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寒窗之苦(散文)

精品 【东篱】寒窗之苦(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8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98发表时间:2022-04-03 00:23:32
摘要:人人都有一个终生难忘的寒窗求学之旅,不涉时间长短、学校好坏、学历高低。校园吟读、同学情谊、老师恩情,甚至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会深印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东篱】寒窗之苦(散文) 寒窗之苦,先不说读书用功之苦,单说生活的苦,也就让人刻骨铭心,苦在“饿其体肤”,苦在“居无定所”,回想起来,那些苦都成了我们无法抹去的记忆。
  
   一
   我上学的初中,是一个叫做“云”的村子,与我们村算是邻村,直线距离不过四五公里,但却隔着一条沟壑,沟不宽却极深,通过这条沟的路,又窄又陡,翻过去是要费一番周折的。第一次走出村子,我带着兴奋。
   但欢快兴奋变成了复杂。从小很少出远门的我,初到学校时,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尤其是吃住都在学校而不能回家,懵懂、新鲜、惶恐、不安、想家,什么情绪都有。
   那时整个社会都忙于政治运动,处在人民公社化时代的农村也在闹腾,导致经济建设停滞不前,人们生活普遍清贫,各种物质匮乏,何况生长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渭北黄土丘陵地区,能吃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能提供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有限。小孩子哪知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
   我们这届初中新生,来学校报到后,最初住在位于村中心的一排窑洞里。那里曾经是村委会,已闲置。这些窑洞是用土坯筑垒起来的,看起来豁亮整端。窑里既没有农村那种土炕,更没有床铺,就在土地上用砖块一隔,留一个人能通过的走廊,剩下的空间上面铺一层麦糠、一层麦草,再铺上从家里拿来的被褥,就成了睡觉的地方。其它生活用具、用品一概没有。按照先来后到,大家都选定各自的铺位,记忆中我曾多次变换铺位,既睡过窑洞最里面,也睡过窑洞门口。睡在窑洞门口的好处是干扰少,夜晚还可透过窗户看满天繁星,也算是苦中有乐。那排窑洞,留下了我与同学们的深厚情谊,也感受到了一个吴姓班主任老师的关爱,这些都是后话。相聚一起,再怎么艰苦,好像都不在乎,感觉晚上挤在一起很温暖,一起说笑,一起作息,很新鲜。
   初二时,我们搬到了校内宿舍,一样的土坯窑洞,一样的打通铺。时值寒冷的冬季,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每到晚上,同学之间两两组合,两床被子相叠而盖,抵足而眠,以此来相互取暖抵御寒冷,度过夜晚。
   到初中后期,即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我们就住进了防震棚。说是防震棚,其实还不如农村田间地头上的窝棚,平地上挖一个四方坑,用木头椽子搭建一个简单的人字形骨架,再铺设上包谷和高粱杆,然后覆盖上一层塑料布,地上再铺上麦糠麦草和褥子,就成了床铺。可想而知,这样简陋的防震棚,又遇上当年秋天特别多风雨,唯一能够防雨的塑料布不是破损,就是被风刮走。一到雨天,棚外大下棚内小下,被褥常常是晴天刚晒干,雨天又淋湿。在这样的窝棚中住了一个秋天,直到天气日渐寒冷,一场大雪覆盖四野,我们才从防震棚搬到了窑洞之内。
   上高中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沐浴在习习春风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上学的地方离家更远了,住宿就在学校后面的一栋平房内,依然是在地上打着通铺,不同之处是地上铺着青砖,房子宽敞明亮,不再那么阴暗潮湿。
   印象中,在此期间由于学校宿舍整修,我还短暂借宿过同学家,也是住过废弃的窑洞。
   中学在校住宿条件的简陋和原始,并未影响同学们的寒窗苦读,大家总是泰然处之。我常常看到许多同学爬在地铺上,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或打着手电筒,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人人都在为着心中的梦想而奋斗着。
   那时,有同学拿出一本老书,上面也《寒窑赋》,我们读不懂,但觉得上面写的东西和我们差不多,我们就背下其中几个句子,如“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感觉就是写我们的,听说写这个文章的叫吕蒙正,还是宰相,我们就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不再抱怨,反而快乐起来,走路时,还踱着步,晃着脑袋,心中想着头上有宰相帽,还有红顶子,其实,只是顽皮,想想那时,我们不因推荐艰苦而叫苦,心中都也一股自豪的劲儿,不是想出人头地,只是觉得我们比别人幸运。
  
   二
   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开篇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再现了七十年代陕北某县中学生们吃饭的情景:“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读了这段话,就觉得这是写我们的生活。
   与小说中描述的情景不同的是,我上中学时学生灶只提供白开水,谈不上有好或不好的饭菜。每到吃饭点,同学们拿着搪瓷碗或搪瓷缸子,排着长长的队伍,打好开水回到教室,吃着从家里拿来的锅盔馍,或把干硬的馍泡在开水里,就着咸菜或者盐辣子,一天两顿饭,很这样简单,一个学期几乎天天如此。唯有到了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时,学校考虑白开水会变凉,就让学生从家里拿来玉米糁子,每天提供一顿玉米糁子稀饭,这已经是很奢侈的待遇了。
   我中学时经历的吃饭不仅仅如此。那时,在渭北农村,人们的日子过得贫困清苦,许多家庭青黄不接,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一家人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所以,我看到同学们拿到学校的食物可谓五花八门,有苜蓿菜团子,有包谷面饼子,有糜子蒸馍,有蒸红薯,更多的是麦面掺着苞谷或高粱做成的馒头或锅盔。我家的状况不见得比别人差,却也强不到哪里去。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一些能垫肚子的东西,都要先由着他来吃。地里的农活总是很多,他常常都早出晚归。有些瘦弱的身板,在我的印象里,却是那么的坚挺。一块锅盔他总是吃了一半儿,另一半儿便放到我的碗里。我在长身体,他最心疼。母亲的活儿也是不少的,看不见她吃干的,一碗清水般的粥,能照见人影。
   我长大了,这些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便觉得这些东西特别的扛饿,每当想起他们有些苍白的面容时,就觉得饿得轻了许多。
   我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一个男子汉,没有饿今天肚子,就不懂得日子。后来想老师的话,那样的日子是常态,老师是在鼓励我们。有时候,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就大声背书,用书声镇住肚子里的咕咕叫声。回忆起我们在教室背书的情境,就像夏蛙在池塘鸣叫,却一点也不觉得聒噪,那真的是“声声入耳”。
  
   三
   学校简单清苦的日子,也让我特别的想家,想着祖母做的面条。祖母的牙都快掉光了,她吃起面条来,就靠几颗门牙收拾着,往肚里倒。母亲把家里的面,多数都留给了她。祖母心疼我,常常会把大半碗面条推给我,我不吃,她就瞪起眼睛。面条真香啊!忍不住吃上一口,她便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刚离家上初中时,下午放学后,我常常叫上同一个村子的同学,翻过横在学校与家之间的沟壑,偷偷跑回家,就是为了吃上一顿有滋有味的面条。我们很多同学都偷着回家,吃上一点好的,八个月的日子才安心地过。心理上一点安慰而已,即使是家中,哪有什么好吃的,回家就是为了看看家,感受一点家的温暖而已。
   有一次正值深秋,秋雨绵绵,同村的同学没人愿意回去,我一个人披件塑料雨衣,走向了回家的路。穿行在空无一人的田间小道上,看着四周愈来愈暗的天色,听着道旁苞谷地飒飒的声响,我心里油然生出几分恐惧和紧张,几乎是一路小跑,到了沟边。踏上下沟道路的那一刻,发现脚下湿滑无比。原来这路上是红土,最大特点就是不渗水,天下雨人走在上面最易滑倒。没有办法,我只好脱掉鞋袜,光着脚板,艰难地翻过沟壑,直到天色完全变黑才回到家里。那时候,回家心切,也不知道什么怕和累了。
   值得高兴的是在四年的中学生活期间,我始终能背着香甜酥脆的麦面锅盔,走在求学的路上。与那些家里青黄不接,背着杂粮甚至菜团的同学相比,我无疑是幸福的。
   时代的变迁,我上学期间所经历的艰苦生活,在如今的孩子们眼里犹如天方夜谭,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疯狂年代的代价。未来的所有学子,已经不再为生活所困,每当看到他们愉快的样子,我的心情便得到了无限的宽慰。
   能够走过那段日子,不曾放弃学业,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不管怎么糟糕的时代,总会有一种慰藉,我的慰藉是在苦中读书,读书的记忆就深刻,至今还想好好过一次学生生活,读一次书,坐在教室里,窗明几净,咿咿呀呀……
   我觉得,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算苦。艰苦的日子不能让我们放弃读书,回想起来,吃住的苦都退后了,只觉得那段读书的时光格外美,坚持下来的不易,常常使我感觉有了说话的底气,当然,珍惜时光,忍受艰苦,也成了我的品质,我很自豪。
  
   (江山网首发)

共 3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老师的文,不由地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窑洞、高原、黄土这些元素所构成的世界,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伤痛来源于贫困,来源于对生活的追求。读老师的文,不自觉被感染到了。我想到的是在黄土地行走,在黄土地里刨食的人们。遥远的岁月是昏黄的岁月,风刮来,迷人的眼。看不清那个岁月,还有什么值得去记忆的,心里隐隐作痛的是,永远都割舍不去的怀念。苦难如同一把小刀子,剜在肉里,扎进心窝里,刻在骨子里,好像那是一条根,生生地植入了灵魂里,想清除出去都难。老师的经历让人难忘,读感也特别,文字的苦涩感,含在嘴里可以尝到那个味道。这是岁月的味道,这是人生的味道,因为苦难,我们必须向前,努力向前去寻找属于我们的生活。苦难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珍惜,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热爱!老师的好文,来自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的呼喊,让人读懂了文字里的内涵。感谢老师的倾情奉献,感谢老师赐稿东篱,谨祝老师文丰笔健,精彩不断!【东篱编辑:枫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0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桦        2022-04-03 00:28:27
  秦之送老师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读感。艰难的岁月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唯一的选择。吃得百般苦,才能懂得一分甜。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09:45:13
  谢谢老师点评与鼓励,祝好!
2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4-03 02:43:11
  老师的文记录了中学时代在学校的住与吃。那艰苦的岁月里,住的是窑洞,通天铺,冬天寒冷潮湿。唐山大地震时的抗震棚更是简陋,下雨时,棚外大雨棚内小,天晴晒干下雨湿,反反复复,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食堂里的伙食也分出甲、乙、丙三等……老师的经历也让我想起了我读初中时的情景——寝室就是一间间大教室,两层,床床相连,一间寝室要住30多人,碰到传染病时,只要一人得病,全寝室遭殃。当时,曾经发生了全寝室的人都传染了疥疮的事件,到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生活的艰辛,挡不住前进的步伐,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历练。读好文,回味过去的岁月,感受苦难的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这种回忆给人启迪,教育意义非凡!读感人肺腑的佳作,感受不一样的经典,为您点赞!遥祝春安大吉!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09:46:17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4-03 06:02:53
  这篇文章诉说了那段艰苦岁月求学的艰辛与不易,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学生们居住的条件虽然简陋,但并未影响学生追求梦想,依然孜孜不倦坚持苦读,让人赞叹!正因为经历过困苦,才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拜读老师佳作,给老师点赞!问好老师,遥祝春琪!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09:47:13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4-03 07:51:16
  苦难岁月里人们磨砺,是一种精神财富 。长大以后 他成了乡愁。影响了一生。我们都很感谢那个年代说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如今的年轻一代太需要这种经历。问候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09:47:38
   谢谢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4-03 14:23:04
  寒窗苦读的日子,伴随着酸涩与艰难,作者连窑洞都住过,雨天路滑,脱鞋光着脚板奔跑在回家的路上……种种苦难,种种磨砺,真是难以想象一天天地多么难捱。但是作者依然乐观、执着,练就了坚韧的品格,在求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敢懈怠。伴随着麦面锅盔的脆香,那种好滋味渗入时光深处,竟成了记忆中最美的画卷。质朴的文笔,绵长的回忆,读来亲切有味。拜读佳作,问候老师春安如意!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19:05:28
  谢谢社长老师的点评与鼓励,祝好!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4-03 14:58:33
  苦读寒窗,如果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苦读又有什么呢。问题是,被贫苦的日子裹挟着,在无望的读书日子里。这段记叙,尽管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但与我读书的情形大体差不多。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吃住更糟糕。读秦老师的回忆性散文,有强烈的代入感,走进那段艰苦的日子,心中是沉重的,唯有感恩现在的时代啊。这篇散文,写得很朴实,情感充沛,值得一读。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19:01:52
  谢谢社长老师的点评与鼓励,祝好!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4-03 16:22:53
  读着老师的文,心里泛着淡淡的酸楚,忍不住问:以前的生活咋就这么苦呢?累死累活连饭都吃不饱!现在好了啊!好的令人难以相信,好的总担心不小心又吃多了操心减肥。哈哈……感恩时代吧。老师的文写得好,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给人亲切,启迪着读者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7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3 19:03:13
  谢谢社长老师的点评和鼓励,祝好!
8 楼        文友:白玄        2022-04-04 21:45:47
  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8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4 22:21:37
  谢谢白玄老师点评和鼓励,祝好!
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4-09 16:23:51
  老师长我10多岁,跟我初中老师年龄差不多,印象里他说过,顿顿都吃黄金塔(玉米面窝头),晚上生活老师喊熄灯,还要说:“老师,等等,我们再拿一会儿(拿虱子)”。到了我上90年一中才住校,已经好多了,每个周末回家有10元生活费,是父亲做豆腐赚来的,想想都是回忆,祝老师春祺,敬茶!
回复9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4-09 16:39:57
  谢谢老师点评并鼓励,祝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