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清零(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清零(散文) ——2020抗疫日记系列之一


作者:云中书童 白丁,44.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57发表时间:2022-04-13 20:10:23
摘要: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首次爆发,作者从城里回到乡下,陪伴高龄的母亲居家隔离,为了记录下这次全民隔离的日子,为了让人们了解城乡首次全民隔下,芸芸众生的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在灾难面前是如何面对,作者奔波于城乡之间,坚持每日一篇日记,真实地记录生活。时隔两年,再逢疫情,希望人们能够看到成功抗疫的过去,增强国人抗疫的信心,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

【山河】清零(散文) 清零
   ——记2020全民隔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日子
  
   一、城市,防控之初的城乡
   每日疫情:2月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90例(湖北省1921例),新增重症病例315例(湖北省268例),新增死亡病例45例(湖北省45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5例(湖北省49例),新增疑似病例4562例(湖北省2606例)。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广东省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63844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8044人,共有137594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1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例,台湾地区10例。
   安徽新增确诊病例43例,全省累计确诊病例340例。
  
   昨日从老家回城,洗个澡,睡得比较香,今晨一觉醒来,已快上午9点,赶紧打开手机翻看疫情。
   今天是公元2020年2月2日,按照钟南山院士的预测,现在应该是疫情集中爆发的时期,也是全民隔离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时期,是全国上下同心协心共克时艰的日子。
   先前我在老家已经住了些日子,因连续修剪了几天树木,出汗比较多,而且有一周时间没有洗澡了,感觉浑身不自在。老家气温较低,我的体质不好,洗澡担心受凉生病,所以决定进城洗个澡。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内确诊病例直线上升,形势比想象的严峻。看到这样的数据,心情自然不会轻松,好在本地(合肥)病例居然意外没有增加一例,这使原本绷紧的神经似乎寻得了一个宁静的港湾。
   早晨起床,洗脸、刷牙、草草做了早餐,吃完后已近上午11时,又赶紧做中午饭。上午的时间好打发,下午睡了一会,睡不着,起床,发现无事可做。这是我正式居家隔离的第一天,主要是因为不能出门,很不习惯。
   之前几天在乡下,也算是隔离,但乡下的隔离,准确地说是属于一种自觉的约束,除了不能出远门,邻里之间可以串门,也可以在户外从事农事活动。冬季是农闲的季节,农村人本来就少,这个时候户外的人更少,而且都是左邻右舍,知根知底,也不用戴口罩,也不用躲着谁,你干你的活,很少碰到人。在城里,你如出去,一个人孤零零地走着,猛一抬头,迎面碰到一个人,霎时便紧张起来,好像那个人就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好像那个人马上就要对着你打个喷嚏。即便那个人没对你打喷嚏,你回家也要立马将口罩扔掉,将衣服消毒,你把手洗了,你仍会感觉到头不干净,你将头洗了,你仍会觉得身体不干净,只有从头到脚洗个遍,方才稍稍安心些。在乡下这些都是多余的。
   在老家早晨起床后,忙着烧早餐,早餐后带着锯子去荒地上除荒。那些荒地都是父亲母亲一辈子辛苦耕耘的田园,父亲去世后,母亲也已迈入高龄,只能任其荒芜了。我很想打理父母的土地,但初中毕业后就离开了家乡,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奔波,在家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春节期间有几天时间回家。最近几年,母亲患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在家也少了。母亲不在家,我们连春节也不愿意回老家过年了,那些荒地和荒地上栽下的树木已经三年没有打理了。这次疫情紧张不能外出,我决定利用在老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打理荒地。
   在乡下的日子,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晨,陪母亲吃完早饭,等母亲吃过后将锅碗洗刷干净,便去除荒修树;中午11点后回来做午饭,饭后与邻居们聊聊天,然后接着除荒修树;下午5点左右回去做晚饭,晚饭后洗涮完毕,再与邻居们聊聊天,8点左右回家码点文字、看看新闻后就上床睡觉了。
   我已二十多年没正经地干农活了,现在干起力气活,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次因为时间充足,没有压力,累了,就歇下来喘口气,喝口水,等体力恢复了再继续干。乡下环境好、空气好,生活规律,日子过得非常充实。
   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像我们这样的小村在当地叫做郢子,楚国后人都习惯称自己的村庄叫郢子,郢子和北方的屯、堡差不多。每个郢子都是独立的,与其他自然村有明显的分隔,有的是隔一条沟,有的是隔一条路,有的是隔了几块农田;我们郢子西边有一条路,路的两边都是渠道沟,郢子的东边、南边、北边都和其他郢子拉开很大距离,相隔着很多沟渠、水塘、农田;这些村庄、农田、沟渠、水塘的分隔,虽是人工建造,却与自然融为一体,似是天造地设,如果不是老人们口传言说,年轻的一代一定认为是自然形成的。谁也没有想到,先人们这样设计村庄,却给我们今天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很多郢子都消失在运动式的大拆大建中。
   进入我们郢子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方向都是土路。现在的乡下,除了农事活动,人们已经很少走土路了。所以,在政府号召全民隔离时,我们郢子只要看守着西边的一条进村道路,就基本无人能进出了。
   我们郢子是以家族聚居的,居住在郢子里的人基本是一个家族的人,从西到东依次是:苏家一户;其次是堂四叔一家,堂四叔是我爷爷大哥的四子,四叔已经过世,四婶平时在女儿家,由她女儿照料生活,堂哥传胜是上海行政学院教授,也是一名有名气的律师,更是一位在国内和国际都有影响的法学专家,收入不错,每月定时给四婶转生活费。往年过年堂哥都会开车回来陪四婶过年,今年特殊情况,没回来;过年时,堂弟小保从芜湖回来,将四婶接回老家过春节;堂四叔家隔壁是堂三叔一家,堂三叔是我爷爷弟弟的儿子,堂三叔的儿子在苏州买了房安了家,春节也回来过年,但听说要封路,赶紧回去了;再就是远房堂叔守应大大一家;我家;堂幺叔一家,堂幺叔是我爷爷大哥的小儿子,堂幺叔有两个儿子,今年大儿子因患肝癌去世,他们一家过年时没回来,在城里陪大儿媳和两个孙子过年;再往东数七叔一家,七叔平常在老家,他们家在县城买了房,今年在县城的家中过年;还有六叔,六叔没成家,单身一人;堂大婶一家,堂大婶两个儿子,今年都在家过年,小儿子平常在长沙,也早早地回去了,但他的两个孩子还在家;最东边是三叔一家,三叔和七叔一样,平常都在老家,但过年时到城里和孩子团聚去了。
   今年留守在郢子里过春节的人数约有一半,留守的总人数不到三十人。因疫情原因,没有回家的子女和亲戚经过电话沟通,都商量好暂不来郢子。留守郢子的乡亲们是以留守老人为主,留守老人们在疫情发生之前,没跟外面人有过交集,郢子基本是安全的。这几天雨过天晴,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温暖。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年轻人不时地翻看手机,看疫情动态,然后再将疫情告诉老人们。与外面的风声鹤唳相比,家乡在如火如荼的疫情阴霾下,显得宁静祥和,似乎是一片净土,世外桃园!
   城里每当太阳西落,华丽的灯光就开始点亮夜空,黑夜并不能阻止尘世的喧嚣,一部分人群还因黑夜的到来而兴奋起来,完全忘记了人类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生物规律,我们平常不到12点是不会熄灯睡觉的;而在老家的晚上,乡亲们早早地关了门窗,看看电视便睡觉了,仍然继承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作息规律。我到了乡下也是早早地睡在床上,白天虽然很劳累,晚上明显感到很困,但坐在床上,还是想念在城里的妻子、女儿和已远赴深圳去上班儿子。于是打电话问妻子情况。妻子说我们住的小区附近已有三个小区出现疫情,虽然不在同一个小区,但距离不超过一公里,就在周边。
   挂了电话,我的心情陡然感到紧张起来,总感到他(她)们在城里不安全,非常后悔前几天不该将他(她)们送到城里。心里想,留在乡村多好啊!但是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女儿今年高一,有很多寒假作业要做,还有空课要上,我们平常也不住在乡下,乡下不是少这个就是少那个,有许多不便;相比妻女,我更担心在深圳的儿子。儿子在深圳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上班,那是一家上市公司,有二千多名员工,儿子在IT部工作,负责保障公司电脑、网络的正常运行。大年初二,儿子在公司的微信群看到通知:疫情紧急,公司承接了正在火速建设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等抗疫医院急需的大量医疗设备,公司已通知员工能上班的尽快去上班。儿子是去冬腊月二十九才回到家中的,深圳距家千里之遥,回一趟家不容易,但儿子得到消息,还是立即改签了火车票,提前结束假期,匆匆坐火车去了深圳!
   儿子临行前,妻担心地问:“现在是全民宅家隔离,人家是连门都不敢出,你这样坐火车转来转去,还要上班,吃食堂,有没有危险?”
   儿子果断地说:“危险肯定有,几百人的工厂,出现一例,就会传染很多,但现在国家要求开工生产,你不干,我不干,谁去干?”
   我与妻听了,无语。国难当头,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教育孩子做一个临阵脱逃者吧,不能教育孩子做一个苟且偷生者吧!
   儿子出发的那天晚上,我开车送他到火车站,虽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妻坚持要陪同一起送到车站。路上我们都没说话,到了车站,妻拎着儿子的行李箱,久久舍不得放下。儿子一把夺去!妻跟后千叮咛万嘱咐,儿子回过头说:“放心吧,我是学医的,比你们更懂得防护!”妻的声音还在燥杂的火车站上空传递着,儿子已汇入了口罩大军中。
   儿子走后,我决定回乡下陪母亲。我的母亲已年近九十了,近几年有时住在城里,有时由我们花钱雇人在乡下照料。去年在乡下住了一年,年前照料她的人回家过年了,现在因为疫情,暂未确定是否还来照料母亲。我们是在乡下陪母亲过的年,我们走后,哥哥回家照料了两天。前几日哥哥说要回城里上班,现在家中无人照料母亲。春节期间,乡下热闹,母亲喜欢乡下的那种浓浓乡情和年味,而且听说要封村封路,进城后就回不来,坚决不愿进城,执着地说:“短期内,我的生活可以自理,我就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你们不用担心我。”但我觉得这个时候,让母亲一个人在乡下,还是不妥。昨天回城还有一个原因是为女儿要上空课,妻不会安装电脑端APP。我开车从乡下到城里,路上的车辆都很少,公交和客运已停止运营。我住的小区在合肥市的北一环,平常车辆来来往往如流水,几乎每天都堵车,昨天路上车辆出奇的少。
   回城里的一整天我都没出门,家中连门都不曾打开。蜗在家中上网,看手机,从小区的微信群里,不断传来各种负面新闻,明显感到城里的气氛非常紧张,几乎城里的空气里都充满着病毒。好不容易挨到了晚上,练练毛笔字,上网看看新闻,然后钻到被子里。这个时候方才明白妻子几次跟我说在家中“急死了”的滋味!
   晚上堂弟俊杰在微信问我:“家中路可封了?”他想今天晚上将三叔三婶送回老家。
   三叔三婶春节在城里女儿家过春节,早就想回去了,但因疫情儿女们劝他们在城里隔离,到了正月初八,实在无法再住下去,一定要俊杰送他们回乡。我告诉俊杰:“路没有封,开车可以回家。”
   俊杰晚上开车将三叔三婶送回老家了!没想到,他送的非常及时,第二两天,回老家的路就被封了!
  

共 44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零一》是云中书童老师在2020年初次遭遇新冠疫情,他从城里回到乡下,陪伴高龄的母亲居家隔离,这篇散文是他记录的抗疫日记。时过两年,再逢疫情,他把过去的日记,整理出来,希望人们能够看到成功抗疫的过去,增强国人抗疫的信心,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他这篇散文分了四个方面进行写作,一,城市,防控之初的城乡,国内确诊病例直线上升,形势比想象的严峻。看到这样的确诊数据,心情自然不会轻松,好在本地(合肥)病例居然意外没有增加一例,这使原本绷紧的神经似乎寻得了一个宁静的港湾。二,乡下的隔离,准确地说是属于一种自觉的约束,除了不能出远门,邻里之间可以串门,也可以在户外从事农事活动。三,儿子坚持逆行到深圳医疗器械公司提前上班了,为火速建设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等抗疫医院急需的大量医疗设备。四,儿子走了,“我”决定回乡下陪母亲。“我”在乡下陪母亲了一段时间,因为女儿要上网课,需要在电脑上安装APP,妻女不会安装,“我”回城里了。堂弟俊杰却要送急着回老家的三叔三婶回乡下。三叔三婶刚回去,回老家的路就被封了!这篇散文,写到新冠疫情肆虐,城市人口密集,更容易传播,人们也容易恐慌。农村土地广褒,空气清新,人口密度低,人们只需要躲在家里自律,不聚集就好了,生活还是比较从容的。疫情肆虐,人们平添忙碌。文章写得很棒。快慢节奏安排有序,语言简洁,大疫面前,彰显了家族团结和对母亲的孝道。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2-04-13 20:12:21
  感谢云中书童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您的这篇散文,写到新冠疫情肆虐,城市人口密集,更容易传播,人们也容易恐慌。农村土地广褒,空气清新,人口密度低,人们只需要躲在家里自律,不聚集就好了,生活还是比较从容的。疫情肆虐,人们平添忙碌。文章写得很棒。快慢节奏安排有序,语言简洁,大疫面前,彰显了家族团结和对母亲的孝道。拜谢您╰(*´︶`*)╯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极冰
回复1 楼        文友:云中书童        2022-04-17 10:57:48
  这个是日记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