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拍马屁的艺术(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拍马屁的艺术(随笔)


作者:齐人其言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58发表时间:2022-04-21 15:14:36

【流年】拍马屁的艺术(随笔) 拍马屁,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用谄媚奉承的话去讨好别人。
   据说该词语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生活的地方草原辽阔,水草丰美,盛产马匹。日常生活中,马是人们的重要伴侣。平时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作为一种礼节,是想求得马主人的欢心,增进彼此的感情,皆大欢喜。
   当这一生活现象变成汉语词汇时,它涉及的事物的范围就广了,已经是不光指马这一动物,还可以指人和其他事物,或者说,更多地是指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别人的欢心和认可。
   古往今来,拍马屁的现象层出不穷,竟然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精于此道者为数不少,一些人将此作为自己飞黄腾达的台阶,古往今来,此类的异闻传说也甚多。拍马屁的话有时候如和风细雨,不着痕迹,润物无声,让人欲拒不能,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它的俘虏。
   拍马屁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畅行无阻,主要是因为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虚荣心,每一个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就是自命清高的人,也是喜欢别人的好评而不是指责,这也是人之常情。尽管我们经常讲,人不能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话也就是说说罢了,谁听到批评的话语也不如听到赞美的话舒服,无有例外。清代大学者俞樾在他的《俞楼杂纂》里讲过一个小笑话: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临行前去和自己的老师告别。老师对他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小心从事。”那人回答道:“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遇到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和别人产生矛盾。”老师听了这话很生气,说:“我们应该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怎么能这样做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听后点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人出来后,别人问他如何,他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从这个老师态度的转变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原本义正词严的老师,被学生不动声色的两句美言就给打动了,从而转怒为喜。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听到奉承自己的话时,总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对拍马屁这种社会现象认真梳理一下,你会发现它还真的是一门艺术,在这里人们因水平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层次,同一种行为,不同的人彼此间差距极大,何止十万八千里。所以才有人感慨,拍马屁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精心钻研。
   只有初级水平的人,马屁拍得或直白浅显,或华而不实,或庸俗不雅,被拍的人感觉不到应有的快意,反倒是觉得对方是在客套,敷衍了事,甚至弄得十分尴尬,从而对拍马屁者产生不好的看法。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不少,都是因为自己学识水平有限,阿谀奉承的层次很低,从而费尽心机的表现往往只能换来别人敷衍的一笑,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这更差的是因为拍马屁拍得太过而令人厌烦者,即所谓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弄得事情与自己期望的适得其反。当然,如果不看地点场合、不看对象拍马屁,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比如南北朝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日梁武帝雅兴大发,与诸位大臣泛舟在烟雨浩渺的湖面上。良辰美景之下,一位自负才华的大臣趁机拍马说:“烟波浩渺,圣上亲临盛会,真有‘帝子降兮北渚’的意境。”这里引用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梁武帝听后却冷笑着说:“屈原诗歌里的下一句应该是‘目眇眇兮愁予’,你莫不是借此笑话朕的眼睛吧?”当即下令砍了这个可怜的大臣的头。原来,梁武帝得过一场病,病后眼睛瞎了一只,他平时十分忌讳别人说他的眼睛。这位大臣虽然有才华,善于引经据典,但忽视了对象的特殊之处,这马屁拍得太欠考虑,结果赔上了一颗人头。
   最高水平的拍马屁,应该是既奉承了被拍的人,让其满心喜悦,又不降低自己的身份,让对方也认可自己,这可以称作是两情相悦吧。《太平广记》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人辛郁的事情。他曾经名叫太公。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一次在皇上的行宫附近遇到了唐太宗。唐太宗问他到:“你叫什么名字?”辛郁回答说:“我叫辛太公。”唐太宗听后幽默地说:“跟旧太公相比如何?”唐太宗将“辛”字特意说成新旧的“新”字,是在和辛郁开玩笑。辛郁立即回答说:“旧太公,年八十得遇周文王。我今年才十八岁,就遇见了皇上,比旧太公强太多了。”(这里的旧太公是指姜子牙)这话讲得很有水平,他将唐太宗说得比周文王还要睿智,顺便还把自己和姜太公相比。唐太宗听了此话非常高兴,吩咐将他调到草拟皇帝诏令的中书省任官,辛郁自此身居要职,得以一展才华。在这里,辛郁的马屁拍得无比高超,顺话而答,顺势而为,既奉承了唐太宗的英明,又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才华,此举可称为拍马屁的上乘之作。
   作为一门流传千古、让许多人乐此不疲的艺术,拍马屁这一行为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什么时候孕育它的社会土壤不存在了,它才会彻底消失。

共 1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拍马屁,就是用阿谀奉承的话去讨好别人,迎合别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然而,说奉承的话,也是要有分寸,要分场合,要懂得对方的喜好,要得到对方的认可,让对方高兴满意才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不懂得这点,一味地用好听的话去奉承,去取悦对方,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就是马屁没拍好,拍到了马蹄子上,让马踢了一脚,丢了乌纱帽,甚至丢了性命的人也是有的。所以说,怕马屁是一门艺术,要会拍,要拍得恰到好处,才能起作用。此文就怕马屁是艺术之事,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4-21 15:15:40
  文章人让人深思,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铁禾        2022-04-21 18:49:16
  高雅的拍马是润物细无声。
铁禾
3 楼        文友:紫竹聆风        2022-04-23 22:44:42
  笔者对拍马屁分析的透彻,确实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现象,真正清高之人能有几何?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少一些溜须拍马之人,多一些踏实做事之人。
   欣赏拜读老师美文,期待佳作连连!
文字是大海,任我尽情遨游;文字是窗口,让我看到广袤的世界!
4 楼        文友:吴桐        2022-04-26 15:25:36
  好文,好文,作者说的不虚,拍马屁真是无处不在啊
   、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