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儿女石(散文)

精品 【东篱】儿女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26发表时间:2022-04-10 07:22:16
摘要:一块石头深藏着生殖文化和历史,人文的情怀,让一块石头有了史籍的价值。天降灵石于赤山,曰“儿女石”,如今还有着火一样的温度。

【东篱】儿女石(散文)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诗仙李白描写的这种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是多少人的梦中情境。有儿有女,膝下不孤。这是华夏民族最沉重的情结。这样的情结化作了“儿女石”,请听听讲述着怎样的故事。
  
   一
   儿女石,在赤山一带,名望很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佛知法华院,民晓儿女石。一佛一俗,共生于赤山,为赤山添趣,禅智民惠,显示着名山的大度和包容。
   儿女石坐落于赤山风景名胜区南麓,素有“北佛南俗”的说法。佛院拜佛供香者络绎不绝,佛事盛大;儿女石前投币投石求子之声,时有耳闻。
   据地质资料介绍,赤山石成石于四五亿年前,石质呈酸性,故显赤色。而且,赤山石质地坚硬,多以巨岩出现,以至亿万年不变其形,不褪其色。故以单体落石成风景石者,尤其罕见。是怎样的造化,被命名为“儿女石”的巨石,自天而降,端坐于山中旷地。若论其形,不能看出所谓的儿女状,但一石中间有一裂缝,若三寸宽,据说,左为儿,右为女。石头通体微红,就像刚刚从母胎里娩出,抚之,生怕弄疼了红孩儿;抱之,石巨而不能抱起。
   说起这块儿女石,还有一段悲切得令人唏嘘的传说。
   东海龙王太子常与妻子生口角,动不动就施以家暴。某夜,遍体鳞伤的太子之妻逃出水晶宫,漂流至一块礁石上。太子悔恨,几番寻觅不见踪迹,困顿于这块礁石之侧,恹恹欲睡,口中呢喃,忏悔不已。其妻仍匿于隐蔽处,以实相告,此石乃她腹中的两个小生命,突然破腹蹦出,化为礁石。
   醒来,原是一场寻妻梦。但见礁石上题写着“儿女石”三个字,一大一小比肩的礁石,原来是龙太子的孪生儿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潮退石裸,儿女石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
   家暴,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想必龙的世界并不理解这个词语。暴力是一种权力,是一件可以摧毁家庭的武器。我想,这个传说的意义就在于直接告诉我们,暴力者往往是后悔的,在无法改变权势的情况下,弱者的力量就在于以凄婉的结局警示人们。暴力之下诞生的生命,永远是孤独的,悲苦的。这也许就是这块儿女石最初存在的意义。暴力是可以让一个人低头,抗拒不了就只有逃亡。在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我们的民族也没有忘记用这样负面的教材案例,警醒着观石的人。我想,温良与和睦,一开始并非是华夏民族骨子里共同具有的因子,这样看,这块儿女石也就在担负着教化民风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嬗变过程中,逐步沉淀为我们的基因。
   如此说来,这块石头也就成了对暴力的讽刺,暴力使弱者都不能屈服,何况是对付强者,暴力是人间最愚蠢的行为,愚蠢是不配拥有儿女的。
   儿女石下是天门潭,赤山飞瀑,击石溅水,山泉跌汀,汇成潭水,红石夹岸,碧水深潭,掩不住近岸的红石,其色斑杂,或者说是被重新勾兑了一般。但这番美景在那时却是如泣如诉。潭分上下,上下潭水若一双碧眼,曾经被认为是一对儿女的落泪,泪如涌泉,泣血为潭,是在哭泣自己的身世,更是向每一个临潭的人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哦,仿佛潭水也在教化着人们,潭水无字,却浸润着人心。
   时至近代,这块儿女石所承载的愿景又发生了变化,由一块警示石变作了灵验石。
   话说百年前赤山浦外文登县令之妻与县令结缘数载,寂然无子。日子久了,县令就对她日渐冷落。于是,县令之妻失魂落魄,隔三岔五来到儿女石旁消愁解闷,每思处境,双泪滚涌,渐渐红颜失却,深陷绝望,她紧闭双眼,咬紧牙关,要以头撞儿女石,结束自己屈辱的一生。忽然一只手紧紧拉住他的衣角:“夫人,何故如此轻生?”一位老翁拉住她。女子说出自己不能生育,枉为女人,不如以死谢罪。老翁闻罢,掏出两枚铜板币,告诉女子可投币石上,正面朝上,便可生子,反面朝上,即得千金。这女子将信将疑,还是一试。果然,币立石上,投币两次,正反皆得。一年之后,鸿运临门,喜得龙凤双胞胎,县令夫人抛铜板得龙凤儿女之事,一度成为胶东半岛家喻户晓的美谈。
   据说,很长时间,当地新婚夫妇都要前来投币拜石,以图早得贵子,且屡试不爽。“走!去牵一双儿女回家!”这是很多人的良愿。打动人生的幸福,居然是一块奇石!
   穷途末路的日子,人们的希望总是要有所寄托,尽管这样的寄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心愿,并非可以如愿,但人们不得不相信心诚则灵的宿命。于是儿女石充当了遂愿得意的神石。诗人说,即使深陷沟壑,也要仰望星云。这块儿女石,就是求子者心中的“星云”。赓续香火,光宗耀祖,历来是华夏民族最为重要的事情,血缘和基因,在我们的骨子里,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密码,这也是华夏长盛不衰的秘密。当然,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的不发达,女人患病而不能医,一块石头,即使有再大的灵性,也不能得遂人愿。解决不育的病患,有着太多的渠道,根本不是投币拜石能够奏效的。香火延续赖以科技手段,不在那块石头上。这是人们的共识了。但那块儿女石不会因此而被冷落,反而成为一种历史的纪念,对于祈求美好、希冀如愿得子的人们来说,还是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儿女石的存在,是对生育文化的高尚崇拜,让一下子感到人生绝望的人找到了一丝希望,于此说来,这块石头,在漫长的岁月里,充当的是温暖的角色。
  
   三
   孟秋时节,我再次越岭观石。
   葱绿的灌木和杂草,围裹着巨石,仿佛是被藏起,红色的石头,碧绿的草色,绿肥而红不瘦,更不是“落红无情”。她已经被呵护起来。这块石头处于石岛镇西岚村西,红墙红瓦的民舍已经建在了儿女石的脚下,我想,或许人们更看好儿女石的象征意义,在心中已视为红宝石一样,繁衍昌盛,生生不息,不再那么直白,而成为一种清新的隐喻,而且隐喻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医疗保障条件这么好的今天,不再靠着心诚则灵来保证人脉的承续。
   当然,在所有求子人的心中,一定是一次不需要观众的顶礼膜拜,膜拜者的心中是委屈的,也是虔诚的,这种矛盾,一直干扰着他们的人生。可一旦取缔了这块儿女石,又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胶东半岛民间,有人别出心裁,专门制作“石孩”,又叫“小人儿”,雕刻一对男童女童,放在家中,表达着多子多福的愿望。近似于图腾崇拜的生育文化,是多么神圣而纯洁。
   而今,石上有题字,取方印之形,颇有“一定乾坤”的意蕴。上书“石观沧海岛乐渔家”八字,题字者是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七分秦隶,三分魏碑。淡红字色,与石一体。八字两行,藏头“石岛”。并不拘泥于儿女石之历史,辟出崭新的境界。临石以观沧海,登岛乐为渔家。我冒昧揣测题字人的本意。我听当地人说,无论是祈福求子,还是观海得渔,这块石头的意义的演变,始终有着一个主题——温暖。是啊,很多临石以观的人,喜欢用手拭温,于是,这块石头也就有了温度。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温度是赤山人给与的,“赤石文化”的传承,不断更新,显示出时代的热量变化,从“求子”到“观海”,再到“渔乐”,无论从作用还是从境界看,儿女石是见证,历久而弥新。曾经泪水滴于石,手温着于石,给冰冷的一块石头传达了体温,再看这块石头,还仅仅是一块石头吗?温情脉脉,是儿女石的意境,更是她不老的原因。奇石奇观,不在于石之形,而在于石头之意。
   石头是坚守的风景,山中石头听风雨,深潭水底赤石亲吻鱼,儿女石上有温情。我们从石器时代走来,如今还在品读一块石。
  
   四
   如今,围绕儿女石,开辟出“天门潭公园”,以石为核心,上下潭影跌宕绰约,嘉木艳花簇拥,成赏景悦情的所在。儿女石,也已经成为“镇园之石”了。红石散布潭边,飞瀑跌水,涌花簇浪,洗红更艳。古槐造型,万千姿态,向水而设。垂柳依依,撩水逗情。亭阁架设于赤石之上,虹桥横跨瀑水之间。看那儿女石周围的绿草杂树并未有践踏的痕迹,不是拜石的人少了,而是以来园漫步以为拜。有人告诉我,进园便多了一份爱子之情,儿女石依然发挥着教化的功能,但主题更加深刻了。
   两潭净水,依偎山坳间,波澜不兴,存影儿女石。我不知如今人们怎样定性这样两潭碧水。潭水碧而柔,是柔情似水?是儿女情长?是亲情缠绵?无论怎样去比喻,都是欢快的。日子总是向好,美好的情感付诸于潭水,还是一潭水,即使是当初一滴泪,也不再苦涩,而是泛着甜味,漾着泉香。我有一个感觉,两潭碧水,应该是为了儿女沐浴而存在,是为儿女准备的瑶池。
   人们不再是亟亟而来,求一个上上签,而是“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从容以赏,得诗意情调,流连佳处不思归。曾经的“抱琴看云去,枕石待鹤归”的隐士情趣,被缓步园中的足音替代,被淙淙的跌水遮掩。行人如云,来去从容,抚石以升手温,平添一份雅趣。曾经是祈求一个幸运,如今作为风景与人邂逅,与人缠绵,我相信时光也会蝶变,也会拐弯。时光如水,总无言,时光落在潭水里,不必唤它说话,相信我们,能够读出潭水藏匿的时光的深度吧。
   我突然从儿女石上读出了悲情。我们的先人,曾经历过不得不求助于石头,相信石头的无奈时代,这个时代又是多么可怕的啊。不是从石头上审美,而是祈求多子多福,石头终究是不能答应的,拜石不可能屡试不爽。乔治·爱略特《亚当·比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无法改良我们的祖先。”是的,只有一个时代可以唤醒人,可以改变人。
   一块儿女石,记载着人类生息的历史。一块石头,一旦和人文邂逅并结合,她就有了生命力,而且还会超越所谓的灵性。我惊叹大自然的奇妙构思与创意,将一块石头放在赤山,成为一道精美的石之景;我更惊叹,千百年来,人们将自己的渴望寄托于石,创造出比史籍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石临水而巧妆,因水而灵;水环绕石以弄影,尽显其媚。儿女石的美好意境,感动了潭水,潭水不再去,唯留伴灵石。
   天下的石景有的是,我相信,每一石景,都有着其独特的“石韵”“石趣”,而儿女石和每个人都有着“石缘”。
  
   2022年4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怀才老师的此篇散文落墨温暖,内容丰盈,意境深远,写得极有韵味,值得反复品读。儿女石,坐落于赤山风景名胜区南麓,石头通体微红,就像刚从母胎里娩出,绝无刚硬之感,漫溢柔嫩之质。提起此石,还有一段悲切的传说故事,东海龙王太子常对其妻施以家暴,其即将临产的妻愤而逃离,漂流至一块礁石上,胎儿突然破腹而出,两个小生命瞬间化为“儿女石”。催人泪下的故事,启迪人们深思,实施暴力者愚蠢至极,不配拥有儿女。时至近代,这块儿女石所承载的愿景发生了变化,由警示石变成了灵验石。百年前赤山一县令之妻婚后多年无子,郁闷痛苦难耐,准备以头撞击儿女石,以了却屈辱的一生。正巧,一老翁及时制止了她,并让她以币投石,占卜运气。结果第二年县令之妻喜得龙凤胎,此事在胶东半岛一带传为佳话。后来,儿女石愈发声名远播,前来投币拜石者络绎不绝,许多年轻夫妇满怀希望而来,之后果然天遂人愿,喜庆盈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儿女石的存在,是对生育文化的一种崇拜。它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充当着温暖的角色,给无望者以希望和憧憬,慰藉着人们脆弱的心灵。孟秋时节,“我”再度越岭观石,“赤石文化”的传承不断更新,显示出时代的热量变化,从“求子”到“观海”再到“渔乐”,儿女石见证着赤山的发展,岁月生生不息,历久而弥新,温暖则是其永远不变的底色。如今,围绕儿女石,赤山人开辟出了天门潭公园,进园的人在观景的过程中滋生了更多的爱意,即便铁石心肠也顷刻化为绕指柔。如此说来,儿女石有其难以替代的教化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者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将极富神韵、灵性的石赐予赤山,成为绝美胜景;千百年来,人们还将自己的渴望寄托于石,创造出比史籍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难怪作者如此迷恋于赤山石呢,真是:一石一故事,块块动人心。读至泪涌处,谁能解我痴?该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且穿插有度,交织无痕。再配以传说故事的点缀很是精妙,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作者行文从容而温婉,笔触厚重又轻灵,笔落处情感沸腾,遐想时飞花飘雪。一支妙笔收揽春秋,满腹柔肠倾情赤山。作者对儿女石观察之细腻,描绘之传神,想象之丰盛,直达云端,直贯沧海,就连小编这样的想象匮乏者都被其深深地濡染,深深地迷醉。石形、石意、石趣、石缘,在作者的笔下,统统鲜活呈现。石之语,可让人聆听;石之境,可让人深悟;石之魂,可让人触摸。温暖的文字,饱蘸情感的色彩,读来十分唯美,让人动容。作者爱石,爱赤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儿女石的文化象征意义和今昔承载的传承更新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深邃的解读。精美绝伦的精神盛宴,强力荐读,问候怀才老师创作愉快,谨祝春安体健!【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41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海涛天鹰        2022-04-14 08:53:08
  怀才老师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有韵味,美不胜收,令人神魂颠倒!
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亲爱的读者。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4-14 08:59:51
  谢谢海涛大哥魅力鼓励。不知最近你的身体怎么样?眼睛好了吗?有时间就写一点,不要太累。希望你安好顺利。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