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忘】一座桥对一座城的百年守望(散文)

精品 【柳岸·忘】一座桥对一座城的百年守望(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322.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024发表时间:2022-04-16 17:52:05


   我家门外有一条河,河上有座古代石拱桥。
   晴天夜晚,我常在古桥上凭栏伫立。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洒下一片皎洁的亮光,脚下宽阔的江面泛起涟漪,古桥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荡漾着三座圆圆的拱圈,这就是清江入城的门户。
   阵阵江风拂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也许是触景生情,我突然来了灵感,执意要写一写这河这桥与这座城的事。
   先说古桥下的这条河。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它是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清江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而得名,被誉为土家人的母亲河。清江发源于鄂渝边界齐岳山,全长423公里,流经利川、恩施、建始、宣恩、巴东、长阳、宜都等7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在宜都境内汇入长江。清江流域景色奇幽透秀,号称“800里画廊”。明代诗人童昶笔下的清江,堪与蜀江(长江)平分秋色:
   清江水浅蜀水深,蜀水不似清江清。
   清江若有蜀江大,此水擅当天下名。
   2022年2月,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二届全国11条“最美家乡河”,清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河流。
   800里清江流经的第一座城池就是利川城。清江从齐岳山下的龙洞沟奔涌而下,一路九曲回环向东,到城边老龙洞跟前突然转身,穿过西门古桥进入城区,蜿蜒向南而去,然后迂回到东北方向出城,一头钻进了落水洞,那“卧龙吞江”的气势,让人惊叹不已!
   再说西门这座桥。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拱桥。古桥造型优美,建筑工艺清湛,是现今利川城里独一无二的交通古建筑。130多年来,西门古桥承载过川鄂湘地区大量的人流物流往来,经历过风霜雨雪的剥蚀,经历过战火洪峰的考验,它是利川城前世今生历史最久远的见证者。
   如今,西门古桥像一位从历史深处走过来的沧桑老人,依然固执地守望着这座与它相伴了一个多世纪的城市。
  
   二
   始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利川城,两排青瓦木房石板街道顺着清江河一字排开,绕城而过的清江像一张弓,1.5公里长的古城就像一根弦,构成了利川城最初的轮廓。
   “有山必有路,有河必有渡。”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古城首次实施“渡改桥”工程,在西门和东门清江河上分别建起了两座三孔联跨的石拱桥。从东门桥的古盐道东进湖北施南州府,南进咸丰、来凤和湘西;从西门桥的古盐道西出四川云阳、万县、忠州、重庆等长江码头。
   古城的岁月,随着日夜奔流的清江水穿梭,到了清光绪年间,西门东门的两座石拱桥已经出现了破败坍塌的迹象。
   光绪十二年(1886年),古城富户牟仲山等人牵头集资建设西门大桥。重建后的西门大桥仍为3孔连跨石拱桥,桥上建有凉亭供行人避雨休憩,桥头还有一座供人们祭祀的神庙。
   古代石拱桥是技术含量高的建筑艺术,虽然不乏能工巧匠,但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施工条件落后,建造石拱桥容易“打冲天炮”发生坍塌,人们只能祈求超自然的神灵保佑。虔诚地恪守着“建桥选址避开活龙之地、开工之时隆重祭拜鲁班菩萨、封拱合龙选在在半夜子时”等行规。拱桥建起以后,在拱圈顶端雕塑一条石龙,龙头伸向上游,龙尾朝着下游,还在拱圈里悬挂一把宝剑,指望卧龙伏水吞江,宝剑斩妖驱邪。
   石拱桥建成后,拆卸拱架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建桥成败在此一举。承建方早已给建桥的掌墨师准备了衣衾棺椁,在这一天隆重地送往工地。可以想象,当时施工现场的气氛该是何等悲壮!
   时至今日,西门古桥经历了136年的岁月风霜和洪水袭击。1982年7月,清江特大洪峰两次袭击利川城,西门古桥栏杆被摧毁,桥面淹水深度达1.5米以上。人们担心西门古桥这回在劫难逃!没想到洪水肆虐过后,古桥却顽强地冒出了水面,抖落身上洪水和泥浆,傲然屹立清江河上。
   当年牟仲山等人集资建起西门石拱桥的善举,在古城清江一石激起千层浪。东门有位姓蒋的绅士家大业大却苦于没有继承人。这位绅士捐资修缮东门石拱桥,积阴德求子嗣。施工中,贪心的工匠为了挖掘桥墩下的“镇桥之宝”,差点造成石拱桥倾塌。
   蒋绅士积德不成反而引起了民怨,他索性加大投资,重新建造了一座石墩木梁瓦屋桥面的凉桥。在竣工庆典酒席上,蒋绅士抱拳施礼:“蒋某有愧众乡邻,赔偿一座风雨桥,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
   团堡野猫水绅士冉香山等人集资在利川城东门渡口建桥。因渡口两岸地势较低,不宜修建石拱桥,便因地制宜修建了一座9孔10墩低水位石梁平桥,俗称“跳墩子”。
   修建“跳墩子”的技术虽然不如石拱桥的难度大,但石材运输是最大的“拦路虎”。每条石梁长达五、六米,重达3000多公斤,架起32力也抬不走。工匠们只好在地上铺设圆木做滑杆,用撬杠将一条条笨重的石梁从石场移动到江边,然后架到石墩上。
   古人积德行善投资公益事业的风尚,随着清江河上的一座座古桥载入了史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利川城区的几座古桥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留下了一串红色的记忆。1921年8月,援鄂川军先遣队奉命讨伐北洋军阀。第一团团长刘伯承率部队从长江南岸一路东进,突破了利川城西门古桥的防线,与鄂西自治军先遣队连克利川城和恩施城,赶走了盘踞在施鹤地区的北洋军阀武装。
   1929年6月和1934年1月,贺龙领导的红四军特科大队和红三军主力,摧毁了国民党守军设在西门桥和东门桥上的防御工事,先后两次攻占了利川县城,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1949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石板岭天险,长驱直入利川。国民党驻军和县政府官员闻风丧胆,弃城逃往龙渠古镇,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利川城。
   西门古桥,就是利川革命老区留存的一处遗址。
  
   三
   清江在利川城区从历史上的绕城而过,到如今的穿城而过,这一字之差经历了多少沧桑之变?扼守清江入城之门的西门古桥像一位冷静的看客,见证了桥与城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利川至恩施、万县公路开建,对西门石拱桥按照通车的要求进行了桥面改造。东门凉桥也被改造成石台木面公路桥梁,随后又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梁式桥。时至今日,当地人们依然称这座新桥为“东门凉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上海至拉萨的318国道穿过利川东门至西门。东门“跳墩子”经过前后两次改造,建成了总跨度103米的三孔连跨公路石拱桥。
   老态龙钟的西门古桥,已经承受不了318国道运输之重。1986年,在古桥旁边新建了一座主拱净跨40米,边拱净跨26米的3拱联跨公路石拱桥。西门古桥依然承担着城区车辆分流的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吹开了古城的封闭之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开店办厂。其中最典型的是毗邻的川东(现为渝东)能工巧匠们提着“三把刀”(菜刀、剪刀、砖刀)进入利川城,占领了城区饮食服务和建筑市场的“半壁江山”。
   进城人口增多,城市亟需扩容。利川城开始了“跨越清江,向南拓展,拉开骨架”的城市发展之路。
   南门大桥是利川城改革开放后兴建的第一座大桥。大桥全长185米,跨径总长152米,单孔最大跨径60米。一桥飞架南北,打通了利川城向南拓展的第一条大通道。
   几十年来,清江河上接二连三地架起了各式各样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家风雨桥。城区10公里清江河上,共有15座桥梁联通南北新老城区,拉动了城市的扩张,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1.6平方公里扩大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了15万人。
   到了二十一世纪,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经过利川城,318国道和3条省道在城区通过,还有铁路、高速公路的车流人流在城区集散,高峰期城区日车流量约10万台左右。
   城区交通亟需突围,催生了绕城线环线公路建设。2019年建成通车的绕城公路清江大桥全长515米,主跨高度50米,远看像一条长龙凌空卧于城区与腾龙洞风景区之间。
  
   四
   登高远望,清江就像一条绿色的飘带,在城区葱茏的山堡之间,在林立的高楼之间,在绵延的柳岸之间飘来绕去。山城因为清江而有了灵气,清江河上因为众多桥梁而蕴含诗意。
   古代诗人描写的“利川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古城的“柳桥烟雨”。
   垂杨几树占桥边,一望迷离翠接天。
   绿染山眉朝看雨,青遮渡口晚含烟。
   长条折送行人辔,轻絮飞迎钓客船。
   可惜灵和无限种,风流谁复忆当年。
   清嘉庆年间,在利川担任训导官员的张定模这首诗写的就是古城东门凉桥两岸的柳桥烟雨。
   古代诗人笔下的柳桥烟雨风光,如今在利川城区随处可见。清江两岸垂柳、麻柳、水杉成行成廊,众多桥梁造型各异,有的似长龙起舞,有的弧拱映月,有的廊桥飞檐。
   初春时节,岸柳染绿,柳枝飘逸,烟雨朦胧的柳岸呈现水墨画的韵味。
   酷暑盛夏,清江两岸柳林成荫,市民和游客在堤上漫步,有的在江边垂钓,有的在柳荫下吹拉弹唱。一对对白鹭在江边悠闲觅食,偶尔有豌豆角打渔船划过江面,船头上的鱼鹰被老渔翁用桡杆撵下水,一会儿叼起一条鱼跳上船来。
   入夜,滨江两岸华灯齐放,柳岸边的彩桥、楼阁倒影江中,流光溢彩,相映成趣,为柳桥烟雨融入了时代的灵动之美。
   一批桥头公园装点着清江两岸。沿江公园游步道和一些大桥栏板上装饰着土家习俗的风情画,雕刻着大水井、鱼木寨等著名旅游景点,好似一个浓缩的民族大观园。
   西门幺妹公园整体造型就像一艘渡船停靠在清江岸边。两个背背篓的村姑站在岸边,挥舞帕子呼唤对岸的艄公:“喂,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将这一实景搬进古城公园,让人们能够在城里品味龙船调故乡的风土人情。
   西门大桥上游不远处的清江河上,有座修建于“大跃进”年代的大跨度引水石拱桥,在绿水环绕的柳林里犹抱琵琶半遮面,被称为“情人桥”。晨曦初露的清晨,“情人桥”的影子倒映江中,巨大的桥拱好似城门洞开。傍晚,夕阳辉映柳林,岸边炊烟袅袅,江上雾霭荡漾,几只白鹭扑闪着翅膀在柳枝上休憩。
   西门古桥、西门大桥和情人桥三桥相邻,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西门三桥”景观,无论在上游或下游,都会看到桥里有景,景中有桥的神秘景观。
   如今,斑驳沧桑的西门古桥已被市政府列入不可移动文物立碑保护。清江涛声依旧,西门古桥对这座城市的守望还在继续……
  

共 41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的家乡的一架桥和一座城的故事。家乡有一条“最美家乡河”清江,它以“卧龙吞江”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它的秀美流态被入选水利部第二届“最美家乡河”,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河流。在河上,有一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古桥,如一位 沧桑老人,守望着这座城市。说起这座古老的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它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施工条件落后条件下,劳动人民靠着勇气和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建成了这座精美的大桥,经历了历代岁月风霜和洪水袭击,也有正反面人物在建桥历史中留下了印迹,随着清江河上的一座座古桥载入了史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这座桥还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是革命老区留存的一处遗址。又经过近代的几次改造,清江上的东西两座桥更加精美坚固,承载了城市车辆流通的重任,后来,又建起了雄伟的南门大桥和各式各样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土家风雨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守望着美丽的城市。散文通过讲述家乡的一座桥的今昔变迁,叙述出桥的悠久历史,今昔巨变,对城市的巨大影响力,也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使读者了解了这座桥的沧桑巨变,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4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4-16 17:54:55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春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4-16 17:59:08
  一座桥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很有生活底蕴的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4-16 17:59:38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劳神        2022-04-16 18:17:00
  首先向刘老师道一声辛苦,难得的一个周末被占用编发此稿。早就想写一下我居住的山区小城的变化,苦于找不到切入点 ,是这座古桥启发了我的灵感,找到了由头。感谢老师的精彩编按,对此稿主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启发了作者。谢谢!向老师敬茶!
5 楼        文友:劳神        2022-04-16 18:46:38
  这一篇和之前在江山发的的《古城开封记》是姊妹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江山文游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