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刮锅底灰(散文)

精品 【东篱】刮锅底灰(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8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3发表时间:2022-04-29 19:43:10
摘要:山上光秃秃的,又没钱买煤炭,只有想些不得已的办法来过穷日子——“刮锅烟子”便是这节约柴的最好的办法。想起“那时候”的事来,记忆仍很清晰,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东篱】刮锅底灰(散文)
   在灶膛里打着转儿的浓烟,若没有升起的火苗来解放它们,它们就会任性地在锅底下抱头鼠窜,把个灶屋弄得像雾霾天似的暗黑。房顶上的烟囱根本就不管用,四散逃窜的炊烟,一旦觉得自己没有了“安全”感,岂肯乖乖地、再按以前的那些规矩从烟道撤离?
   久而久之,灶膛的烟就在锅底以及锅的周围结起了“痂”,成一层厚壳,试图保护着铁锅不被火苗灼伤似的。当然,它们附在锅底上,也成了锅的累赘,是锅的“疮疖”。
   爷爷生前说过,不刮锅底灰就烧锅,犹如烧碓窝。他老人家说过的这句话,我们可都记着呢!
   碓窝,我们家也有,主要是舂米用的。碓窝的底,是它全身最为厚实的部分。不论用多大的力,都不可能把碓窝底给舂烂的。
   正因为有爷爷的“提醒”,我们就会隔三差五把铁锅扣过来,下面垫着一根木棒儿——架起来,给铁锅“挠痒痒”。
   被修理过的铁锅,会有明显的反应——奶奶说它“俭火”了。“俭”是省的意思,烧火做饭的人最在乎这一点。
   最初,我们家有三口铁锅,要刮锅底灰,任务都给了父亲,他也不会让外人染指的,自家的吃饭家什,父亲对其很郑重。尽管奶奶也能做好这件事,但她力气小,从灶上拿下铁锅很吃力。最后真正动手操“刀”刮灰的,就只剩父亲了。
   父亲担心“外人”会把锅底刮坏,其实说明了最担心的还是我。他一是担心我从灶上拿锅的时候万一手滑了,直接就把铁锅摔坏了,二是担心我在对它“挠痒痒”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锅底弄出个窟窿来。父亲说我小时候就有敢把天捅个窟窿的性子。
   那时,我尽管手痒,也想感受一下刮锅底灰的乐趣,但他就是不给我这样的机会。
   哔哩哔哩、哔哩哔哩……那声音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诱惑。因此,每次父亲在刮底灰的时候,我都在场观看,他每次都叫我站得远远的,说那黑灰会扑到我的身上来,我却并不走远,就在近处欣赏。
   不知为什么,我始终觉得刮锅底灰是极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因为这是爱护吃饭家什之举。
  
   二
   到我读书年龄时,家里吃饭的嘴又增加了,锅底灰似乎“长”得也太快了,印象中父亲一有时间就要对那几口铁锅下手。有天夜里,他就在我做作业的桌子旁边刮起了锅底灰,我觉出了那哔哩哔哩的声音很烦人。在昏暗的煤油灯映照下,他驼着的背,映射到了黑魆魆的土墙上,平时不怎么注意的背越发驼得厉害了。此时的他,不但动作迟缓,还很有些吃力的样子。我的心中有种酸楚的难受。
   屋子很小,哔哩哔哩的躁音在满屋乱窜,刺耳的声音打乱一颗需要安静的心。我只得放下正在做的作业,呆呆地观察着他刮锅底灰时的小心翼翼。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为他“替一下脚手”呢!
   当我第一次着手刮那口小铁锅的锅底灰时,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一定小心再小心,奶奶更是站在旁边督导。倒也没出什么问题,我也轻手轻脚地刮得相当认真,生怕自己的“鲁莽”而伤着了它。我把那口小铁锅从灶上取下来的时候,刮完后又放回到灶上去了,弄得我额头上和后背上的汗都出来了。我的天,还是很重的嘛!我在心里叫着苦。
   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朝灶台上的大锅和中锅们望去。我的乖乖,要是再刮它俩时,我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
   乖孙子,把锅安好嘛!奶奶什么时候站在了我的身后,我竟全然不知。你看,还没还原呢!哪有那么宽的缝隙,要跑烟的。
   还要再抬起来,真要命……我只这样想,但没说出来。
   不用再抬起来了,只稍微移动一下方向就行了。奶奶显然看出了我的迟疑,她在旁边凭她多年的经验给我指点。
   等小铁锅回到原位后,我又有些不服气地朝那两口大铁锅望去,在心里动了将来一定要征服它俩的念头。
   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有一天我的感觉特别好,人是不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特别容易出事呢?
   中锅,我们平时只把它作炒菜来用,大锅也只是在煮猪食时才用一下。要说用得最频繁的肯定是那口小锅,而小锅是最容易长锅底灰的,我们刮它的次数也最多。奶奶说,就像老生子,关照得多,那就得经常修理。
   与小锅配套来用的是风箱,我们每次只要一拉风箱,火苗就上窜。它多数时候烧的是渣渣柴和地灰。砌灶台的时候,师傅完全是按照“柴火要抻腰,炭火粘住烧”的标准设计的,虽然没柴买炭,但我们拿它当炭灶来使用,是相当节约柴的。当然,它“好使”的原因还不仅仅这一点,不拿柴来烧也是其中的因素。凡是大锅中锅不能烧的柴,拿到它这边来烧准行。
   相比之下,父亲刮中锅的锅底灰就少得多了,大锅更是不见有刮它的时候。
   那天,我完全是出于心血来潮的缘故,也是想到了父亲事多,已经不大可能关注到它了,再说我上次刮锅底灰的时候,也只刮到了那口小锅,就想趁着自己闲散,也把那中锅的锅底灰给刮了,算是给一向很忙的父亲“替个脚手”了。
   便高兴地把中锅万分小心地搬了下来,像父亲那样开始刮灰。
   完全是“挠痒痒”的样子,再说刮锅底灰用的是锄头,仍是父亲刮锅底灰时常用的那把,不顶事。
   那口大锅,搬弄起来很费力。心里琢磨,等会儿锅底灰刮完了,怎么才能把它还回原处啊?
   不用还原了,真的,不用还原了——我闯祸了,一个很大的祸。
   当我还是像挠痒痒那样,在它的全身刮来刮去时,它竟然撑不住了,就在锅底稍微偏上的位置,掉下了一块有鹌鹑蛋那么大的一块铁片。
   这可把我吓坏了。我自认为,我是有好长时间都停止了呼吸,只呆呆地看着它,口里念念有词地说,你怎么要这样呢,你怎么要这样呢……
   人言,因祸得福,我却是“因祸得意”,我想学一门手艺,做一个“补锅匠”。一来弥补我的过错,二来我觉得这个补锅匠特好玩,能够将破碎变完整,这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学。
  
   三
   想像中避免不了的挨打是少不了的,但那天从外面回来的父母亲并没有打我,连骂一声都没有。是不是他们在评估了我发抖的样子以后,觉得无济于事的打骂更会增加我的颤抖呢,我哪知道这呢?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了。
   心里那才叫个比挨一顿打,或者是臭骂一顿还难受。我看到了父母亲,还有奶奶,他们面部的愁容比什么时候都难看。
   中铁锅从此被放了起来,灶台上的那位置处,落下了一个大大的空洞。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父母亲也丝毫没有要买口新锅回来替换的举动,我肯定是不敢问的。直到等来了元坝街上一个“当场天”的机会,父亲把那口落了灰尘的中锅抬出来,又用毛巾在它那落了灰的身上擦拭了一番之后,就放在一个竹背篼里背出了门。我站在屋檐下,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心里想,他们终于要对它动手了,不管怎么说,我都该高兴才对!
   那天,我虽然没有跟去,没能目睹到当时的场景,只是听回来的母亲说,补那口中锅花了好几元钱。补的人多,还排了队。
   有天,我们家请人做农活,来的人都是些青壮年,这就不得不用到它了。烘的干饭有米锅巴,我用锅铲子去铲它,这不又伤到了它那曾经受过伤的部位。
   彻底烂了的铁锅,从此被父亲当成了废物,丢弃在了茅坑后面的墙壁那儿。
   它在那风雨侵袭的地方,应该还是不受打扰地呆了好几个月呢,我每次路过那里,心头都不是滋味。
   直到有一天,我们村里成立了一个代销点,离我们家很近。代销点不但把日杂小百货卖出去,也把破铜烂铁收进来。
   我把那口锈迹斑斑的烂铁锅拿去卖钱了。本来以为它要从此离开我们的视线了,却又在我们预料之外的时候,不识时务的出现了。
   在一天夜里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上,它丢人现眼地出现在了会场中,狠狠地戳痛了我的心。
   这是哪家的烂铁锅,这么可恶!人群中,有人窃窃私语地议论着它。实在是太害人家了……我脸红得实在不敢抬头看旁边说话的人。
   人们围成了一个大圈子,中间一堆烧得很旺的篝火旁边,跪着一个干瘦的老头儿。此时,他的脖子上就“挂”着我卖出去的那口烂锅。
   他的头,是怎么伸进到了那烂铁锅里面去了的呢?曾经是我们家的那口中锅,烂了的当初,包括我用它换钱的那个时候,可没那么大的洞啊!这么说来,他们是照着他头的大小,比划着加了工,才让他钻进去了的呀……我在心里痛苦地想着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我呆呆地朝那个可怜的老人望去,罩在他脖子上的铁锅,太像田间地头老农们挑粪用的一个坎肩。只是这“坎肩”的锋利,把他的脖子割出了道道口子,有血在慢条斯理地往下流。而那铁锅的重量,压着的瘦小身子,在燃得正旺的火苗的助攻下,微微有些颤抖了。
   我不忍再继续看下去,也更不忍心再呆下去了。我离开了那里,后面就传来了噗通一声倒地的声音。铁锅在与什么物体相撞击后,它发出来的是更加粗鲁的巨响。
   人群中涌出了不小的轰动。很快又平息了。我听到了有人在大声说,装的,他是在装的……
   回到家,我哭着告诉父母说,我不该卖那口烂铁锅,都是它惹的祸……
   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今晚的情况告诉他们。父亲停了片刻才说,事情的本身并不是因为你卖了一口烂铁锅,才让地主王显受罪挨批,而是眼下到处都没有他们的藏身之地啊!
  
   四
   在已经用上了电饭煲和电炒锅的今天,回头再来看刮锅烟子这事,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即便与我们相处同一个时代的城里人,可能也觉得好笑。好笑的原因是他们没经历过,只听说过。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在“那个年代”,只要是在农村大地上这事就见怪不怪。
   贫穷落后或许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家家户户娃娃多,也是一大现实。在农村,住砖瓦房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住在麦草盖顶、泥巴建墙的茅屋内。每家的灶台上,基本都有大中小三口铁锅在用着。一口锅的价钱大体是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而这十几元也是好大的一笔开支啊!锅用久了、烧烂了,也舍不得马上丢弃,仍要补好后,再把它用上一阵子的。
   就因为我对这些原始的记忆深刻到家了,以致于脑子里时时才蹦出一个“刮锅底灰”的念头来。老实说,我们家烂了的那口铁锅,尽管被人利用了去,害得地主王显吃了不少的苦头,但也没因此真正打击我的积极性。后来,我也还有手痒痒的时候,的确是想证明一下自己,当再有锅底灰刮的时候,还有没有从前的那些感觉呢。
   想当补锅匠的理想从此也不再有了,因为锅,我生出一些害怕的事情。
   在一处堆满了干柴的灶门前,奶奶坐在那里拉着风箱,和颜悦色地说,乖孙子,你把中锅的锅底灰刮一下嘛,它有点不俭火了,费柴。
   好嘞!说干就干。我已经把以前刮坏锅的事全忘了。
   真希望过去的事情都是美好的记忆,但那些不堪的记忆就是躲不过我,衷心希望那些日子不再有。
   日子好了,一口大锅用坏了就退役算了,贫穷不会再这样不知羞耻地来找我们了。
  

共 42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刮锅烟子,在我们这里叫刮锅底灰,如老师文中所述,不刮灰的锅底,下面的积灰会很长很多,成绺成堆,给锅底糊上了厚厚的一层。说它是不是影响锅的热度呢?那是肯定的。锅底增加了那样厚的一层,当然会影响到燃烧的热度了,所以刮锅烟子,省柴省火,也是一个办法。刮灰的声音是异常尖利的,在这样常常刮灰的声音里生活,是一种煎熬。柴米油盐,其中的每一项都必不可少,把柴排在生活必需品的第一位,是必然的。拾取不易,燃烧却容易。干柴堆在那里,如果只是用目光搜寻一遍,就能得到所需的一切该多好?柴不好获取,也就让生活变得更难了一些。暖是人们需要的,暖之后才有温饱,承前启后,次序永远不会错的。珍惜每一根干柴,就从刮锅底灰开始!因为生活是一种必然,然后才是延续。一切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延续下去,有这么一天,锅底被刮漏了。锅漏了,是刮锅底的副产品,铁被烧的久了,自然会形成氧化铁,一层层的剥落,也让锅底越来越薄。那天,漏底的锅,还竟然会有其他用场,地主王显被批斗时,就把这口漏锅,套在了他的脖子上……那个年代是个畸形的年代!我见过往人身上挂破鞋的,挂大牌子的,就没有见过挂这个的。这刮锅底灰到了最极致的时候,读到这里,不管是谁,都是五味杂陈。文字写到了这里,我突然觉得,文字是一种纪念,把那些陈年旧事所写出来,排列整齐,等待检阅,不就是一种纪念吗?那个年代,那些人们,离我们还远吗?仿佛就在昨天,才让那些往事,没有蒙上一点点灰尘。文字是一种纪念,往事的叙述,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未来的致敬!感谢老师的倾情分享,感谢赐稿东篱,谨祝老师文丰笔健,精彩不断!【东篱编辑:枫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50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桦        2022-04-29 19:48:28
  每一种生活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理由。刮锅烟子,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我们东北看来就不理解,读过老师的文之后,我理解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26:12
  枫桦老师编文辛苦了。提前祝您五一快乐!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4-29 20:04:41
  足行老师的散文,总是把我们带到曾经的那个年代,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从那时寻找生活的温度。刮锅底灰,是农村烧大锅做饭每隔一段日子就要做的事,足行老师的眼光很独特,眼光关注着生活的细节,这锅底,因刮灰而漏,与运动也挂了钩。生活里太多的苦难,日子走过来,越发沉厚起来。跟着足行老师回首曾经,唤起很多生活回忆,谢谢足行老师投稿,东篱添色,真好。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29:19
  谢谢怀才老师的鼓励。东篱是我喜欢的一个社团,编辑老师们的认真负责,以及文友们之间的团结鼓励,都是令人难忘。祝贵社团越办越好!
3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4-29 20:26:06
  足行老师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文章题材,语言朴实,如涓涓细流,入心。我深有体会!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31:11
  老师的文章对题材的把握也令我学习,我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吧!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4-29 21:07:19
  刮锅烟子的往事,写得太生动形象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回忆。年幼的作者被大人刮锅烟子的动作深深地吸引,进而尝试自己去刮锅烟子,结果有了成功的先例,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接再厉,刮中锅时很不顺,刮破了锅,捅了漏子,好在父母都极具耐心和爱心,并未批评、惩罚“我”,可“我”依然难受得很,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口锅的代价在家庭开支中占有一定的份量,“我”怎么忍心全家因“我”的失手而负累,后来锅虽补好,又再度破损。哎,难忘艰辛的日子啊。还有那位地主的遭遇,让人不忍目睹。足行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就把读者带入旧时光里,聆听曾经的故事,感受曾经的艰苦岁月。很棒的散文,真切感人,很有代入感。大赞文思,问好足行老师,谨祝暮春如意吉祥!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34:24
  罗主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莫大的鼓舞,谢谢!
5 楼        文友:白玄        2022-04-29 21:24:35
  刮锅烟子,我们这里叫“勾镬肚墨”,一般把锅反扣地上用锄板勾,人绕锅转圈反复勾,遇到补过的地方要特别小心。勾好后铁锅就可以省柴俭火,过去农村,常用有大中小三口铁锅,用久了自然要刮“镬肚墨”。文章叙事具体,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特别细致生动,反映农村生活贫困,很多东西都珍惜着用,勤俭节约,也再现了那时真是生活。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36:11
  谢谢白玄老师的互动,祝节日安好!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4-29 22:50:22
  可能是我比你们年龄小,锅的质量变好了,我没见过刮锅底,我们这里锅连着灶,灶连着炕,一口大锅,既做饭炒菜,又给猪馇食。后面的斗地主让人有些心酸,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吧!可巧,我明天应该有一篇关于锅的故事,期待老师点评,祝老师创作愉快,春安大吉!
回复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38:59
  如果从年龄来讲,可能天方夜谭老师是要小点。但读您的文字,一点不像个“年轻人”写的,您的生活阅历应该是很丰富的,向您学习!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4-29 23:15:18
  刮锅烟子,也叫刮锅底灰,农村人为了节约柴火,经常这样子做。来自生活的好文章,老师勤劳,好奇心强,动手能力也强,点赞!年老的旧锅承载并记录着历史,哪怕有了大窟窿,当废品卖了,还给当时的地主带上批斗,其中的滋味无法言语!文章画面感很强,向老师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4-30 10:41:26
  红花草老师您好!之前我们在文字中应该有所了解,谢谢您一直的关注!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4-30 15:12:50
  没想到刮锅烟子在老师笔下也能成就一篇如此美文佳作,令人叹服,大赞才情。为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8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05-01 09:57:15
  谢谢李老师的鼓励。祝节日快乐,出行平安!
9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4-30 18:17:04
  足行老师:我在菊韵编辑过您老到文,我知道您写文的感觉所以才有此感觉!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10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4-30 18:18:39
  您老到文改成“您老的文”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