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丁香】相濡江山守丁香(散文)
一、初入丁香,如棋盘上一枚“闲子”
我是以一个年逾花甲的写作新手身份来到丁香的,在丁香投稿约半年时光,赶鸭子上架当上了社团编辑。第一次走进后台如进厨房一样的感觉,特别是做编辑伊始,羞涩、胆小,不习惯成为站在作者身后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篇文章也没敢编发。
初做“编辑”,总怕手艺不精,能力不济,所以给自己订下“二不编”的规矩:精品专业户的文不编,篇幅超过五千字的不编,让自己有一个成长空间。原因有三:一怕不成熟的按语影响作品推荐精品;二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对作品吃不透、挖掘不深使作品蒙尘;第三从短文着手,在学习中提高,给自己一个充电学习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成长空间。用三年的时光慢慢走出了“二不编”的影子,当编辑让我文学水平比昨天有了提高。
江山陪伴我走过夕阳里的春天。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编辑就是作者的贴身帮客,或者说是影子服务生。在丁香做编辑,不求“蝶变”,只愿成长。
初到丁香我编发文章很少,就努力做好基础性工作。我在个人电脑上建多个文件夹,把丁香的每档事务分类采取文档管理,让繁杂更加清晰和条理。如后台修改文档,每一笔修改都照实记录下来,既是为编辑负责更为作者尽心;精品文登记、申报文留档、编辑数据登记,尽可能减少差错率,以律己之心对待工作。微信推广文也全程登记,积极转发推广,并认真统计每天的阅读量。
初做编辑我给自己定下一个框,就是从内心、用欣赏的眼光阅读作者的文章,多讲优点和长处;把自己的文章当成“人家的孩子”,多找不足和存在的瑕疵。编辑的职责是对文章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和不足之处真诚告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
当文章发表后,每一位作者心里都有一种期盼,希望看到一颗蓝豆变成红豆。对待精品申报工作,编辑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心理,用细心暖人心。丁香每次报初审复审都在作者群公布,给作者树立信心,尽力与作者达到同频共振,把编辑与作者连结成一条钮带,齐心协力繁荣江山文学。
二、窗口阅读,吮吸清新气息和阳光味道
编辑是第一个读者,也是精彩大戏的报幕人,更是和作者近距离的交往者。编辑还是一个全能工种,车钳铆锻电火焊都要粗通。
在编辑中,最大努力读出文中的“戏”骨,给文点亮龙之宝“珠”。但我一时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然而,我会努力去编辑好每一篇文章。
文章不同于数字,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把尺子。因为修改文章的词语搭配,意见看法不同,曾经也与作者发生过争执,导致两不愉快。那时我明白了沟通不愉快同样会产生涟漪。编辑经常发生两难境遇,时而要做小媳妇,时而要当狼外婆。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管家。
当编辑首先要能够写按语,我把编按看作就是一篇小作文,一段赏析说明,一则提示性导读。写好编按对作者是鼓舞,对编辑也是一种鞭策,对读者更是发自心底地尊重。
痴乐,笔耕他人田。加法,需要编辑与作者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有极高的相似性,否则很难完成。减法,也要适可而止,作者的创作辛劳应得到足够尊重。保持原汁原味、保留作品的特色,是编辑不能逾越的一条红线。
编辑的活有时挺让人糟心。一位作者写了一篇随笔,当把编按写完,检索时发现2015年已在江山发表了,时隔7年虽作了一定修改,重复投稿也不能编发。或许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但不论有什么样理由,只能给予温馨提示:投稿前要认真修改,发表后不能重复投稿。
文章是地里的庄稼,你投入多少辛勤秧苗不作假。编辑这条爱心板凳,座有巧,其实没有诀窍。对角色人物的热爱,对文章词句的热爱,对读者的热爱,这三条在心里真正做到了,是编辑工作长久的窍道。当编辑的责任:多一分热心。
编辑是一种“职业”,走路健身也是一种职业。这两种职业合二为一,我每天健身走路,既能欣赏一路风景,还能享受在街边的长条凳上跟评、交流、与编辑探讨丁香事务,不失为一种雅事。
三、天降美好,另一个门道里的场景
退休以后,我的生活圈变得更小了,是丁香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给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让我的世界从此有了江山多娇的景色。退休后,找到了一份生活的美好。在丁香,我退休后又接续上职业生涯。退休,人生来到夕阳红时间,恰巧又遇到璀璨夜晚,不经意间当上了社团编辑,也算又收获了一颗星辰。
我过去在家就是甩手总厨,下班进家门菜品都已洗净切好拼盘,我只需开火掂勺,之后就是一家人欢喜用餐。现在的我沦落到总厨兼帮厨,洗切拼掂一条龙。每天除去家务就是忙碌文字那点事,虽也屡次招致妻子的埋怨,但心里也有一丝温暖滋润。找点事做大脑退化兴许会慢下脚步来。编辑越做越胆小,既怕弄巧成拙,又怕画蛇添足。编辑是没有转正期的工种,每篇文章对编辑来说都是新课题,新作业。
当编辑,是我最后一块承包地。三年来我的主要精力都给了投稿的作者,编辑文章300篇,自己写文也就30篇。真应了那句话“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一支笔耕种了他人田,撂荒了承包地。再想想看,有失也有得,当编辑也是上天给我打开的另一道门,可以领略不一样的场景,欣赏不一样的风景,使我的文学修养也有了长进,发自内心讲我还是十分感恩编辑这个岗位的。再漂亮的被面披在身上不是一件衣裳,文学作品是经过裁剪的霓裳。一些作者投稿散文,确实挺散的,枝枝蔓蔓特别多,还不分段、标点符号不规范和错别字多,编辑只能一点点抠。不怕文章有瑕疵,文章贵在细节拿捏到位,语言能打动人,最后,找到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写作都会有陷入死胡同的时候,都会遇到瓶颈期,婉转表达意见,指给作者一条建议,或提供另一个思路,也是编辑做了件实事。
我非常喜欢依依老师的文章,柳絮依依老师的小说善于用文字塑造人物,有血肉,有特点,有故事,有完整的情节。阅读老师的小说,让我对小说有了粗浅理解,把别人的故事和我的生活一起投进揉面机,经过不断地搅拌再搅拌,做出各种式样的面点,蒸烤后就是作品。同时也提醒我给小说写编按的时候,注意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立意主题、艺术手法等写作艺术性上进行剖析。
从依依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文章质量过硬,把内心对文字敬畏之情表达出来了,求得一字安,写作人的心就会是安静的。
四、编辑小馆,唯情感和文字不可辜负
后台,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字诊所;编辑,努力成为一个合格医者。对头疼脑热一类的文字小病进行诊疗,对文字上已感染重症或疑难杂症者,恕(社区诊所)概不接待。
作品,一定程度是文学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反映。来稿中,经常出现“的地得”使用混乱现象,纠正后二次还会出现,像是无法根除的感冒病毒。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把的地得使用法则告诉大家:让更多作者熟练掌握语法。在丁香作者群和工作小结里,把常见用法的谜底揭开。秘诀是:凡限制名词的定语使用“的”;具有渲染动词的状语使用“地”;补充动词的情境或结果用“得”。牢记这三句话就能最大限度避免混用了。
文学来源生活,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生活,表现典型生活的样式。离开现实生活文学无出路。文章出彩,如同熟练厨房中的“色香味型”。情节推进流畅,与生活贴切,既要情理之中,又要意料之外。尺水扬波,就是向生活学习,少一些书面语,多些生活味。
一位擅长农村题材的作家,一连七八篇的作品不再飘红,作者本人焦心,编辑心情也难于言表。还是那块黄土地,是作品丢了淳朴风,还是添了脂粉味,或是今日骏马忘记了自己曾是一匹小马驹。今天终于明白了,江山坚定贯彻高标准、严要求。之前,精品是对作品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鼓励手段,今天精品体现一种过硬的品质,看齐纸刊,力争超越纸媒。精品不再是一条游戏规则,精品其实更能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
写文章功夫下得如何,是否经过锤炼,有无内涵、思想、新意,我能看出来。江山编辑老师更是懂墨识文之人,文学创作就一条:认真写文,提高品质。目前江山精品标准较高,如同“选美”一般,只有坚持这样开阔的胸怀,敢于严格标准宁缺毋滥,江山明天一定能打造出更大的舞台!
江山今天的精品与昨日精品已不能同日而语,精品文也在努力转型,精心投入创作,用精品文章维护江山荣誉。告别凑和、差不多的旧模式,不再审核低标准、作品低水平徘徊,拒绝让步给准精品文冠以红豆,护佑江山荣誉。真正实现以精品繁荣江山文学,树立起网络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
五、见习课堂,这里没有毕业季
编辑,守着作者一篇篇饱含心血的文章的人,努力耕耘使之苗壮花艳,作者与编者只有一个共同目标:为了最美中国文字。
编辑还有一种特殊的双重身份。首先是学生,不用见面就可以学习作家们的艺术手法、主题思想表达、巧妙设计、趣味语言、行如流水的文风。其次当见习老师,订正错别字、纠正词语搭配不当、不规范标点等,消除作品中的瑕疵和文友们共同成长。编辑是需要理解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种,每篇文章对编辑来说,都要一颗心沉浸其中,才能在一篇篇精彩文章里遨游。
文学是用审美的形式反映世界。写作,就是心中努力完成的一幅“画” ;写作,就是写有营养的东西。精品,就是营养价值高的作品。
通过编辑轻轻拍手老师的作品,我懂得了什么是写作。首先要让文字在脑海里跳起来。写作是用自己的话语系统赢得读者认同。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文字把二者勾连起来,有温度的语言,新颖的表述方式展现给读者。这就叫写作。
轻轻拍手老师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画面感强。她娴熟采用文学手法描写,活现一幅细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的作品人物心理需要,故事的生存环境也需要。
在情节中刻画人物,在刻画人物时推动情节。这样的文学作品,更招读者喜爱一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一定要真实。用文字把生活真实准确勾勒出来。不要让文学作品成为“早产儿”。收集资料、打腹稿都是孕前准备。一日一文出好作品不易,经过岁月打磨锤炼的文章才能出精品。写文章:在一张白纸上把熟悉的生活“画”出来。
在编辑老猎人老师的作品中,我懂得了健康向上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生命线。也知道了写文需要掌握的要点:一是边边角角、曲曲弯弯都写到,二是写文如掘井能深尽管深,三是避开老套路,力争文字有创新,四是看法和见解要独到,不要人云亦云。写文章,把熟悉的生活故事和人物搬到页面上。文章怎样写好?挖掘生活的深度,掌握知识的厚度,观察事物的眼界,整体布局的设计。一篇好作品一定要具备思想性、典型性、生动性、艺术性等硬指标。好文章三条标准:思想上有深度,人物上有高度,生活上有温度。最不能少的是,每篇文章都要有健康向上的中心思想。
我最欣赏老猎人老师的小说,描写细腻,寥寥几笔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避免“枝蔓”缠绕,在一个生活空间、一个时间段里,展开人物关系。小说是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丁香还有很多我文学路上的老师,如翔子老师、白治双老师等等青年才俊,这里不再赘述。文字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文学也要讲究字乖韵巧,文学的价值就在其中。写文章也要有“腔弯儿”,这样的文字才能留香,有味道,细腻,精彩。
三年来,我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晚年的唯一快乐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相濡江山守护丁香,江山给了喜欢文字的人一个心灵港湾,让生活里到处充满了阳光。因为,在这里只要你写出最美中国文字,江山就是你最大的舞台,你的文学梦一定能飞上蓝天。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