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柳岸】与己书(散文)
我们负载着自己的过去,历历在目。
——作家庆山
一
那些感觉一如现在这样。是的,分毫不差。常常面对电脑屏幕半天,敲不出一个字。等待被时间煎熬,仿佛一个人被困在四下无人的荒井,尝试各种办法,依然无果。面临囚困的深渊,沮丧的情绪就像一张铺开的大网,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我囊入其中。越是挣扎,越被套牢,渴望搭救的信念越来越弱,内心的呼声只有自己听得见。这是一种无助的体会,但我选择了一条孤独、寂寞,不被常人理解的道路。有些困难,必然的;独自克服,也是必然的。
我想热爱还是大于“痛苦”吧。要不然,我不会继续摸黑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行进。
二
那么,我是怎么爱上文学的呢?
抛出这个问题,我的思绪便开始沿着回忆的指引寻找少年时期就读的中学。我记得这个中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兴华中学。对的,与江山文学赵兴华站长同名。这是一个拥有三千学子的中学,而我的“文学梦”应是在此播种的。
我说的“应是”,是内心辨别的认为。它不是最终的本源。它只是本源的追溯。再追溯,是中学那个图书馆给我带来对知识深一层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课堂的教科书上。九零年代,无论思想或生活,乡村还处于极其贫瘠落后之中。我所就读的小学,就连设立一间图书馆的能力都不能够。我们最富裕的阅读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课外书,加上封底封面,大概有36P。书名叫《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确名副其实。那本单薄的“诱惑”,在每个课间加午休的时间就能把它全部消化掉,且还能像牛一样反刍好几遍。根本填不饱饥饿的灵魂。父亲算是一个“知识分子”,有初中学历。他仅有的文学“遗产”是两本A4大小制作家俱的样册、三本《佛山文艺》、两本《江门文艺》、一本“大部头”著作,暗蓝色的封面,忘了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由于知识局限,这本书在年少时我“啃”不下来,自然疲于翻阅。倒是那几本文艺杂志,时常让我爱不释手、读得甘之如饴。
从这些蛛丝马迹能够看出,少时的我对文学难掩钟情。也许介于那时电子产品匮乏、资讯传递不够发达,而农村更是封闭落后,书籍无疑是“奢侈品”。
而中学的图书馆,如同一盏照明灯,突然投给黑暗的灵魂一束光,让我可以看到另一个自己。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一本紧挨一本,一排紧接一排,安静地立在书架的内框,仿佛静默地等待那些与之灵魂产生共振的人。席慕蓉的诗便由此结识。爱上她的抒情、耽美、感伤、又不失哲思。从不知诗歌可以是这样令人沉醉的读物,生命那扇厚重的大门被它打开,那一刻,年少的志向,有颇清晰的路线。
三
我的思绪再次飘远、游荡,不知不觉,回到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突然,就断了线索。是的,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我辍学了。初中未能毕业。这种打击于我无疑是致命的。好比一个做足准备起跑的运动员,突然被告知取消参赛资格,过去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也一并抹除,且是终生制。没有任何办法扭转局面,我出局了。
人生迈进第一步,中道而止。
一九九八年开春,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心灰意冷离开了家乡,与同乡姐妹去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一间制作毛公仔玩具工厂打工,过着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文学梦”这时似乎已经离我远至不可触及。在踏上“打工族”这条无可奈何的道路,伪装坚强的心如同玻璃碎裂了一地,再也无法捡拾、拼凑成原来的模样。
每当夜阑人静时,委屈无奈的情绪会突然光顾,工友们熟睡的鼾声充斥整个脑海,一个人独自垂泪,不敢发出声响。有时仍抱有幻想,相信只是一场梦,梦醒了我会回到那个心心念念的学堂。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何其清楚。我的悲伤仿佛无处可寄,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所终。
无巧不成书,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某天在宿舍看到工友的床上放着一本《读者》杂志。我借来翻阅,像久逢甘露看得如痴如醉。《读者》是一本大众性综合类文化期刊,编发的文章,不仅注重思想性,更注重可读性、感染力和渗透力。由于这本杂志,多少给我失落的心灵带来微光,不再耽于悲伤。也是因由它,我尝试学着别人的模式写诗歌、散文,自娱自乐。
那一年在上班之余,我足足写满厚厚两本硬皮抄。灵魂需要一个出口,抒发的都是一些内心的情绪与情感。只是一直没有找地方尝试发表。也许是对自己学识浅薄、文笔稚拙的不自信,或由于不知什么地方有对口的投稿。不像现在,互联网的崛起,给人带来各种方便。尤其发表文字,若不是功利性的写作,网上到处充斥着文字的气息。
四
思绪还在继续寻找真正让我执爱书写的源由。这一次,我选择跳过那些不成文的记忆。大概是在二〇一一年,我忘了究竟是别人推荐还是自己无意中点开的一个网站。网页的版块是用青草绿的颜色装点,有阅之不尽的散文和诗歌供读者悦赏;也可以让爱好文学的人,注册前来投稿。看到某些人一些诗,没有什么技巧或文采,觉得自己也可以,遂写了一首投去试试。没想到即被发表。这种喜悦,大概只有习文之人才能体会。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一种被认可被接纳的喜悦之流,灌进心田。就这样,开启了我的“心愿之旅”。
没有真正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人,是不知它究竟有多么的崎岖。不是只有自己那点浅薄的知识就能撑得起一个“文学梦”。我们有时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再钻研前进半步,模仿他人的东西、甚至抄袭,思想同质化,为发表而发表,互相恭维、吹捧,没有正见,疲以检阅,写好急急投出,不懂文章是需要严肃以对……过去的我,一直犯着这样的错误。
文字表达不够深入,止于表面化,没有个人客观性的观点、见解,不能给到别人参考、启发、反省、对照及带来意识的提升等,应值得我们注意、思考写作的意义。它的性质是分享,而阅读的人是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有益于精神的填充。
看到别人文采斐然,很是欣赏。总会生起模仿之心。曾看到一个作者写骈文,这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有四字句、六字句。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曹操的《短歌行二首》便是这种文体。当时并不了解这些,以为用四个或六个字组一句,即可“会意”其中乾坤。于是,依样画葫芦,洋洋洒洒,便写出两三千字的“美文”。当然,这种是自欺欺人的浅见,是井底之蛙的化身。我却耽溺其中不自知而沾沾自喜。
仿完骈文,又仿“优美散文”。那时流行的“优美散文”,并非传统大众认为韵律、词藻、句式都优美的散文,它大都以靓丽明艳的文字吸引读者的眼球,空洞无物,更有“为赋新词更说愁”的嫌疑。写得比较感伤、情绪饱足,不管它是否含有正能量,这种散文每每能获得“精品”。于是,便给我这些学识浅薄的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奋力仿之。我的感伤散文也因此成功登上“精品”榜。好长一段时间,除了靠情绪、幻觉、感情来激活去写作,文笔的增长并没有得到半点提升。
五
在“文海”呆得久了,多少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也会因为欣赏别人的文采,而添加QQ或微信为友,交流写作心得。有一个男性文友,文蕴深厚,常见我在QQ空间发表一些说说、随笔或散文。有一次,忍不住善意批评我,说,不要写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文章,要写,就写自己熟悉的语言,用白描的手法,也比这些诘屈聱牙的文字强。文字的高级与否不在形式,是掷地有声、水到渠成的,是平常中的真经、普通里的触动。风格与主题,一定要气脉流畅。优秀的写手,无不以简单字写深刻文。还批评说,不要把半成品的作品发表出来,这是对读者的尊重。因一时心血来潮、或灵感倏现,会写一些像梦里见过的情景,不成文就发表在空间说说上,让人不知所云。他的批评,犹如当头棒喝,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直到现在,我仍感激这位文友的肺腑之言。我们在人世的行途中,总会遇见不同的人,有的与我们擦肩而过;有的则留下经验:错误的,会让人误入歧途;正确的,让我们受益一生。
对于初建立我文学爱好的那个网站,有感激之情,也有贬责之意。感激它给了我一个展现文学兴趣的平台,在我平淡无奇的人生,发现生活的美好、追梦的激情。贬责它没有自己建站的宗旨,盲目指引,误人子弟。自然,它们的道路走了一段时间也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了。文学,本身是严肃的,没能给读者读后涤荡心灵、知识提升、增强精神的密度和强度、感受生活、感悟生命等,其余,可列为伪文学。
遇见“江山”,是我的幸运。这个以纯文学打造精品为宗旨的文学网站,让我在两年短暂的时间里,看到自己不断成长。当时在原来的文学网站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故辍笔数月,经文友推荐,在这里注册、发文。那一年,是二〇一五年六月四日。
由于在原先网站长期习惯写情绪发泄的感伤文字,没有真知灼见,对生命、生活的真实经验忽视,文字缺少核心的力量,很难得到改观。那时江山文学网未试行精品首发,可以接受非首发的文章。我从发表在别的网站的精品文章转到江山,大概有十多篇,均未得到江山“精品”的认可。不免有点泄气,认为这里审核门槛设立太高,想打退堂鼓转移阵地,从没想过要在自身找问题;又误以为是文章篇幅太短受限,遂加长章节,同样收到失落的打击。因为浅薄无知,难免变得“自负”,不肯向人讨教,指出自己文章的问题所在。
那时候,我在江山第一站是“墨海放牧”、第二站是“心灵之约”,是经文友雨春的指引,在社团发稿。但我稀少和他交谈文学,因为我们的文风不同,所以也不便劳烦他。倒是帮我编辑文章的“刘柳琴”大姐,有一回,我终于忍不住问她对我的文章有什么看法与建议。她直言不讳指出我的文章散乱没有主旨,除了情绪、感情的抒发,看不到表达的要义。经她这一说,我将自己的文章细读,又去与别人的精品文章作比较,的确如此:文思漫无边际,没有确立主旨,想到什么写什么,如同流水帐。说到底,还是知识积累不够:写得少,阅得少。
六
当你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想改观,也非难事。难的,是如何精进。这时我又想到文友教导的那些话: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里包含书写语言和事物)。于是我思索自己熟悉什么。但这样还是不够的,虽然每天都有那么多熟悉的素材等着我将它们化为文字,但表达往往差强人意。依然是情绪的发泄,没有情感的根据地。为了突破,我便去寻找解惑的方法——在网络搜索写作技巧心得。
看了几篇别人的写作心得,多少有些收获。他们让我领悟到一点:写作要先感动自己,方能感动别人。心需要心的真诚,这是分享的首要条件。它已论为老生常谈的写作“名言”。在得到“点拨”后,我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写了一篇叙事散文《十五岁的天空》。以回忆为线索,对“泥沼”下的童年历历在目,原生家庭残留的暗疾,给心灵留下难以疗愈的隐痛……在回想的画面里,写到伤心处,我的泪也跟着破防。我想,这应是别人所说的感动自己吧。果然,这篇拙稚的散文终于得到江山精品组的“垂爱”,也让我有了习作的信心与力量。与此同时,我也尝试写不同的文体,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中都有涉猎,以此开发自己的思维潜能。深知对一个新作者这样宽泛地写作很不妥,后来多以诗歌为主,一路摸索一路成长。但仍离自己心目中的“标的”还很遥远。
究其原因:一半应是知识的局限,一半是没有“老师”的指导吧。一直钟爱江山的原由是有“编者按”这个特色,能给作者和读者一种相应的学习引导。作者的作品,都是经自己一番心血孕育的“孩子”,哪个不想得到别人的重视。我想江山今时九万多的会员,或许有大部人是冲着“编者按”留下来的。“编者按”虽好,但也有它的弊端。有些编辑在编按时会指出文章的优劣,让作者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改进的机会。但这样的编辑实在太少了,可能担心自己的善意被别人抵触、产生成见,让彼此都不愉快;又或者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不敢进言,说得不对,怕别人笑其班门弄斧。因为怕成为“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故不便指出,尽以原文意旨或恭维逢迎的话编发。
其实这样的现象是需要江山领导人认真正视而去改观的。并非所有爱好文学的人都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发表频繁的作品大都比较粗浅而得不到精品的认可,这些作品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质的提升。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要从根源抓起。本来分享的作品是开放性的,当然它会承受褒贬之言。纵观江山,按语或留评大抵是迎合作者的好评,而很少给出中肯的建议。有些不甘于人后的作者自我不断学习、突破瓶颈,这些努力我们只有通过他人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出;但有些作品甘于平庸、或少了一些中肯的指点,仍在原地打转,无法前进半步。这些对于发展个人、或团体都值得深思。要想繁荣江山,这些都是阻挡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