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寄畅园遐想(散文)
很想写寄畅园了。大年初四,气温骤降,冷风瑟缩,寄畅园也可感受到料峭的春寒,不一会还下了些冷雨。我独自在园子里闲遊冥思,这个季节让我感知到寄畅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起伏跌宕。其实这季节,也不是看园子的时候,远不及春秋的景致。闲暇中即兴赋起诗来:"何处寻胜景,唯有寄畅园,欢鳥枝上叫,枯藤又逢春"。
寄畅园是秦家的园林,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几经滄桑,是秦家的家国情怀得以延续至今的写照。寄畅园原名"秦园",是秦家的私家园林,这里清幽寂静,锡山惠山合抱,夏天可听雨,冬天可闻雪,读书、闻泉、吟诗,弹琴与投壶,铮铮动听,高亦高取惠山之巅,华亦华集自然与人文与一体也。寄畅园傍敞亮的山麓而建的别墅园林,向阳而立,壁墙参差错落,瓦檐如绣花穿梭,状如游龙潜伏,巧夺天工。寄畅园堪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南京的瞻园,号称江南四大名园。难怪康熙与乾隆爷孙六下江南,留下"山色溪光"和"松风水月"等雅句。
秦氏真正来无锡要追溯到北宋,苏轼的学生秦观从淮安迁徙来锡,他的著名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千古风流了,直到他死他的衣冠冢都葬在惠山上。寄畅园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第一代园主秦观后裔秦金,号凤山,官做到五部尚书可谓显赫,晚年告老还乡,买下惠山寺下的"南隐"和"汇寓"两僧舍,进行修缮,故秦园最早叫"凤谷行窝"。直到第三代园主秦耀精通园林才得以著就了今天寄畅园的荣耀。秦耀是张居正的学生,因官场牵连失意被解职,当时很年轻很郁闷,与古代被贬的官员一样寄情于山水草虫,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改名"寄畅园"也。有诗曰"凤谷旧行高,园扉罥女萝,岚光吞日小,树影落池多。台榭今已矣,禽鱼乐若何,天然有真趣,游憩恍盘阿"。在秦耀的精心打造下,才有今天闻名的二十景,而跃身吴中名园,从秦氏建园的历史脉络可窥见其族规家风满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著就了秦氏的千古流芳。
寄畅园最著名还是"凤谷行窝",这里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的契合与历史的厚重感相映衬。一踏进寄畅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出于康熙与乾隆二皇帝一百年前的石刻御笔,在"凤谷行窝"的右侧镌刻了明代的《寄畅园记》与今天我们所见的景致大不相同。"凤谷行窝"处在"凤藏龙山"宝地,此凤谷与龙山(惠山)辉映,东门"侵云"与西门"碍月"也别有风味,借景之侵云,峰之碍月之意。正如翁同和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从"碍月"门出来即是一座苏式庭院,回廊幽幽,庭院深深,植被灵秀,取"凝翠"和"含秀"再恰当不过了。院子南面是"秉礼堂",顾名思义,是纪念关公站在门外,礼让嫂嫂,秉烛夜读的佳话。
进入"含贞斋"和其外面的九狮台的假山,这里是第三代园主秦耀读书的地方。含贞斋取自秦耀的诗句"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容挺高洁,吾自含我贞"。后面的大型假山,状如九狮,神态各异,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林丛中,妙趣横生,更增添了一些人文景观的情趣。
后来秦耀的曾孙秦德藻又进行筑建,修建了著名的"八音涧","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借景取势,西高以假山名木,东低以水廊轻泻,沿途曲折纵横,山谷空响,泉水经曲涧浅泻,盆漂跌落,奏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于一涧,清泉流觴,八音和鸣,正所谓"何必有丝竹,山水有清音"。
寄畅园与苏州园林不同,简约而灵乖。以曲池为中心,借惠山与锡山之势,融自然之美,巧夺天成,其实寄畅的曲池并不大,其最大的景致"锦汇漪"南北不宽,仅东西狭长,其两端延伸漫无边际,让人无限的遐想。其"八音涧"引二泉之水,叠石纵横,明注暗泄,淫雨不溢,久早不涸,四季长清,流到明池。衬以假山怪石,古树参天,池岸曲折,桥廊错落,疏影婆娑,凝练清雅,天人合一。恰似人间仙境,妙不可言。难怪乾隆皇帝多次题诗,还在颐和园复制"寄畅园",名为"谐趣园"也。
寄畅园也几经磨难与坎坷,也见证秦家的荣辱兴衰,几次不堪差一点毁了园子。雍正年间一次大劫难,使园主入狱,园林被没收,直到乾隆才得以平反。太平天国又逢战火洗礼,差一点被战火毁于一旦。大德不孤,解放后秦氏把园林捐献给国家,按文物进行修缮保护。今天寄畅园的盛景,正所谓:鱼意空秋水,琴声散秋风,山色常如旧,神光自内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