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鲁迅与孔乙己(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鲁迅与孔乙己(随笔) ——闲话文学和语文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21.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48发表时间:2022-04-30 16:53:28
摘要:文学和语文,原本一族,属种关系。文学务美,语文较真,彼此皆尽善,仅其特点和侧重面不同而已。

一直崇拜和追慕鲁迅先生,当然也就认识了孔乙己。鲁迅乃中国现代文学巨擘、旗手、大师,新文化运动先驱;而孔氏则一落魄儒者,迂腐读书人。二人之结缘,缘于作家创作,孔兄为先生作品中人物,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是文学。举凡上过中学的人大抵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即作品中的上大人。此君虽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但他上过学,好像极有学问,满口的之乎者也,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而且,对语文——只是当时学校没有语文一说,这个概念是叶圣陶老于上一个世纪30年代提出的——颇有研究,还懂得词与词之间的微妙差别,比如“窃”与“偷”。
   可遗憾的是,孔乙己不曾教过书。倘或上天有所眷顾,使其吉星高照鸿运当头,自己有幸拈起教鞭登上讲台,谦谦斯文,也许他就不会死后还欠咸亨酒店掌柜十九个钱,一袭长衫也不至于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没有做过教师,无疑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遗憾,特别是当代语文学界的莫大缺失。所幸,今天一如孔氏的学者先生们却大有人在。其迂阔、其偏执、其规绳矩墨和儒腐之态可掬与可爱则丝毫不亚于孔君,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甚尔青出于蓝。谓予不信,请看——
   文学大家夏衍老的《包身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中称“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有人曰“浸:泡在液体里(见《现代汉语词典》P593),‘盐’是固体,怎能‘浸’菜叶?这里应在‘盐’后加一‘水’字,或改成‘用盐一腌’才严密。”
   这里我们姑且不谈“盐”是否能浸菜叶,也不论还要不要加水,作为教语文的,我们只想谈谈“浸”和“腌”。“用盐一浸,”一个“浸”字,使纱厂老板不顾工人死活草菅人命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残忍面目跃然纸上,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主语施与者无须“泡在液体里”等繁文缛节则可以让被施与者释然就范的丑恶和野蛮,堪称神来之笔;而“用盐一腌”,无论是就语义看抑或从语音说,那原作者惨淡经营的“慈祥”老板形象岂不失色于黯然?
   某大报发表了某著名语言学家的一篇文章,对语文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就某文中“别人说我专功山水,不务其它”句发表看法。专家认为:这里作者将“攻”讹误为“功”了。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字素有意动用法之先例,“功”的动用也并非绝无仅有。祖冲之早在《辩戴法兴难新历》中就说,他从小“专功数术,搜炼古今。”作者在此也将名词“功”意动,用作“以……为功”,即“别人说我专门以山水丹青为功业,不再做别的事儿了”,未为不可。尚且,作者既然作此说而不用彼说,自有其一定的表达效果考量,和自己的文学情趣并观察角度在。不过同学们尤须注意的更在于,这错还归属《语文问题种种》中的“无情错”一类,那就要益发小心点儿才是了。
   孔乙己,一个可悲可怜的旧时代小知识分子形象。在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他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中穷困潦倒、百无聊赖,最后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先生的小说末尾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的,从孔氏的人生命运前途之发展和走向看,此君必死无疑;而就其作品中的我方面说“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仅此则断不可言人死。“大约”和“的确”的运用极到位,极准确,极深刻,果然大师笔力、功夫。然而这在某些语文执教者们看来则大谬,不少人在那厢嚷,于好几家语文专业刊物中争得面红耳赤,一如孔兄面对一群孩子争茴香豆的情景,尤其是在别人说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咄咄逼人云:“大约”和“的确”二者皆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前者表示“不肯定”,后者为“肯定”,同一句中自相矛盾概念,错!唉,多乎哉,不多也,其彬彬儒风,梁上君子,其奈若何?
   由此,笔者想到了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想到了那位古寓言故事中的刻舟求剑的渡河人,于是记得儿时读过的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日喻》,并由此衍生出的熟语曰:扪烛叩盘。其眇者之扣盘——闻钟、扪烛——揣钥以为日也,其煞有介事、忠贞执著、无谓摸索浑然囫囵眇者之态可掬,栩栩然如在目前……
   早年无厘头,一时头脑发热心血来潮不知天高地厚居然鼓捣起什么《语病门诊1000例》来。该门诊科室齐全,分门别类,诸如标点错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修辞不妥、逻辑矛盾,如是等等。更有像指“一直以来”为无起始期界时间词莫须有病名处方等,不胜手录,自鸣得意。蛮以为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殊不知结果究竟治愈了几多患者有谁谁真正获益,差不多只有天知道。后来才晓得这一番折腾原来只是瞎忙活,一直是在做无用功,分明是出版社在白白浪费资源。原来,自打祖先结绳记事仓颉老造字人类语言文明发轫说,语文就不是靠别人耳提面命教出来的。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呀呀学语之说其实也只是在练习发音,至于如何进行内心思想表达实在是先天的,乃于不经意间自然形成和无师自通的。
   日前公园健身,偶遇一小不点儿黄毛丫头,大约上幼儿园年龄。我们同在一件体育器材上面,双方近在咫尺。忽而,小女孩认真地盯着自己问:你是不是好像老了?我一惊,道,从哪里看出来?小女孩说:你像我爷爷。问,你爷爷干啥?答:他在沧州给人拉货,疫情时期不能回家,我爸爸也在那。问,你想他们么?答:想。咦!看看,这里有设问句,有陈述句,有完整句,有独词句,无可指摘,皆称规范;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介词,一应俱全;还有主、谓、宾、定、状,有准确生动的表猜度和判断双重修饰,你说奇也不奇?据说现在幼儿园不设文化课,尚且这小女孩还不一定入园且未必天赋异禀。此,莫不是很令人深长思之的么!
   如上之说,也许虽非无稽之谈、信口开河,但在某语文学家那边则极有可能被指为完全昏话或称异端邪说。说来不怪,文学和语文原本一家,同宅共院,然到底不是一回事。文学重想象,心裁别出,好高骛远,喜欢联想,多用夸张,讲究气、象、神,动辄血脉僨张,心猿意马;而语文则规规矩矩,条条框框,重在真、实、准,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比如头发三千丈,你丈量过?后羿射日,你看过?孔乙己之所以穷困潦倒,大抵不在他热衷功名、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是因为其太过拘泥于认真,不知变通,规矩绳墨失度。文光射斗牛,文贵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学;而语文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并文体章法等诸般规范则相对固定,四平八稳,且具有权威性,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语言现象和文学发展面前又相对落伍和滞后。总之,文学我们尽可以去热爱,而语文也必须得到完全理解和充分的尊重。
   读者与孔乙己仅一面之缘,老兄自从最后一次走出咸亨酒店就音讯杳然,小说中的我也早好久未见。而就其潦倒落寞,愚昧、迟钝和麻木不仁让人搞不懂等这一点上,我们倒是从先生的其它作品中则似乎多有所睹。比如闰土、比如水生和宏儿、比如华老栓、比如祥林嫂、比如阿Q,黄炎共祖,故园如磐风雨同天,万家墨面,可悲而当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秉承一位特定社会作家——文学家的时代良心,宵衣旰食、握发吐哺、呕心沥血,创作出一系列生动可感撼人心旌的艺术形象,以其尖锐的文学笔触,解剖刀般直指国人灵魂,深刻揭示国民的劣根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蜚声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主席则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就是鲁迅,这就是文学。文学乃文化的宠儿,文化的忠实负载、勤奋负载、亘久负载,世界上的大多数文化靠文学去呈现,去担当,去传承,人类社会所谓文化95%以上在文学。固然,Mr.Yao 是文化、贲卦是文化、因特网是文化、敦煌石窟是文化,而阿Q也是文化,庶几还是永恒的文化。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今天的时代是文化的时代,是文化制胜的时代。21世纪是以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来引领的世纪,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至综合国力。这种考验首推文学。
   文学是什么?文学即人学,人的学问。人是什么?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文学是研究人的。文学是屈子汨罗江畔的沉吟,文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由衷诉说,文学是坎坎伐檀、置之河之干兮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写照,文学是铁马冰河、气吞万里如虎的人生疆场征伐,文学是帘卷西风、凄凄惨惨凄凄、人比黄花瘦的对理想之爱的苦苦追寻,文学是人类精神的旗帜、弱者的呻吟、战士的呐喊,文学是烛照世界、洞幽未来的指引国民前途的灯火……当人类需要文明,社会需要进步,人心需要向善、求真、趋美的时候,于是文学就产生了。
   语文概念的内含不外乎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即是说包括文学。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被走偏,忽视了人文性而过度强调和着眼于工具性,致使不少执教者耿耿于怀,诚惶诚恐,走火入魔成为文字、文章的奴隶,诚令人痛心疾首。文章、文学可统称文字,由文字排列组合而成,但不是狭义的文字。狭义的文字(尽管文字的肇始基于文学——形象,有一定的文学性)不是文章,更不是文学。文章、文学可以互称,文章可以是文学,但不一定是文学。文字、文章、文学,抛开其概念龃龉不谈,一般说来,本质上为层递关系。文字是原始的、基本的;文章介于文字、文学之间,属于应用的、现实生活的;而文学则是理想的、形而上的,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具有引领时代潮流、揭橥历史走向的作用。然而,大家看到时下文学却早已被明星文化所取代,且日渐被边缘化。据称,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将陆续从现行语文教材中逐步被移出。
   文学和语文,原本一族,属种关系。文学务美,语文较真,彼此皆尽善,仅其特点和侧重面不同而已。只是,相对于文学,语文更多的为基础学科、应用范畴,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无数的事实证明和业界现象就是如此。其实,没有语文,也就无所谓文学;缺席文学的语文,则情无所系,味同嚼蜡。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同为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语文皆是文,两个概念,一字之差。然而,在很多场合、于不少人那里则一如太阳之于眇者,或有视无睹,形同陌路,南辕北辙,而谬之千里也。
   吾生也愚。较之孔乙己兄终究好不到哪里去,五十百步吧,且辄以鲁迅学生自许。余常想,世界大千,沧桑陵谷,波谲云诡,而文学则永恒。语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近年来流行语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天地为庐,衣带渐宽,古往今来文学人孜孜矻矻、前赴后继、百折不回、无怨无悔之生的奥秘,我知矣!

共 41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随笔中,作者的见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鲁迅与孔乙己,一个是著名的大作家,一个是有名的小说人物;一个代表丰富多彩的文学,一个代表守规守矩的语文。在上篇中,作者举例说明了文学表达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而一些孔乙己分子以语文的规矩为尺子,判定那些文学性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早年作者也鼓捣了一个《语病门诊100例》,如今已反醒其不妥。在下篇中,作者深入阐述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语文。没有语文,何谈文学?而没有文学的语文,味同嚼蜡。二者谁也离不开谁。但是,文学千古事,源远流长,永恒于世。大作有思想,有见地,值得文学爱好者思考。佳作共赏,推荐阅读。【编辑:木文子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文子午        2022-04-30 16:58:20
  拜读两遍,思考许久,才写编按,不知妥否?请郭老师指正。
记录时代特色,反映历史痕迹;记录生活现实,反映百姓心声;记录风土人情,反映生存状态。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4-30 17:03:07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4-30 18:16:27
  谢谢,谢谢。
3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4-30 18:14:36
  先生操刀,辛苦了,敬请用茶。谢午君知我,遥握!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5-01 19:12:18
  文化是多元的,各种文化可以互鉴、交流,但根基在传统文化,是本源。文章说理透彻,层层推进,令人受益匪浅。好文,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4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5-02 06:56:42
  谢先生光临,蓬荜生辉。远握。
5 楼        文友:铁禾        2022-05-06 00:29:35
  有意趣,更有思趣,作品彰显品学之风。
铁禾
回复5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5-06 06:48:50
  谢先生雅鉴,久仰。远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