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图们江畔行(散文)
一
为了赶去图们市的日光山拍摄难得的雾景,就要起早走。此行的发起人是摄影发烧友宋大哥,他所在的摄影群里,个中高手已经把所拍的图片,晒了出来,把他眼馋得不行。雾景不好拍,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早一些赶到预订的地点,蹲守等候,于千变万化的流雾之中,拍出动态万千的最佳图片来,不能不说真的太奇妙。
摄影人所追求的图片生动感,是十分难得的。一瞬间的画面捕捉,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这里讲究对画面主题的拿捏,没有胸有成竹的成熟度和尺寸感,是万万不行的。否则,将会偏离了主题意识,构图将一塌糊涂。如同写作一样,叙述了一大阵,没说明白在写什么,让人读得稀里糊涂,这不是白忙活又是什么?
早上四点多钟,还带着惺忪睡意,我们便出发了。一路上的弥天大雾,看出去不过十米左右,这个雾可是够大。宋大哥还是有些担心那边的情况,是不是能在雾散之前赶到目的地,毕竟要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赶到日光山。另外他还记挂着这样的天气,远在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一路上几乎没有什么可参照物,如同钻进一条无止境的隧道。只是真正的隧道里有一路灯光相伴,而这条隧道通途黯淡,需要依靠车灯的照耀,才能看清方向。
路旁有路标的指引,不至于走错路。我的心境随着周边的色彩而幽暗,浑浑噩噩间不知所踪。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拐下公路,听到宋大哥的提醒,才从混沌意识之中清醒过来。进入了图们市,路两旁的建筑是可以看清的,因为速度快,还是成为一道黑色的影子。
通向日光山的道路是很熟悉的,可是被浓雾包裹得面目全非,只知道一路向上,跑到了路的尽头,才知道跑过了头。这里没有路标了,只能靠记忆来检索路径。调转车头,沿途慢慢寻找,还好,没有走多远,便找到了正路。
下车还要往山上爬一阵,才能达到顶峰。我们走在一条山脊之上,下面就是浓浓的雾霭。脚下是立陡石崖,那拥堵在石崖前的浓雾给我一个错觉,怎么就像白皑皑的洁雪呢?我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在家乡的东山上,一个石楞的下面是厚厚的白雪,一步踏下去,背部着地,一下子躺进了软绵绵的雪窝里,真的太舒服了。
一阵山风吹来,猛然吹醒了我。一阵细细碎碎的流水声,迎面涌来,飒爽的感觉袭来,让人心中一凛。再看那白皑皑,在不停地涌动翻滚着,不由地让人咋舌。宋大哥高喊一声:“到了,那里就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迷雾之中挺立着一杆红旗,在迎风招展,啊!在那里,我们一起向那里奔去。
二
站在高崖之上,四周白雾茫茫,还一时辨别不清方向。浓雾深处传来了市井的喧嚣,才让人想起离此不远还有个城市呢。伫立在云雾之中,我突发奇想,天上如果真有神仙,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人间的疾苦之声都能尽收耳中?我不是神仙,这些杂乱的声音,还是扰动着心扉。
静坐在石崖之上,感受着日光山最高端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宋大哥已然忙得不亦乐乎,手中的相机不停地调整着角度,咔嚓声不断。日出东方,这里有着意想不到的壮美。一层亮色拨开乌蒙的黑暗,一团红雾猛然跳了出来,晕染出的金黄,好像是从炭火堆里抽出的一块大铁,炫目却让目光极其舒服,光线显得舒润而光滑,把山巅的轮廓勾勒了出来。那是山巅的一个凹陷处,镶嵌着这个发光的球形体,如同一只手掌在轻轻托起。啊!人间大美!这一刻竟然如此的辉煌。
转回头看去,发觉这漫天的迷雾,已然变成急速流去的飞瀑,水线横荡而去,越过山脊,跌落到山那边的云海雾洋之中。星星点点,闪闪亮亮,一阵风来,细细碎碎的声音又一次席卷而来。一条漫江碧透的大江迎面涌来,无限的壮阔一下子冲开心扉。竟然是图们江,她无拘无束地扑进心怀之中。原来,她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被一层轻纱遮住了娇羞的面庞。
她凝神不语,身形飘逸,在山野间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这个圆圈太圆了,好像不假思索,轻描淡写间就画了出来,丝毫没有费什么气力。这个大圆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上有日月,下有江河,星辰迢递,浩渺无边。我分明看见这个圆圈之中,游着两条黑白之鱼,阴阳之间,万物共生。
在大圆圈的旁边,还有个高绝的风景。一只完完整整的大手就这么平摆在山野里,五根手指一根不缺,一根不少。我们在石崖之上,把自己的手对应着比划一下,才发觉那是一只右手!风景如此的壮丽,连天地都拍案叫绝!我想象不出大自然竟然会有如此的鬼斧神工,五根手指是五条非常匀称的山岗,并拢到一起,组成了一只手掌。大拇指一直排列到小拇指,长短的搭配天衣无缝。我们常常把亲兄弟称作手足之情,五根手指就是五个亲兄弟,生死相依,密不可分。天地有如此的造化,难能可贵,也难得一见,真的是不虚此行啊!
三
时值午时,我们才从山上下来。此时的图们江愈发清丽,而图们市的容貌仿佛也被江水漂洗得俊朗清秀。我们来到江边广场游历,江对面便是朝鲜的南阳,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市镇。
我倚立在石栏上,望着对面的朝鲜有些发呆。我自己也说不清在看什么,眼前已经没有迷雾,可是还是什么都看不见。空茫,是因为心里没有目标,平凡的风景不走心,提不起一点点兴趣。
江里有游船,生意还不错。上上下下的游客是为了获取一点点乘坐的快感吗?让我搞不懂的是,顺着江流而下,不过二里路那么远,就返回了,究竟都看什么了?这二里路的景物站在岸边就尽收眼底了,何苦还去乘船?我正在质疑着这种寻找快乐的方式,有人在身边说了这么一句。“大哥,有兴趣看看那边的朝鲜吗?”
我扭过头一看,是个小伙子,穿着一件有无数个衣兜的马甲,大裤衩,一顶红帽子不好好戴,偏要把帽遮甩到脑后去。他的胸前挂着一个大望远镜,也在说明着他是干什么的。小伙子的年龄不是很大,可能比我儿子还小呢。他叫我大哥,我却一点都不反感。近些年,我已经从叔叔大爷的辈分,上升到了爷爷的辈分上,这些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时间是一把杀人的刀,不管是谁,都无法逃脱它的考量。小伙子的一声大哥,让我的心理多多少少得到些许安慰。
我本不想搭理这种生意人,这种人就像只跟在屁股后面乱转乱嗡嗡的小苍蝇,很让人讨厌。不搭理他,一会儿就自讨没趣地走了。不过,他又说了几句话,却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大哥,看看吧,那边朝鲜的现在,就是我们过去的七十年代,看看吧,看看他们的现在,能让我们牢记过去。”
产品好与不好,广告很重要。我仔细想想,现在的朝鲜有这么差吗?七十年代,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怎么就不好了?是吃不上喝不上吗?没觉得啊!还别说,七十年代的朝鲜吸引了我,还真的想看看是什么样。
我向他招招手,他紧两步便靠过来。“大哥,想看看?十分钟五块钱,咋样?”
我接过望远镜,他忙抬手腕看看表,这是开始计时了。我也不想浪费时间,立刻把望远镜放到眼前。呀!是高倍望远镜,瞬间便把遥远地方的景物,拉到了眼前。很清晰啊!十分钟五块钱,真的不贵,看来是良心商家!
河对面是一片开阔地,有地方砂石露出,有地方覆盖着大量的黄褐色淤泥。柳茅歪斜,蒿草倒伏,代表国境线标志的铁网都歪歪斜斜,不成样子,我猛然想起一个多月前图们江爆发了特大洪水。连家乡的朝阳河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田地,也淹没了家园。朝阳河是图们江的支流,最后汇入了图们江,这里的水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
再往远处看,村庄边,有一块淤泥滩里,有一位妇女,背着孩子,从淤泥里,把倒伏的玉米扶起来。望远镜很清晰,能看清她的身高和衣着肤色,只是面部细节要差一些,喜怒哀乐看不清晰。毕竟离得太远,能做到这些,我觉得很满足。
让我吃惊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要背着孩子,难道就不能放下吗?我突然为我的想法感到心虚。谁都不傻,谁不知道放下孩子,轻装上阵的轻松?她之所以背着孩子进入,一定是万般无奈的。还有,这样一片玉米,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够扶得完?这样的活计需要全家上阵才行。她怎么会一个人呢?她的丈夫去服兵役了吗?她家里还有病卧的婆婆?她的公公已经去世了?我在胡乱地猜想着,却听到耳边有人说话。“大哥,你的时间到了。”小伙子提醒我。
我不由一愣,这十分钟感觉缩水了,怎么这么快?没觉得怎么样,居然就过去了。可又一想,刚才神情过于专注,时间流逝的就快,只是我还不想放下望远镜,忙告诉他,再整五块钱的。
不知为什么,在淤泥里跋涉的母子俩,吸引了我的眼球,牵动了我的心。虽然看不清她的面容,可从孩子的大小上能够判断出年龄来。哺乳期的女人,没有一个家人相伴,日子可怎么过啊!说实话,对面朝鲜的乡村,与我们这边的朝鲜族乡村,没有什么两样。不知为什么,我们所关注的目光却有所不同,任何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我们不能去轻视任何人,尽管她不是中国人,也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背着孩子的母亲,让画面充满了沉重感,让人瞬间觉得,这才是有艺术含量的画面,如果真的拍摄出来,一定会震撼人心。因为有她的存在,让这里的景色有了温度。她的每一步虽然艰难,却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她的身后,一棵棵玉米扶了起来,虽然七扭八歪,不成样子,可是,毕竟是站立起来了,也让这一年的收成不至于是零。有了收成,生活就有了希望。
我把望远镜还给小伙子,再往那里看去,却什么都看不见了。不过,我依旧能感觉到,她还在那里,努力地拔出这条腿,再迈出那条腿,是那么的坚强,是那么的倔强,在淤泥之中顽强地努力着。
我沿着江畔向前行走着,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方向,一边走,一边暗自给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