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宁静】江山师徒(散文)
一
2020年疫情期间,在家隔离,闲来无事,我便写点文章到纸媒平台求发表,却处处碰壁,自尊心严重受挫,无奈之下寻找网络平台发表。最先在美文网上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后来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到处转载,没有版权。一次搜索网页时与江山文学网来个多情的邂逅,点进去一读,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文章水平挺高的。于是九月份尝试着注册了一个ID号,取名“温莎的梦想”。
我在宁静社团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人到中年不由己》,居然得了蓝豆,高兴坏了,发在朋友圈炫耀,那种自豪感如汩汩清泉滋润着干渴的心田。三天之后,社团管理子骞老师私信我:“你的文章没有通过,准备两天后修改复议。”当时我听懵了,心想:应该写得不错呀!怎么还没有通过呢?
通过子骞的介绍,我才发现原来江山实行的是精品制,得到红豆即获得精品。蓝豆是社团推荐的,含金量不高。江山文章分初审与复审两个阶段,初审质量不错的推荐为精品文,即通过。若没有通过说明文章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修改后再上报复议,若复议通过也能获得精品。我的这篇散文修改后,上报复议,又没过。心有不甘,但并没有气馁。于是几天之后又写了一篇散文《傻妮》,很快就发表了,这回若尘社长读到了我的文章,她说写得不错,初审过关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发表后我一有空就打开江山网盯着那篇文章看,期盼红豆随时出现。可是一连几天都没有出现我想要的结果,我的心渐渐凉了半截,难道之前的一幕又要重演吗?
正当我心灰意冷时,若尘社长找到我,和我进行了长时间交流,指出文章的几点不足:一是语言不够简洁;二是重点部分没有写细;三是情感表达公式化;四是结尾太直白。经过她的点拨,我豁然开朗,境界也为之一新。经过认真修改,复议通过,我终于获得了第一篇精品文。当子骞在群里报喜时,文友们纷纷点赞祝贺,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
从此,我拜若尘为师,一写好初稿,便发给她看,请她指导。有时也与她一起探讨其他文友的文章。她是一名医生,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利用午休时间为我的文章把关。
一天夜里,为了修改绝品初审入选文《逃离》,她和我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反反复复,一直到修改满意为止,最后看看手机已经是凌晨两点钟。第二天早上,六点不到她又要早起上班。这种辛苦常人可能难以想象,但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她对我的指导大多是鼓励性的,在肯定成绩时指出不足,提出修改的建议,有时也征求我的意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半年不到,接连获得了20篇精品,个人主页一片红,并荣获“江山之星”荣誉称号,这让广大文友对我刮目相看。很快,被社长看中,推荐为宁静社团副社长。开始编辑文章并参与社团的管理工作。来到江山不到两年,已经获得60篇精品文,多次获得“优秀作者”奖励,并于去年获得了“优秀社长”荣誉称号,在江山征文中也多次获奖。我在江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广大文友的厚爱与支持,更离不开若尘社长这个导师的悉心指点。
二
江山人写江山文,代代文人默默耕耘,有若尘这样的好老师才有我这样的好徒弟。去年上半年,我也收了徒弟。她是我的同事郑文静老师,一个非常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江山笔名“阿静”,现为市作协会员。她在读到我的微信推广文之后,询问我怎么才能到江山投稿。我顿时眼前一亮,滔滔不绝地跟她讲了许多关于江山网的信息。讲述了我在江山的成长经历,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笑咪咪地说:“那我也当你的徒弟,不知道你愿不愿收?”
“当然愿意,只是我这个徒弟还没有从师父那里毕业呢!”其实我没有心理准备,要当别人的师父,可不是嘴上说的那样轻巧,要有真才实学才行,要对得起师父这个称号。
“没事的,张老师过谦了。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写得相当精彩。你当我的师父一定行!”郑老师非常谦虚,再次用信赖的目光看着我。我也不再有畏难情绪,点头表示同意。
不久,郑老师在我的指点下,注册了江山号,ID名“阿静”。两天之后,后台审核通过。她欣喜若狂,随即发来一篇散文《湖畔琴声》,我仔细阅读之后,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第一,题目不太切题,改成《守候琴声》为好;第二,环境描写还不够细致,人物心理活动没写到位;第三,结尾有点直白;第四,有一些句子不够简洁,并存在少量的错字。我在原稿有问题的地方标注红线,并写上批注。
郑老师修改后发给我看,我感觉仍有不满意的地方,于是发回重新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进行了好几轮。她说有点累了,并告诉我得不得精品无所谓。我猜她不想再修改了,于是鼓励她:“其实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还告诉她写文章要精益求精,即使得不到精品也要对得起读者,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在我严格要求及鼓励之下,这篇散文最终修改成功,发表后第二天在初审时顺利过关,获得她个人首精。
“郑老师,你这个徒弟比我这个师父强,我第一篇没过,你初审便过了。继续加油!”在我的鼓励下,她接连获得三精,而且都是初审过关,其中两篇被社团作为微信推广文发表在江山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去年年底我又收了一个徒弟。她姓胡,江山笔名“旧时茅舍”,七零后,初中历史老师,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我与她相识源自教育博客网。她经常写文章发表在安庆教育博客网,我正好是博客网的后台管理员,每当读到她的文章便有种亲切之感,她讲述的大多是教育一线的感人事迹与自己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在抖音、微信朋友圈大流行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关注博客,所以写博的人越来越少,她的这种坚持令人感动、佩服。几经打听,终于要到了她的联系方式,于是介绍她来江山投稿。没想到她欣然同意了,她曾抱怨博客网不稳定,经常打不开网页,这下好了,有了发表文章的平台。
在我的指点下,她上手较快,很快就在宁静社团发表了小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没想到第一篇文章初审就获得精品。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文学新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此后,她陆续发表小说散文,接连获得十八篇精品文。胡老师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每当初稿完成之后,总是第一时间发给我看,我看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与阅读体会提出几点修改建议。例如,在修改小说《逃离》时,我发现文章细节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另外结尾也太平直,而且不真实;题目也不太满意,原题是《阿莲》,没有紧扣文章的主旨及主要事件。小说主要讲述了阿莲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选择外出打工,并在外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主题积极向上,农村生活场景描写极为细致。在我的建议下,她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几轮修改,才从我这里通过。最终初审顺利过关,获得精品。在她面前,我不敢妄自尊大,她没有明确拜我为师,我也没有把她当徒弟看,但是我们形成了事实上的师徒关系,正如我与若尘社长一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是她江山文学的引路人,她的文章经常让我眼前一亮。
胡老师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作为一个江山文学新人,2022年第一季度便获得了“优秀作者”的光荣称号,这要是在以前(一个季度5篇精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但是现在(一个季度10篇精品)就很难了。如今每个季度获得这一殊荣的整个江山网也只有十几个老作者了,如八一的“春草葳蕤”,宁静的“小猪他爸”等。现在胡老师成了宁静社团一颗璀璨的新星,最近被提拔为社团执行社长。
我欣喜地看到阿静与旧时茅舍的进步,这是江山“老帮新”,师徒代代传承的结果,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江山文学在网络平台一枝独秀。
三
老师的进步带动着学生的进步。
我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他们关注我发表的文章,经常在下面留言评论,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我写的童话。我的学生也在江山发表文章,并获得不少精品。最令人欣喜的是,阿静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在江山积极投稿。以前,孩子们阅读经典名著,写读后感,只能发表在今日头条或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自从郑老师身体力行,带头在江山发表文章后,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她的鼓励与支持下,有不少学生在江山注册了ID号,并发表了处女作。其中学生柯尔卓峰(笔名同姓名)第一篇散文《雨中即景》投在萌芽社团,获得了精品。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短小精湛,情感细腻真挚,对雨景的描写相当精致,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发表不到半年,点击量竟然破万,这在非绝品文章中实属罕见。可见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非常多,此文可以成为这类习作的范文。
一次闲暇之余,我找到了郑老师,与她畅谈起来。
“郑老师,你真厉害,不但自己的文章写得好,还带了不少江山小徒弟。”我指着柯尔卓峰的那篇得精的散文谐谑道,“哈哈,如今,我徒弟的徒弟也这么棒。当然啰也有我这个师爷的功劳。”
“那是肯定的!有你对我的指引,才有学生今天在江山开辟的新天地!”郑老师微微一笑,脸上露出了浅浅的小酒窝。
是啊,我最应该感谢的是若尘社长,没有她的指点,我也不会进步这么快。她是我江山文学的引路人。
江山代代有新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以老带新,师徒传承,大家都在默默耕耘,为江山文学的壮大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