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 婆婆的苦乐人生(散文)
2022年3月24日下午4点20分,我正在收拾房间,小叔子风雷来电,说娘老子走了,走得平静安详。
尽管有心理准备,可喊了多年的妈突然没了,泪水还是忍不住潸然而下,心中不由得一阵慌乱,人似悬在空中,没有了着落。
婆婆高寿,享年101岁。人说闰年闰月应有104了。可她前段时间在我这儿居住,除了腿脚不够利索,起居饮食不是还蛮好的吗?不是还天天唱山歌的吗?怎么不打声招呼说走就走了呢?
殡仪馆怀恩堂布置得庄严肃穆,鲜花和花圈簇拥着冰棺。棺内,老太君安静地躺着,一脸祥和。厅内,六只唢呐六面鼓被几位非遗传承者尽情吹打着,激越的音乐仿佛歌颂着老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又仿佛在为老人家远行而开路送行。婆婆最是喜欢热闹,她静静地听着,嘴角似有一丝满足的笑容。
手持一朵小白花,站在冰棺前那帧缀着红绸笑得灿烂的照片面前,我泪眼朦胧,眼前叠印着许多的画面,耳朵里出现了许多的声音……
枞树湾,也是灵堂,白幡白花白色对联,两岁的小女孩穿着白衣被伯母抱着,看向棺中二十六岁的美丽的女子。伯母问她:“秀英,你知道这是做什么吗?”小小秀英懵懂地回答:“这是要诊好我娘!”善良的伯母把秀英紧紧抱在怀里,眼中含泪对着她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娘!”
“娘,你看我这朵牡丹绣得好不好?”十三岁的秀英眼巴巴地问伯母娘。伯母娘宠溺地点了点她的额头:“好!好!这十里八乡的哪个不晓得我们家秀英花绣得最好!麻绩得最好!鞋做得最好!唉!以后也不晓得好生了哪家的后生伢子!”“娘!”豆蔻年华的秀英姑娘脸红得像绣花绷子上的那朵牡丹。
十五岁及笄了。一家有女百家求,说媒的人踏破门槛!伯母娘替女儿周秀英相中了宁乡押家冲的老实后生徐顺昌。一想到要出嫁,一想到要面对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秀英眼泪双流,她舍不得娘啊!
十六岁,一顶花轿抬进门,三拜礼毕,秀英成了徐家媳妇。三日回门,秀英脚蹬红绣鞋,着一身漂白绣花衣裤,一条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胸前,像戏台上走出来的人儿。她羞怯而傲娇地走在前面,顺昌隔着一丈远跟在后面,脸上露出憨厚幸福的笑容。
十八岁,得长子勋魁。长子八斤,秀英大出血昏迷,幸而救回,有惊无险。二十岁得长女利人,长女尚未满月,丈夫顺昌被抓壮丁,解至郴州煤矿,做井下苦役。二十岁的秀英带着两个孩子,搬至湘潭良湖乡清风村艰苦度日,十四岁小姑子怕嫂嫂孤独,主动请缨陪了嫂嫂三年。
三年后顺昌有幸逃回,捡回了一条命,却已面目全非。全身浮肿,头发掉光,腿上还烂了一个深可见骨的大洞。
秀英毫不犹豫变卖了所有陪嫁首饰,将压箱底的几十两银子全部拿出来给丈夫治病。历经七、八年,糜烂的创口才终于痊愈。
日子悠长,七个孩子次第面世,等着喂养,等着培养。这对秀英夫妇来讲,是甜蜜的负担,也是未来的希望。可日子不仅是希望,还有磨难。
“徐顺昌,贪污公款300元!抄家!扣除全家全年口粮!”四清运动中,顺昌被污“四不清”,百口难辩。平静的日子被打破。莫须有的罪名和扣除口粮使这个家陷入困顿。
秀英肩头被压下千斤重担,她和丈夫一起出集体工,种菜、喂猪,加上在外当兵工作的长子长女寄点钱回家,可仍然买不起全家的口粮。只得到粮站求人买人家喂猪的糠饼,用土车子打回来,回来筛一筛,炒一炒,加一把珍贵的大米,做成糠粑粑聊以充饥。就这样,前前后后一共买了三千多斤,才得以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直至丈夫平反。
秀英,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周秀英!你女儿徐泽军不要上学了!”
“为什么?她中学还没有毕业呢!”
“都去上学,谁来作田?!”
秀英不语,半夜起床悄悄将女儿送去石潭飞机屋场中学。转身时女儿拉住妈妈的手不放,秀英坚决地把女儿的手撸开,狠狠地嘱咐女儿只管好好读书,不要回家。从此,每个周末秀英都是半夜起床,披星戴月步行十几里路给女儿送米送干菜。天亮前赶回来出集体工。女儿也不负母亲重望,长大成了一位优秀的公社书记、县委书记、人事局长,也是母亲最贴心的小棉袄。几十年过去,泽军对这段经历仍刻骨铭心。那天几姊妹带妈妈去歌厅嗨歌,泽军一曲《拉住妈妈的手》唱得涕泗横流,最后,抱住妈妈放声大哭!
“周秀英!你儿子徐风雷不要上学了!”
“为什么?他才小学毕业呢!”
“你家出去工作的孩子这么多,总要留个把作田吧?!”
秀英不语,直接去找校长:“校长,我儿子还小,想来上中学。”
“这位家长,对不起,名额已满。”
“我的孩子可以当旁听生!”
“这位家长,对不起,我们课桌不够。”
“我的孩子可以自带桌子凳子!”
校长感动了:“好吧,我收了!有你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定是优秀的!”
儿子的确优秀,长大以后,先后成了县、市花鼓剧团团长、省京剧团团长。也是最使妈妈长脸、最能使妈妈开心的孩子。
秀英,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舐犊情深”。
不管日子怎么苦,秀英总能在苦中寻找到乐趣。她爱唱山歌,从青葱到白发,从不间断。
“十八岁姐儿三岁郎,新姑爷冒得枕头长,屙湿 被子屙湿床,一扎耳巴子送上床,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我是你堂客不是你娘!”
每当她唱起这支山歌,她的眼睛里总有些气愤怜悯,我想,这就是对旧社会童养媳制度的控诉吧。
最爱听她唱这支情歌:
我的妹呃___
夜哒夜哒难进(那)冲
要跟情妹妹借五宗
一要借个糖包饼(咧)
二要借个饼包糖
三要借个鸳鸯枕(啦)
四要借个绣牙床
五要借个救命方(咯)
我的那个哥呃___
我不开糖铺哪来的糖包饼
我不开饼铺哪来的饼包糖
我不做裁缝哪来的鸳鸯枕
我不做木匠哪来的绣牙床
我不做郎中哪来的救命方
你那嘴巴好比那个糖包饼(咯)
你那舌头好比那个饼包糖
你那玉手就是那个鸳鸯枕(咧)
你那白肉就是那个绣牙床
你罗裙底下就是我的救命方!
最粗夯的语言最为真实,打情骂俏就是最原始的爱情表达。百岁的婆婆娘每每唱起山歌,她的眼睛就会发亮,她的脸颊就会红润。透过时空,我仿佛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劳作之余对山歌,释放精力,获得愉悦。
秀英,用她的歌声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秀英的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庭,献给了孩子。幸运的是她的孩子个个有出息,个个都孝顺。自丈夫顺昌1995年去世后,她一直在几个孩子家轮流居住。每一家都比赛似的看谁对娘老子更好。
“你拍一,我拍一,马兰花开二十一!”是孩子们在玩耍吗?非也,是六十六岁的儿子与九十九岁的妈妈在做拍手游戏。
“山歌子好唱口难开,石榴好吃树难栽……”是在演出吗?非也,是女儿们陪着妈妈唱她心爱的山歌,逗妈妈开心!
古稀之年的儿女们想方设法逗期颐之年的妈妈开心,真正的“斑衣戏彩”啊!
“早餐:芝麻花生糊糊,加天麻粉、当归粉、蛋白粉。
中晚餐:米饭、肉末、蔬菜、香菇、木耳、海带、海参加骨头汤……各少许用料理机打成糊糊。
下午:水果汁……”
这是营养师上课吗?非也,这是女婿给下一家的媳妇交代百岁母亲的食谱。
“向大家汇报:老太君大便成条,黄软。小便次数多。”
“向大家汇报:老太君大便已三天未出,用开塞露无效,带手套用手抠始出。”
“向大家汇报,老太君今天扶着走了一百多步。”
是护工在汇报工作吗?非也,是女儿媳妇护理母亲的日常。在徐府群里随时通报。
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五个女儿五个女婿用他们的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乌鸦反哺”。
“娭毑!走,带您去香港看看!”
“娭毑,走,带您去北京玩玩!”
“娭毑,这是肠内营养粉安素!”
“娭毑,这是安利的身体乳!”
“娭毑,来,抱抱!”
“娭毑,来,我们照张相。”
这是在对演出的台词吗?非也,这是秀英亲手带大的十来个孙辈对娭毑的孝心!
…………
鼓乐喧天,灵堂里没有哀乐,倒有喜庆的味道。献花、祭菜、上粮……道长一丝不苟地走着程序,一轮又一轮。我相信,婆婆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是一件喜事。我不禁感叹:亲爱的婆婆是何其有幸!何等幸福!竟能修得功德圆满,往生极乐。
生即是死,死即重生,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愿亲爱的婆母大人在天堂里一切顺意,得温柔以待。也希望亲爱的婆母大人在天堂仍关怀着我们,让我们依旧能沐浴到慈母的光辉!
亲爱的婆母大人,一路走好!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