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电影《西游伏魔篇》简评(赏析)
2017年《西游伏魔篇》在春节贺岁档上映的时候,毒Sir点评5.9分,我打6分。英雄所见略同。先来回顾一下“西游”的渊源:从《西游记》(吴承恩)原著,到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到后来衍生出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电视剧,再到1995年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至此,经典叙事还是占据影片的主导地位,即:人物塑造符合预期,拥抱主流意识形态,被禁止的爱……就是常说的节操完整、三观端正。
但是,《大话西游》同时是一个分水岭——颠覆传统心理期待的形象塑造,丰富的衍生剧情已经开始超脱原著的束缚。这之后的“西游”题材影视剧一直在传统和反传统之间挣扎——想创新又暂时找不到发力突破的方向,想玩又不敢玩坏,一旦突破底线,玩坏了,观众就不买账了。所以,什么《大闹天宫》(2014)、《万万没想到》(2015)、《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6)以及《西游伏魔篇》同年的《悟空传》(2017)等等,统统都是面目模糊的垫脚石,圈钱卖点无非就是光影魅力。“光”和“影”是科技硬实力,是技术,技术统制论在这里又扳回一局。
所以,整体思路大致就是,有朝一日媒体界把孙悟空或者唐僧师徒其他几个人彻底玩坏,“西游记”也就到尽头了,在那之后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西游记》,而是与“西游记”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忍不住以学术圈一度很流行的一种方式提个问题:当谈论“西游记”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周星驰已经把这个题材玩到极致,恋也恋了,腐也腐了,如果想要再有突破,那大概是“唐僧一家三口带着三个徒弟去取经”之类的荒诞剧情,或者像韩国片《红字》那样,书写“畸恋”,弄出一个异性的小三(类似的说法还有“同性才是真爱,异性只是为了繁殖后代”等等)……
可以肯定,跟“西游记”有关的周边产品还是可以卖钱的:影片、电视剧、公仔、畅销书等等,但是传统的经典已经被逐渐消解、解构,变成一个意义更为丰富的文化现象。雕像被摧毁了,信仰将如何扎根?从结构到解构,最终是否能够重构?亦或是留下一地鸡毛、最终化为乌有?就像《百年孤独》结尾——一阵风吹过,这个世界再也没有马贡多,一个城镇及其历史随着一个孤独了一百年的家族消失了,淹没于历史的尘埃,留不下一页历史痕迹。
那时看完《西游伏魔篇》,灵感突然而至,就寥寥说几句吧。叙事与反叙事,传统与颠覆,经典及其解构,西游记题材的系列产品都做到了,而且缤彩纷呈。这也说明:这个社会是足够宽容的,言论是可以实现极大自由的,某些精神诉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问题是满足之后怎么办?我们的灵魂将何去何从?还是从此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