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故乡的老宅院(散文)

精品 【晓荷】故乡的老宅院(散文)


作者:一路顺风 秀才,100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0发表时间:2022-04-03 13:42:04

1956年9月,我3岁刚过。父亲在阴阳师那里讨了一个吉日良辰,父母和我兄弟三人挪腾到刚建成的新院落。
   据父亲给我说,修新院,是那年5月动的工,不足半年,一个简陋的院落便修好了。修建过程,时间抓得特别紧,原因是我家住了一百多年的大堡子老宅极其不吉利,那几年,倒霉的事儿接连不断。母亲生了12个孩子,先后夭折了9个,只剩下我兄弟3人。而且就在准备修新院的前一年,比我大5岁的哥哥夭折,接着又是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夭折。父母扛不住了,认为一切不吉利与老宅子有关,才不得不另迁院落。
   关于老宅院和进新院,我没有任何印象。二哥说,迁往新院的那天,按照老风俗,是每个人都要拿一件东西,不能空手进新院。于是母亲给我一个舀饭的木勺子,我拿着木勺子,左手母亲牵着,右手轮着木勺子,来到新院。
   1958年,同村的另外两户人家,搬进我家住,他们两家的院落,大集体占用了,当了生产队的粮仓。他们一家占用我家的客房,另一家占用了我家的厨房,我们一家五口住在客房右边的两个小房间。那时,我有印象了,三家同住一院,但关系相当融洽,从没有发生过什么不快。有时,母亲晚上突击劳动去了,住在客房的婶婶,就叫我和她一块睡觉。但那两家在我家住的时间不长,又搬走了,又回到他们各自家了。生产队又把粮仓搬到我家客房,客房当了一年多粮仓,生产队在集体打谷场修了粮仓,粮仓搬走了,客房又归还我们。
   紧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灾荒时期,生活特别困难。
   新院子建在南山根下,坐南向北,南院墙坐在山埂子上。南边是客房,客房背后有一块后院。客房东面是一排房,西边没房。
   人一旦饿极了,就想各种办法填肚子。父亲就把靠西面的大半个院子开垦了,把后院也开垦了,当了菜园。从大门进去,留给通向客房的院子不足两米宽。父亲用竹子编了密密的篱笆墙,把菜园围起来。
   菜园,父亲精心操作,种些白菜,菠菜,韭菜,萝卜,大蒜。父亲烟瘾很重,给他种些旱烟叶。在后院,父亲大多种的是萝卜,冬瓜,(方言叫“户子”),在埂子上栽些南瓜(方言叫“套瓜”)。因为南瓜和萝卜不但产量高,而且冬天在地窖里能存放好长时间。父亲在生产队里放工回来,就一头扎进菜园,施粪,锄草,压冬瓜蔓。不压蔓,疯长了,就不结瓜。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别小看院子里种的这些菜水,在那特困年代,在生活上是一个很大的添补。
   一到秋霜落地,霜杀干了挂在后院埂子上的南瓜的叶和蔓,没有了大叶子的遮盖,南瓜现出原形,满埂子像挂满了橙色的大灯宠。一直挂到地快冻了时,才摘下来,放进地窖,一直能吃到来年三四月。
   母亲把长的规整的小南瓜,在煮洋芋时,也一同煮上。煮熟后,在瓜蒂处,开一个圆圆的口,掏了瓤子和瓜子,周围部分的瓜肉刮下来,再放几个剥了皮的熟洋芋,和南瓜肉一起捣在里面,放些盐末和调料,那种粘粘糊糊的搅团,特别好吃。母亲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吃尽南瓜皮里的东西,就能剩下一个“套瓜罐子”,很牢实的,可以装水,也可以装小零碎东西。母亲做了很多这种实用的器具,没钱买盆子,就当盆子用,是不可或缺的家具。
   现在,在小区的垃圾桶里,常常看到被丢弃的精美的包装盒子,有些简直就是工艺品。生活富裕了,这些东西自然就多余了。由此,想起我们曾经用过的“套瓜子”。
   那时,宅院不像宅院,菜园不像菜园,但为了生活用度,开垦院子种菜,也许是没办法的办法。
   改革开放以后,分了很多承包地。菜没有必要在院子里种了,院子平整了,恢复了原有模样。
   1983年秋,朋友从六盘山苗圃买来几棵松树苗子,送我一棵。父亲年事已高,我有意叫父在院子中央,栽上这棵松树苗,以作纪念。
   那年年底,父亲突然病危,临终时给我说,他想在他的有生之年,把几座房子,再上一次泥,房顶的瓦缝间长满了苔藓,时时漏水,再重新翻瓦一遍,我这辈子就再不修房了。但上苍没有留给父亲实现他的这桩心愿的时间。
   时间又过去了近40年,院子中央这棵树,直径一尺多,足有几丈高,树冠向四面延展,像一把巨型的伞,将院子遮盖。盛夏,烈日炎炎,但院子里格外清凉。
   父亲爱种菜,我爱栽树。后来,我在后院栽了香蕉梨树,苹果树,樱桃树,杏树,桑葚树。我精心培护,下班回家,总要先去后院看这些树,剪技,浇水,像孩子一样惯着这些树。
   没多几年,这些树感恩报德,全都挂果了。每年临近端午节,樱桃熟了,刚吃完樱桃,麦黄时期,杏子熟了,我嫁接的“大结杏”,同鸡蛋一样大,摘一颗,一闻,一股香味儿。这种杏子要乘没有熟透时一颗一颗摘下来,放在通风的篮子里糖化几天,特别软,甜。如果等着在树上熟透了,掉下来,就摔成了杏泥。桑葚稍迟于杏子,也跟着熟了。入秋不久,香焦梨也皮肤泛黄,能吃了。霜降前后,苹果就熟了。从吃樱桃开始,到吃完苹果,整整半年。
   父亲留给我的老房子,到世纪之交,已经破烂不堪。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全部翻新。为了扩大院子,把客房的位置后移了3米多。我又忘恩负义,砍掉了大部分我亲手栽的那些果树。
   老宅院,从种菜到栽树,又从栽树到砍树,扩院,翻新房,生活跨过了几道坎。
   为了帮衬孩子,跟上生活节奏走,也买房进城。离开故乡的老宅院近20年了。
   现在,我们的村子里全是水泥硬化路,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是砖墙红瓦的院落,还有好几家是苏式小洋楼,还有我们县里唯一一处伏羲生态园。村子周围全是长青松柏树,远远望去,万绿丛中点点红,家家水电网络,一应俱全。村子里务农的;在外经商的;劳务输出的;干公事的,日子都过得风生水起。和40多年前相比,实实在在的振兴了。
   尽管我翻新的院落和同村子的人家相比,已经大大落后了,但我还是特别欣慰,因为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我的日子也自然会好过。大家都穷困潦倒,我也好不到那里去。
   现在,一年总要回几次老家。每次回家,匆匆忙忙地将宅院彻彻底底打扫一遍,托净各个房子里的地板,拂去屋檐下的蛛网,各个角落再扫视一遍,又连忙锁上大门。
   故乡的老宅院,陪伴了我半个多世纪。现在,老宅院仍然静静地守护着我曾经的岁月。虽然生活在城市,我还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老宅院,时时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她早已进入我的生命岩层,拂之不去。
  
   2022.4.1于银川
  

共 25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的老宅子,生活在改革开放前后档口的人最能体会。老宅子,是我们记忆里的根,是我们在那的牵挂。文中的老宅,是大堡子因为不吉利,搬至的新院。新院在父亲勤劳的手里,冉冉升起,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熬过了自己的生命。当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进城买房,新院也成了老宅,开始尘封岁月。文章讲述了新院变成老宅的全历程,以及从老宅子一路走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全过程。精彩好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1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李长新        2022-04-13 16:22:19
  好好保护,名人故居。
12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3-14 11:08:32
  谢谢李老师留言,祝你新年新气象,新年新生活!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