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这个春天(散文)
一
北方的春总是来得迟一些,纷飞的雪花,洋洋洒洒地在天际中飞舞着,落地就融化了。宽敞的马路上车辆行人稀少,路面渐渐潮湿了起来,只有马路牙子上的清雪,在微风中漂浮着。
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飘舞的雪,却不能置身在雪的世界。“居家隔离”几个简单的字说出了疫情期间太多人的无奈。
2022年3月16日小城进入疫情防控紧急状态,受周边城市疫情影响,这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小品之乡,在一夜之间按下了暂停键。当病毒到达我们身边时,才感知到病毒离我们这么近。武汉疫情时,觉得武汉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从没有感到多么的害怕,但当疫情突然袭击了这座北方的小城,才感到疫情真得离我们很近很近,心中不免产生那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惧怕。
吉林省疫情形式严峻,确诊病例每日还在不断上升,吉林距离我们很近,距离沈阳很近,况且沈阳也有病例,来往返人员加速了病毒的传播。最先是学校紧急停课,16日下午2点正式在家里上网课,我家里有上高三的孩子,上网课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上网课的设备不完善,不是没有声卡,就是没有摄像头,店铺关门,去哪里买,真是给我急的团团转。联系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董丽了解到我的困难后,主动帮我联系电脑城,有志愿者帮忙送到了家中。小城虽然停工、停产、停学了,但人们之间的感情没有停,社会生活秩序井然有序,没有混乱。
婆婆住的小区被隔离了,老公打来电话时我都有些不相信。听新闻说,吉林确诊病例里有一家三口在3月6日回过小城,在婆婆住的小区里有过短暂停留,他们在小区里有房子是回来卖房子的,跟物业有过近距离接触,3月14日回到吉林后就确诊了。小区住户开始居家隔离,特别是婆婆住的那个单元跟确诊病例有过密接的地方,社区在单元门外拉上了红色的警戒线,大喇叭喊话,本单位住户暂时居家隔离。因疫情来的突然,婆婆家里没有准备太多的食品,社区同志了解情况后,根据住户的要求,买来米、面、菜、药品等,应大家的急需。
疫情当前,本市防疫措施井然有序,没有混乱,菜价基本稳定,超市正常开业,美团、快递有序配送。社区网格员不辞辛苦,排查社区内返回人员,帮助有困难的住户。
二
3月24日是第一轮全民核酸检测的日子。风很大,冰凉的风穿过楼与楼之间的间距吹过来,吹在人们的身上。排着长长的队伍,站成一米线的距离,排头在院里,甩成一个圆弧的形状逐渐向街边延伸,排尾处已排到了马路那边。每个人都戴紧口罩,有的人甚至戴了两层,特殊时期保护好自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国家疫情防控做一点绵薄之力吧。速度很快,排头在不断向前,工作人员配合默契,手脚麻利,门外有负责上传健康码的,窗口处的工作人员负责采集样本。
人群中有老人,有一对老夫妻俩相互搀扶着,微白的发在风中飞舞。在我前面不远处,马上就排到他们了,听说做全员核酸,老夫妻俩早早就来排队了。儿女在外地,因疫情阻隔无法回来,做核酸,买菜都得他们自己解决,还好社区志愿者帮忙买菜送到他们家中。
排到他们了,老太太有脑血栓,四肢不协调,嘴巴张开也吃力,工作人员尝试了很多遍都没有成功。在门外的工作人员,扶着老人,自己摘掉口罩,在特殊时期冒着自己被传染的风险,给老人做示范,“啊”“啊”张嘴,一次不行,两次,在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下,老人的核酸取样成功。每一个平凡的小事,每一个闪光的细节,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值得学习,也值得记忆。
风,没有停下来,我们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来。风把天空刮成了苍灰色,阴沉着,就如同人们的心情一样,被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着。排队的人们不说话,井然有序地向前移动,耳边只有风声掠过……
我去得早,快要排到我了,一个女子从马路边跑到院子里,径直来到排前,低声对我说,“姐姐,可不可以让我插个队,家里有婴儿,没人照看。”我没做声,默默地向后退了一步,示意她站到前面,听到后面的人群中传出了喊声,有人插队了。插队固然不好,可凡事都有特殊,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爱,我选择相信女子所说的话,默默地退出队伍,站在队伍的最后面。
三
3月28日,因疫情形式有些严峻,社区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本市各单位抽调公职人员下派到每个社区,协助社区网格员做社区疫情排查工作。我们单位本来抽调的不是我,我找到领导自告奋勇请求支援社区工作。疫情当前,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威胁着每个人的安全,我们当同心协力和病毒抗争,愿我们的小城,我们的祖国早日归零。零,零分、零落、零碎,以前我们不喜欢“零”字,现在当我们听到某某地疫情“归零”是多么让人振奋的消息。
妈妈听说我跟社区去一线排查疫情,不免担心起来,不断数落我,别人躲还来不及呢,你倒好自己自告奋勇去。妈妈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天下那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可是疫情当下,有多少个孩子站在疫情的前线,有多少医务者冒着自己被传染的风险,救治他人,他们是伟大的华夏儿女。
第二天清晨,我跟社区工作人员赵波一起穿上红马甲,戴上两层口罩,戴上红袖标,红袖标上写着“疫情防控督查员”一同来到城北六号桥,这是来返本市的必经之路,也是本市的北大门。我们的工作是对进城所经过的车辆逐一排查,不漏掉一人,不漏掉一车。沈阳疫情已有很多例,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沈阳距离小城咫尺之遥,开车一个小时的路程,每日来往返人员真的很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密接和确诊。这个工作很辛苦,我们站在路边,路中间放了临时的隔离带,前面有一个“疫情检查”的指示牌。北方的春,风很凉,而且在路边,没有楼房可以遮挡,风很大,呼呼地从耳边吹过,真是应了那句“春风刺骨”啊!我穿得少,此刻已感觉冷的不行,再看赵波穿着冬天穿的羽绒服,大棉鞋,红马甲穿在外面,精神十足。赵波从车上拿下一件棉大衣递给了我,明天要多穿点,春天冷,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天,会感冒的。一直到晚上5点我们才回家,又有别的社区人员来接替我们的工作。
这条路是进城的交通要道,车很多,两排车道,我和社区主任赵波一人负责一排车道,检查进城人员的行程码,有过往人员的不配合,还有出言辱骂的,行程码是高风险地区回城人员都进行了劝返。我自己真正亲身体验了,才知道疫情防控人员真的不容易,在这特殊时期,我们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帮助,团结努力,争取早日解封。
下午4点多,我遇到了一个车辆要回城,车主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说在城外的电厂上班,手机没电了,无法查看行程码。没有行程码不敢放行,小伙都要急哭了,大声跟我理论,赵波看我这边争吵,马上过来问明了情况,然后拿出自己的手机帮助这位车主代查行程。原来健康码里还可以替别人代查行程,只要对方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就行。小伙高高兴兴地走了,对赵波表示了感谢。
我对这位社区主任赵波又多了一分了解,这位80后的女子,待人热情,工作认真,每天早出晚归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内有漏水的、停电的、暖气不热的,她都帮忙联系解决。社区内有几个从外地回来居然隔离14天的,门口都给贴上封条,因紧急隔离,家里没菜没米的她都帮忙去买,从窗口用绳索拉上去。跟隔离人员保持微信联系,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变化。社区里年纪大的,需要买药的老人,她负责联系药房,把药送到老人手里。谁家燃气断档的,她又反复与供气公司沟通,帮社区的居民解决燃眉之急。她本渺小,却在疫情当前,冲在最前面,她心系社区群众,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她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
没有不可以逾越的鸿沟,没有过不去的艰难险阻,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挡病毒,确诊数归零指日可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用大爱托起一方天空,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故事值得铭记。赴吉的医护人员王聪、艾华,她们是最美丽的白衣天使,她们舍弃小家,保大家,她们用坚定的转身给全市人们留下了“逆行者”勇敢无私的背影。4月11日在经历了30多天的煎熬与等待中,我们终于迎来了“解封”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本市公共经营场所有序开放,停产的工厂,往日的机械声响起来了,人们回到了往常的工作岗位。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了短暂性的胜利,社会生活秩序也在稳步的恢复之中。
这是全市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新冠病变奥密克隆来势汹汹,在疫情面前,全市人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毅与果敢。有着“小品之乡”美誉的小城,把欢歌笑语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那些默默无闻的社区工作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每一个简单的笑脸,每一个美丽的身影,随时做好疫情防控的狙击战,保一方安宁与祥和。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春天是自然界生命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当龙首山上鲜花盛开的时候,当树木日渐葱茏的时候,经历过这次疫情的人们对生活更加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更加充满了战胜一切的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春天,有太多的不一样,这个春天,注定了不平凡,我把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故事,写成文字记录这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