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记忆中的动物世界(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我记忆中的动物世界(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18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51发表时间:2022-05-07 16:45:40
摘要:我想起六七十年代,在故乡大地上生活的那些或飞翔、或奔跑或爬行的动物们。

【东篱】我记忆中的动物世界(散文) 读加拿大作家西顿所著《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一下子被书中描写的那些动物的真实故事感动了。这让我想起六七十年代,在故乡大地上生活的那些或飞翔或奔跑或爬行的动物们。
  
   一
   记忆中,六七十年代故乡所在的渭北旱塬,生态相对原始而多样,野草杂树丛生的沟壑梁茆,四季变幻色彩的田间地头,炊烟袅袅的村舍庄院,是许多野生动物休憩繁衍的家园。儿时贪玩又好奇的天性,让我和小伙伴们疯跑于村里村外、田野沟坎,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和动物知识的我们,掏鸟窝、撵野兔、捉虫子、套野鸽,一年四季乐此不疲。
   如同故乡沟壑纵横、干旱贫瘠的大地,生息于此的动物都普普通通,绝不会有像大熊猫、朱鹮、老虎这样的珍鸟异兽,连上得了动物保护名录的都寥寥无几。从大人们口中得知,当时似乎还尚存着金钱豹、狼、狐狸、獾等野兽,我只见过狼和狐狸。至于金钱豹和獾,不知是活动隐秘而难以见其真容,还是已经从故乡大地上绝迹。记得我和狼有过三次相遇,因其有些戏剧色彩而至今难忘。
   那年我不到四岁,记不清是大年初几,母亲带着我回外婆家。从我家到外婆家有近20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且天还下着雪。母亲背着我走到一处陡而险的山路前,实在是背不动了,就把我放在了坡下住着的一户人家,然后她回去让我舅舅来接我。
   舅舅来后谢过那家人,冒着风雪,背着我爬过那面陡坡,在白茫茫的荒野上坎坷前行。走到一处四野开阔、两边是高低不平的庄稼地时,三舅突然停了下来,并喊了一声“狼”。顺着三舅指的方向,我看到四个狗一样的动物从不远处的田埂下尾随而行,只不过它们的尾巴长而粗,也不像狗的尾巴那样卷曲着。舅舅背着我僵站在路上,一声不吭。狼!三舅再次小声肯定。在经过我们面前时,只是犹豫了一下,并没有停留,也没有想伤害我们的意思。最后,随着头狼步伐的加快,它们排成一溜相互跟随着走向远方。
   我与狼的第二次相遇,已经是七八年之后的事了。那时每到假期,我就与本家的一个大哥一起给生产队放羊。那天临近中午时,正坐在草地上昏昏欲睡,从沟里的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了一声“狼吃羊了!”的喊声,一下子惊跑了我的困意。看清在沟的对面,两只狼正在撕咬着一只绵羊。此时,在沟边及沟里干农活、砍柴的人纷纷闻声而来,众人赶狼的吆喝声在沟壑两岸此起彼伏。
   人们的喊声不仅延缓了狼撕咬羊的节奏,也逐渐瓦解了狼的斗志。那两只狼面对已经快到口的食物,不想轻易就此放弃,又惧怕着人们的呐喊与驱赶。我看到它们一会儿咬住还在不停挣扎反抗的羊,一会儿又放弃,四顾瞭望,这样来来回回两三次。最后,随着沟上沟下人们喊声的不断逼近,狼最后还是极不情愿地丢下羊,消失在了沟壑的深处。
   狼给我的印象是可怕、凶残、狡猾,大人们在狼的面前也只能吆喝,不敢轻举妄动。
   我最后一次看见野狼,已经是七十年代后期。地点是老家后沟,时间大概是深秋,天蓝气清,阳光灿烂,望眼沟里沟外,一切尽收眼底。已经没有多少绿意的杂树草丛中,时不时地传来几声野鸡的鸣叫和翅膀的扑楞声。当太阳西斜之际,我坐在已经捆好的柴垛上等待着其他伙伴。这个时候,我突然看到了狼,是一对。在夕阳的余晖中,它们一前一后,沿着曲曲弯弯的沟底向着下游跑去。我静静地看着它们仓促而苍凉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沟壑深处。
   这事我没有告诉同行的伙伴,这是我今生在野生环境下对狼的最后一瞥。
   狼是凶残的,但我没他说狼明目张胆走进村子,狼吃羊,似乎永远是食物链上的事,并未越轨。我听大人们说,只要与狼保持距离,狼是不会犯人的。我们和狼也处于一个世界,或许应该遵循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二
   而我看见狐狸的过程,却是人与动物之间激烈的冲突,充满了血腥。
   故事发生在我外婆家,那时我五六岁。我舅家村子的几十户人家,背靠着一条土崖挖窑筑院而居,村子前面是一片荒原,再远处就是沟壑,那里常常有狼、狐狸、老鹰等野兽猛禽出没。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家畜家禽,几乎家家都养着狗。每到夜里,村子里狗此起彼伏的叫声不绝于耳,让漆黑而神秘的村野显得更加苍凉。
   在村子前面的荒草地里,有一孔被废弃多年的水窖,边上不仅长满了蒿草,还有各种荆棘杂树,经常有小动物甚至家畜不注意就掉入其中。有一天,一只偷吃家鸡的狐狸,被撵得慌不择路,一下子掉进了水窖里。
   在故乡人的心里,狐狸不仅邪恶,而且狡猾,是必须除之而后快的敌人。人们吆喝着,用砖头瓦块砸向在窖底上蹿下跳的狐狸,想将其置于死地。水窖是底大口小的形状,使得狐狸逃生无助,不仅上不来,还挨了几砖。后来,狐狸干脆钻到窖底的凹处,不再扑腾挣扎。看着这种情形,有人拿来绳索,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下到窖底,将龇牙咧嘴不断发凶的狐狸捆绑并吊上了水窖。
   在众人的吆喝声、狗的狂吠声中,瑟瑟发抖的狐狸被弄到了附近的碾麦场。被绳索捆绑着难以脱身的狐狸,尽管拼命地挣扎,并发出阵阵凄厉的叫声,但最后还是被人们用撅头、锄头等农具杀死了。
   至今想起狐狸血染碾麦场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在我儿时的经历中,故乡人对待动物并非都这样残忍,对于那些无害甚至危害不大的动物,能忍则忍,绝不赶尽杀绝。
   或许,这是一次例外。我想,如果狐狸逃掉了,它会不会吸取教训?有时候我坐在那口水窖边上就想这个事,没有答案。但我觉得人的智慧远胜于狐狸,再狡猾,毕竟是个狐狸。智力不对等的情况下的较量,也是倚强凌弱。我曾这样跟伙伴们讲这个故事,他们同意我的观点。
   故乡人认为蛇是有灵性且会记仇的,伤害一个会招来更多。所以尽管蛇是人们最惧怕的动物,但轻易是不会招惹的。据说有一个城里来的小伙子,把一个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泡酒喝,结果去村子一处水窖担水时,碰到一条更大的蛇挡在路上,吓得魂飞魄散。幸亏附近的人们听到他的呼喊,赶来把蛇赶走,他才得以脱险。
   当然,人们是在用这个故事告诉那些对动物缺乏敬重之心的人,恶不可为。
   有一户人家家里钻进一条蛇,这家主人半夜起来上厕所,黑咕隆咚一脚踩在了出来觅食的蛇身上,人和蛇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相遇惊吓了。那家主人在慌乱中惊叫连连,随之匆匆逃进了屋子。
   第二天,这家人叫来了一些抓蛇有经验的人,想把那条蛇弄出自家庄院。我们一帮小孩就跟着大人们去看热闹。只见人们东找西找,最后在一堵土墙的缝隙里发现了蛇的踪影。可蛇不可能自投罗网,钻在墙缝里就是不出来。最后只得把墙挖倒,蛇才露出了真面目,那是一条一米多长的菜花蛇,也是故乡常见的蛇类,是没有毒的。但人对蛇生来似乎就有一种恐惧,尽管没毒却没人敢上前动它。有人拿来了扫帚,想让蛇爬到扫帚里,然后再弄出去,这是故乡人对付蛇最普遍的方法。
   这时,我看到有个人一把提起蛇的尾巴,一边抖索着一边朝外走,引来围观的人们一阵阵惊呼。那人将蛇提出院子,放生到一处废弃的水窖里,想着这下就不会惊扰到人了。谁知没过多长时间,在那户人家的院子里,又发现了蛇的踪影,至于是不是那条被请出去的蛇不得而知。
   这户人家再也没有要把蛇弄出家园的举动,它们想着弄出去它可能又会回来。无可奈何之下,干脆就由它去了。
   我想,蛇或许是有记忆的,或许它会回到曾经待过的地方,但它是不是记仇,这就难说了,不过,人们总是要找到保护蛇不与蛇为敌的理由,这应该是最初人们的环保思想。
  
   三
   每到春夏之际,各种小动物们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庄院的墙缝中、未住人的窑洞里、村前村后的树丛上,以及山梁沟峁间,居住着燕子、戴胜、鹞子、喜鹊、野鸽、乌鸦、野鸡等飞禽,在田野的庄稼地里,有野兔、黄鼠狼等动物出没。
   有一年一对戴胜(故乡人叫它“臭姑姑”),在我家庄子土坯墙缝里筑巢安家,看着它们忙忙碌碌、飞出飞进的身影,听着他们粗壮而低沉的“扑扑扑”的鸣叫,我常常抑制不住想爬上它们的巢里,去窥探究竟,但直到戴胜的幼鸟一一飞出巢穴,也没有把这种冲动付诸实施。我曾近距离看到这种头上顶着扇形羽冠、穿着花格裙子、嘴又细又长的鸟儿,在沙土里翻滚抖动,如牲口在土里打滚一样。它们可能也是为了让身体更舒服一些吧。
   还有一种叫作“火燕斑”的鸟儿(学名叫作北红尾鸲),大小如麻雀,雄鸟与雌鸟形象各异,但都很漂亮,叫声婉转动听。它们和麻雀一样,喜欢把巢筑在无人居住的窑洞的墙缝里。它们几乎年年都来,而且是踏着春天的脚步,用歌声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一个春天,在家里庭院的树丛中,都能看到它们蹦蹦跳跳的身影,听到它们动听的歌声。
   从小贪玩的我,对于生活在庄院以及田野里的任何小动物,都有着想亲近甚至喂养的渴望。
   那时每到夏天,我们最爱干的事儿就是掏鸟窝。最喜欢把巢筑在高树高崖之上的喜鹊、鹞子、野鸽等鸟儿的窝,没有大人帮助,我们只能远观。还有一些远离村庄、行动诡秘的鸟儿,比如野鸡、乌鸦等,连见到其窝都难。所以,常掏的只有麻雀的窝。因为麻雀不仅多,而且多以人类居住地周边为其巢穴。
   我最爱掏的是幼鸟即将离巢的麻雀窝,因为那些幼鸟可以养起来,用长长的线绳绑在腿上,时不时地放开,看着它们飞而又飞不远。曾经一次捉过五六只麻雀幼鸟,可怜那些麻雀的父母,围着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现在想来,那些麻雀父母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唤着儿女,抗议着我们对其的侵害。
   那些从巢穴捉来的小麻雀,最后都以进了猫腹的悲剧而结束了生命。有时我会为此而伤心,熟不知麻雀性硬,是很难当做宠物鸟养的。但那时,我怎么知道这些呢。
   我还养过一只受伤的野鸽子。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冬日,我舅舅路过村上一处碾麦场时,惊扰了一群正在麦草垛里觅食的野鸽子,呼啦啦飞起一大片,有一只鸽子不知怎么就飞不起来,舅舅走进一看那只鸽子翅膀受伤了,就把它带了回来。
   在我的央求下,母亲同意我把它带回家养起来。对养鸽子一无所知的我,在屋外用砖头搭建了一个临时的鸽子窝,到了夜晚怕野猫或黄鼠狼侵害,将其放入土炕底下放柴草的仓室。每天我都想法给鸽子喂一些小米、玉米、高粱之类。偶尔会把它带到野外,让它在地上走动,有时看见成群飞过的鸽子,它会望向天空,并扇动翅膀企图跟上鸽子的队伍,但每次都飞不了多远就落了下来。我是盼望着它的伤早点好起来,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为它疗伤。
   有一天,它突然死了。为此,我还伤心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不是我豢养的方法不对,应该是鸽子为没能跟上动物而消沉死去。现在想来,我是在推脱我的责任,减少内心的苦痛。我很爱鸽子。
   当然,我还养过其它小动物,比如野兔、松鼠等,但都以不得善终而结束。这样的经历,使我对故乡大地上的动物们产生了几分敬畏。它们一旦失去自由,大都会抑郁而死。
   故乡大地上伴随我童年时代的动物们,有些已经在岁月中消失了踪迹。它们曾经给予我惊奇和快乐,赋予我初识生命的多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动物自有一个世界,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带给它们更多的是伤害。人类在觉醒后,是自责的。随着那些活跃在偏远农村的动物的减少甚至绝迹,人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保护动物。这是动物们的大幸,也是人类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或许,将来,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世界会到来,为我记忆中的动物故事续写尾声,温暖,亲切,希望这是主题。
   我们的世界应该有动物的影子,起码是让如我那时一般大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乐园。
  
   (江山首发)

共 45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因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想起六七十年代故乡大地上的动物。那时的故乡生态原始多样,每到春夏之际,各种小动物就吸引着作者的目光,有“臭姑姑”在墙缝筑巢,还有会唱歌、蹦蹦跳跳的“火燕斑”……没有环保意识的孩童们一年四季干着伤害动物的事。不过,也曾救助过野鸽、野兔、松鼠等动物,也许由于方法不对,都不得善终。作者也想起三次遇狼之事。三次狼都没有伤害人的意思。通过这几次遇狼的经历,使作者对大人们口中有关狼的凶残、狡猾,甚至是恐怖的说法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还有那只偷吃家鸡的狐狸,被人们撵得慌不择路,掉进水窖,人们还是不放过它,拖上来活活打死。不过故乡人并非对所有动物都这样残忍,对蛇有着无比敬畏之心,不会轻易伤害。文章由许多人物、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融汇了许多记忆,许多内容,许多情感。文中勾勒了孩童的天性,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但又有几分愚昧思想的乡民。绘就了一副空灵幽美的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农村画景。文中提及的是生命,隐约呼吁着人们爱护动物,增强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助。好文,推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5-07 16:50:25
  文章写得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让读者沉浸在无比精彩的动物世界里,好比看《动物世界》和动物连环画。感谢赐稿东篱,辛苦了!遥握问候,谨祝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07 19:43:08
  谢谢老师编稿、评论、鼓励。祝好!
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07 18:20:20
  小时候谁还不是个淘气包,以捕鱼捉鸟为乐,想在想来就是把自己快乐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罪过,罪过!讲到狼,让我想起我母亲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远方亲戚带着蹒跚走路的孩子去挑水,孩子跟在身后,被狼叼走了,一众村民把狼撵进一处院子,狼实在没办法才舍了孩子跳墙远遁,孩子脖子上留下四个血洞,万幸没死,后来家人就跟她叫“狼丢”。感谢老师让我回忆起快乐的童年,遥握,敬茶!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07 19:44:42
  谢谢老师有同感,谢谢评论和鼓励。祝好!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5-07 18:44:42
  没看见过真的村子里有什么狼,记得学过《狼来了》,就很怕。麻雀是掏过的,在屋檐处,还掏出了蛇,也很怕的。可以说,那时的孩子们是和动物们打交道的,动物是孩子们的第一课的课文。很多人生的经验和感悟,是来自于动物的,秦老师的文章,带我们回到曾经的时光,跟那些动物接触,悟出了一些道理,还有乐趣。世界的精彩,应该也有动物的空间,所以爱护动物们,也是人类的课题。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07 19:45:50
  谢谢社长老师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枫桦        2022-05-07 23:34:20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了,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还是觉得有些晚了。看不见的动物,真的看不见了,过去的那些繁华再也没有了,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08 11:02:35
  谢谢老师的评论与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白玄        2022-05-08 16:17:33
  文章描写具体生动,感受实在好奇,选材典型新颖,故乡大地上的动物们,有善有恶,人们对它们的感情也不一样,有的已绝种,作者希望人们加强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动物们和谐相处,主题鲜明,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亲切自然。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09 21:08:32
  谢谢老师评论与鼓励,祝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