而卫青从定襄出发,目标直指东部左贤王的匈奴军。考虑到卫青这一路打的是持久战,汉武帝给他安排的四员部将分别是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结果伊稚斜听说汉军来后,马上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有意让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立功。然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部署表示强烈抗议。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表现得无限冷酷:“不成、不可、不行。”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