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大戏院那一片(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汲县大礼堂广场是小县城的政治文化中心,热闹不乏矜持。马市街繁华透着古朴,那是历史悠久老县城的商业一条街。而大戏院那一片儿,虽然政府命名新市场,但在人们心中,那里一直是平民百姓下里巴人,休闲娱乐的去处,似乎从未与喧闹繁华的市场有缘。
一、曲艺厅
从幽深的官驿街东头出来,豁然开朗,就算大戏院那一片儿了。路口原来是个露天说书场和耍猴耍把式的地儿,以后盖起座红砖大瓦房,门上方深蓝漆写得繁体字:“曲艺厅”。里面有长条凳,像个大教室,台上一桌一椅,拉弦的坐,说坠子的站,红幕布遮住整个后墙面,也颇有演出气氛。上小学时,我在这里听过三次河南坠子《潘杨讼》,按说,听坠子的都是老年人,因为说得是杨家将,我姓杨所以爱听,现在仍记得那个女演员,一身花格旗袍,大脸盘大嘴巴,手打简板,伴着的沙哑浑厚腔调,铿锵激昂,说的是寇准假扮阴曹地府,审问潘仁美诬陷杨家将的故事,离奇、神秘、有趣。
曲艺厅演皮影戏,看过后我学着在家里演。用纸板剪出几个人,隔着堂屋和里间的门帘,煤油灯照着,招惹全院的小孩子们都来看,熙熙攘攘,快活热闹。童年的玩趣有打陀螺、推铁环、拓泥人,这下又增添了皮影戏。
二、大戏院
在汲县二中上学时,学校组织我们在大戏院看过三出现代戏:《革命风暴》演的是,解放前我县华新纱厂工人和资本家罢工斗争的故事,剧本是纱厂工人创作的,县豫剧团和纱厂文工队都在演,一个在大戏院,一个在纱厂礼堂,像是在唱对台戏,县剧团有水平,纱厂有真情有生活,两台戏各有千秋,县城的大人小孩过足了戏瘾。《社长的女儿》唱腔优美动听,剧情跌宕起伏,布景美轮美奂,可是演着演着不让演了,据说有政治问题。其实,演的是农村麦收前后,地主份子哄骗社长女儿,争夺革命后代的故事,反映的是阶级斗争,很符合六十年代初的形势,为什么禁演?莫名其妙,浪费了排戏的钱和物,真可惜。《阳春姑娘》是我们二中语文老师张铭盘创作的剧本,音乐老师王希全的唱腔设计,反映的是农村培育良种科学实验的事,那时候,时兴全国全省现代戏大汇演,这出戏获了省里的奖,我们学校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名人,同学们兴奋自豪,戏剧上演那段时间里,大家对他俩崇拜得不得了。
那时候,大戏院的坐票价是两毛五,站票一毛,但对月收入三、四十元的家庭来说看戏就是奢侈,我娘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大戏院。
三、工人浴池
工人浴池位于曲艺厅与大戏院之间,日前,我在家乡网上,居然发现了工人浴池的老照片,门头是“凸”字造型,门额水泥雕塑的红五星下,是汲县工人浴池五个水泥字,太珍贵太激动人心了。城市开发建设,这一片儿,旧貌换新颜,曲艺厅、大戏院、工人浴池早就拆完了,能从岁月长河里,颠沛流离保存下来这张图片实属不易。那时候,全县城只有三个澡堂,一个在桥北街,一个在西门桥头,那两个是大集体性质,街道开办的,工人浴池归县工会管,国营的,逢年过节,给县城上班的工会会员发两张洗澡票,我爹是会员,春节前我用爹的票进去洗过澡。娘唯恐我草草一涮,把张票抛撒了,去洗时反复交待,多泡泡慢慢洗,搓得干干净净才出来,注意少洗多晾,防止晕堂……那个年代,家乡把游泳和洗澡混为一谈,夏天洗澡在河里坑里解决,冬天人们不洗澡,县城里澡堂少不说,而又有多少人舍的花钱去澡堂享受呢?那时买一张澡票两毛钱呐。
四、篮球场
从南北马市街和下街交叉的十字路口,朝北是个大下坡,这里是新市场的主要出入口,坡东侧有个篮球场。当时,县城的公共篮球场,只有宁静园,纱厂礼堂前,还有这一个,宁静园和纱厂的是灯光球场,这个没有灯,在一排平房商铺后面,从平房之间的小窄道过去,才能到球场,场边没有观众站的地方,所幸通向下街卫生院(医院)的道路在球场边,一溜斜坡上去俯瞰球场,成了天然的看台,每回赛球时,路上便挤满观众无法通行。
记得我在这个球场看过纱厂和县拖拉机站、县制革社的比赛,纱厂是县篮球的大哥大,那俩队根本不是对手,纱厂队员五上五下的换着打,像大人欺负小孩,一场球赢几十分,没意思。势均力敌的精彩球赛,都安排在晚上灯光球场赛。裁判员姓刘,略驼背,大家背后叫他“刘锅的”,有回走在大街上,我脱口叫了一句,指点给同学看,被他听到了,当时回头找人,吓得我撒腿就跑。他是汲县最高级别的二级篮球裁判,威望极高,场上比赛他吹哨,裁判得无论对错,没人敢提出异议,那时候,县里每星期都赛篮球,由他和县体委一个叫郭正的组织。
五、照相馆
篮球场对面的照相馆是汲县唯一的。自然,我人生照的第一张相是小学毕业证上贴的一寸照片,就在这家照相馆;我娘一辈子照的唯一照片,也是在这里。那是我爹为娘办工会会员家属证,凭证可以报销一半医疗费。母亲病逝后的遗照就是这张放大的,咳,娘一辈子没有享过我的福,深深怀念老人家。那时候照张一寸照片四毛钱,没事没非,谁也不会花四毛钱。
照全家福类似家庭的大团聚,照一张五块钱,价格不菲,极具仪式感,我们家直到1986年春节才第一次照了全家福,照片上父亲和我与妹妹,全家老小,共九口三代人。
现在人们遗憾大戏院没有留下图片资料,话说回来,当时照张相都舍不得的人们,谁会照那个司空见惯的戏院哩!最近我才感悟到,为什么老县城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文物图片,几乎都是纪念学生毕业、单位会议拍摄的背景才留下的。
老年人爱怀旧,是本能也是专利,许多民俗风情建筑没有留下照片,趁还没有忘记,我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老年人岁月流逝的长河里,激起一丝涟漪,不亦快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