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踏歌三峡(散文)
三峡天下壮。绵延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更有郦道元的描写“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走三峡,看奇景,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清明节里,我应一家诗社邀请,去三峡游览。暮年得游闪三峡,更有其特殊荣耀。那一天下午,我怀揣纸笔,走在瞿塘峡和巫峡中。看着长江的滚滚巨浪,冲破夔门,一泻汪洋,直如东海。于是思潮滚滚,犹如波涛……
三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庄子亦言:水之性,不杂则清。三峡水,乃是奔腾与浩荡之水也。巴人的奇思妙想,楚人的浪漫精神,老庄的哲学与其地域血缘都凝聚三峡,使人联想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形象,联想到巫文化原始形态的女神形象。联想到屈原笔下的美人香草的神灵形象,联想到王昭君从一个乡村女子走向塞外大漠的胆魄和凄厉,联想到唐宋以来“自古词人多入蜀”的不解情结,联想到“晚清三绝学”之一的代表人物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文学艺术魅力!(1)……至今,往后,三峡的文化经脉是不会断的,文化巨星仍然会辉映峡江。
只要天不老,地不荒,水不干,山不灭,子孙繁衍,香火不断,三峡都是文化人的家园。走在三峡里,不是凭借一砖一石,也不是凭借一楼一巷,更不是凭借一城一镇一码头,而是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前辈们的脉动。疏花水泊枝呢?(2)香溪桃花鱼呢?(3)还有流传五百多年的竹枝词呢?更有深入百姓的富有民族不屈精神的峡江号子呢?
三峡的长江水记载着所有的历史,吟唱着五千年的所有诗人的诗句,养育着三峡巴楚的族人,聚集起土家苗汉民族的精魂,然后掉头东去,把巴楚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
三峡并非是几个险滩,并非是几处奇石,也并非是几本诗歌和几个传说。三峡它是无限风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集合。三峡是属于我们所有死去的,所有活着的,已经离开的,即将到来的人。三峡是我们所有的欢歌和悲戚,骄傲和屈辱、呼吸和语言,是我们所有的雪白的骨骸和列祖列宗香烟缭绕的神牌。
走在三峡,歌在三峡。我们饱含血泪歌唱,我们满怀激情歌唱,我们无法告别三峡,我们无法忘却三峡。我们只有尽情地保卫三峡,建设三峡!
“江山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当年路过秭归,给我们留下富有心境的妙句。
而今三峡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三峡还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也更需要传承民族的文化!我们不是名人,不是作家,不是诗人,只是三峡地区的,一个民间文学、民间诗词的爱好者。我们走在三峡的热土上,感受着三峡文化的精神,我们只是多少捡拾到一点岁月时空隧道里的文明碎片。但是我们要继承发扬三峡的文化精神,去寻找新的高度,去寻找梦的峡谷,去寻找明月如霜,星光如梦,峡江如湖的秋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枝叶。
走在三峡,踏歌三峡,三峡的风激荡着我的诗情。我守望家园,踏歌人生旅途,在经历红尘浮躁之后回归到三峡那个博大宁静的怀抱里。这时,我的生命的境界就是:倾听屋檐下的雨滴,洗去心灵的积尘,坐忘间,不觉生起一弯凉月……
注解(1):杨守敬,1839年6月2日,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家。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曾深入研究,撰写、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参与《湖北通志》纂校。袁世凯聘其为顾问,杨多次拒绝,还是被迫迁居北京,任参政院参政。其舆地学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
注解(2)疏花水柏枝,又名柽柳科、直立灌木,高可达1.5米;老枝红褐色或紫褐色,光滑,叶密生于当年生绿色小枝上, 6-8月结果,疏花水柏枝具有很强的抵抗洪水冲击和忍耐水淹的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河岸固沙绿化树种。枝叶奇特,树形优美,开花时绚丽多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种。蒴果狭圆锥形,分布于湖北秭归、巴东及四川巫山峡口长江两岸地区。
注解(3)春天来临之际,昭君故里的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桃花鱼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后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
(2022年5月11日与静心草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