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高峡湖(散文)
高峡湖,坐落于赤山西峰巅上,水域面积不阔,是袖珍型的湖。我很想弯腰双手捧走,却又觉得自私了,游人的扁舟往哪里放?
一
我与天空的距离,仅有一指,而湖离我有多远?宛在湖中央。逡巡于赤山风景区山坳间的高峡湖,自己仿佛被压缩在天空与湖水之间,此时的湖宛若一本蓝色的书,凝眸展眉,捧来一读。
我喜欢这个名字,源自伟人的“高峡出平湖”句,高峡流云,简单的四个字,就已经让人感到弃尘脱俗了,且隐“平湖”二字,令我想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岂止是沉秋月,四季之景,无一逃过湖的眼眸,《洛神赋》里吟“明眸善睐”,莫非不是说美人,而喻指高峡湖?于是,我每往赤山峰顶的高峡湖去,都是心中装满了诗意,那湖也不客气,把我们的诗句都收了去,也不道一声感谢。哦,读懂湖光便知湖之趣,湖的好,胜在能达妙不可言之境。
迎接我的是一群群候鸟,似乎这里的“湖季”不分四季,白鹭、黑鹳、云雀、斑鸠、燕子……都被湖水召唤着,不知疲倦,也不寂寥,融入这处幽境绝世的高峡湖的氛围里,不必有人来看湖赏鸟,鸟们或滑翔,或箭一般射向湖面,或学蜻蜓点水足踏微澜,就表演给这座湖里的碧水漾波来看,给岸上的蓊郁围林来看,给天上翱翔的白云来看,自成一个水光潋滟的舞台,这里应该是被鸟类视为天堂或桃源。候鸟不如人安分,总是漂泊着,但它总是选择最美的湖光山色,靠什么?记忆的力量,情感的钟爱,再无别的理由可解了。最喜欢的是白鹭,总是写着一行最好的诗,无论是横斜,还是一线拔高,飞出风景的视野却不知自己就是风景,真是弄风景的高手。白鹭并不单调,有白云相伴,高峡湖就成了鸟与云忘归的地方。有时候,我觉得应该给鸟和云搭一个台子,或者在四围插一圈栅栏,却那些知趣的嘉木早就把个湖围得密不透风,尽情表演吧。站在湖边的峰上看,好像湖少了边界,虽小却汪洋,真是风景迷人无边无羁。
像是买了票进了绿的帷帐,安心看湖景吧。惠风从尚未被繁叶封住的枝丫间款款而来,只为吹得一湖水动。湛蓝的湖水,宛若一块切割好的碧玉,沉静地只待春风抚慰,湖水若绸似缎,微波起伏,绸缎被风摆起,忽上忽下,就像是被哪个指挥家撩起了歌咏的兴致,但这里的湖水总是弹着婉约的曲调,从来不会引吭高歌,也不会像黄河大合唱那样,来一段“风在吼马在叫”,温情脉脉的样子,从来不变。别问冬季里湖是什么样,冰清玉洁,一面天镜,凛风站不住,会打滑溜的。游人在这里看湖,尽管喧哗,不必噤声,湖太有定力了,从来不会拒绝游人对它的微笑和赞美,而且是赞誉不惊。纷纷扬扬的笑声,也会被湖水弹起,但马上被湖水溶解了,流淌着一种由美妙的笑声变为清香的气息。站在风口的树,经不住春风的柔,发出几声惊喜之音,那是把风过滤成口哨,来挑逗湖水的。高峡湖无声不语,静静地捧着一湾水,矜持得很,当然这是风歇瞬间的情态。再远点看,高峡湖就是一柄硕大的月琴,只是少了琴弦而已,其实,每一滴湖水,都可以被春风弄出音符,调成旋律,琴弦就显得多余了。
二
高峡湖就是块蓝色的磁铁。这是导游小贺跟我说的见解。环湖而观,我似乎找到了根据。南岸的湖壁是赤石天然围裹,仿佛是一块,只是因风化而凹凸,流出的水入湖,该是赤色的吧?却明明是一碧见底!那些赤石上生着蓝钒色的石头花,小若指甲,密匝分布,原来石头花是为养着石硼缝里探头看湖的九死还魂草,哦,原来是因湖水而还魂啊。这种草学名“卷柏”,又名长生草。严寒里,或无水时,叶片极度收缩,一副缱绻含情的样子,未醒时是呈褐色,遇水而绽,成松开拳头之状,似在为一湖水而摆手,深绿而张扬。为何生于湖石?我想,应该是湖之气息养成了它。西岸被一色的连翘围住,仿佛是为碧水镶一道金边,色彩总是会诗意地组合在一起,缠绕着,芜漫着,似又自成一篱,初春时,那黄还有所节制,盛春之时,不再矜持缱绻,故意地要做泛滥的样子,癫狂本不属于这种植物,但耐不住,伸腿弄胳膊的,牵着缠绵的藤,似乎要借着一个春把一个湖围住,让游人插不进脚。这不是我的眼神缱绻多情多意,是连翘想把湖据为己有了,或者是湖让连翘不能自持,被湛蓝的色吸引了。小贺告诉我,这里的气温合适,连翘还能二度。惊鸿仅一瞥,眉目传情是那般短暂,而连翘却是可以缠绵到老,老了再新,它的色并不倾城,但倾一湖就足够了。
莫错过岸柳的表演。柳嫩叶刚刚半,有的柳条还是红着肌肤,瘦瘦的样子,不丰腴,不臃肿,飘逸探水,真是凌波微步,拂动一湖春水,这是高峡湖的美人,腰若束素,半叶若眼,顾盼流萤,意境远超了缱绻,可以潇洒形容之,干瘦的枝,微睁的眼,只为一湖醉,直醉到老秋孟冬。
赤山特有的本地松,欹曲弄姿,不肯汲湖水之一滴,将墨绿对碧蓝,深情而不妖娆,守着自己的湖,不凋其色,不必萧条,不必歇息,可为湖水活千年,松之舞,不是华尔兹,是老年的广场舞,在于天长地久。总有几株与湖恋爱的松,倾身向湖,春夏秋冬,一个姿势,是有点俗,担心它的累,但弃绝矫情,湖边有松千株,这是高峡湖的个性,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窒息的场景,也是一个可以教育人的场面,松展现的是爱的最经典的姿态。很多人选一株松上去坐着,或倚靠着,以松为背景,以湖为画面,人物投影入湖,一个清晰,一个模糊,效果真美。我相信那些摄影人一定记得这里最适合表达自己的爱情,或者是朦胧地觉得,爱情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们一定不是单单为摄下一个湖,他们贪婪得很,一定是想用湖装下此时的思绪和爱意,不好意思表达出来,把倩影带回去,看着好独自发笑,会不会指指点点那湖,为何不跟着微笑?为湖痴,为爱而迷。据说,湖是圈起而不泻,和爱的样子相同。
三
山水需要地理形势来承载,更需一股气韵,高峡蓄水为云驻,接天碧湖好沉星。天地之真气,一湖承之。山岚游弋,至此圈成一湖,苍茫润泽之气,徘徊不去,翠色着水而濯,鲜嫩欲滴,秀林四围,投影湖中,截取任何一段,都是水墨画,朦胧烟雨并非只有江南有,最难生出我与春风皆过客的惆怅情绪,因为湖水也把人的影子连同春风一起抱紧放在自己的容器里了。湖与云是多情的角色,让人一下子就看清了它们于此约会的样子。飘逸的云,漫过嘉木,扑向湖中,原来湖与云有约,不然怎么连一声招呼也不打就交融厮磨?恋爱的人,最佳的意境在于默契,湖与云就给了这样的启迪。原始森林是大型的氧吧,将湖水的碧养得越发纯粹了,一尘不染;从赤石上轻跌入湖的小瀑,就像为湖唱一曲情歌,有点怕人听见似的,或许永远是“高山流水”的曲,瀑布与湖水永远是知音的存在。满眼的新奇,惊醒了我们心中的画面,一切都被纳入光与影里,真个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啊。在这样的气韵面前,唯有屏声,不要弄出动静,其实,在气质面前,说话本来就是多余的,只能沉浸沉醉。清文学家涨潮的文学小品集《幽梦影》里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是有档次的,高峡湖之山之水,当属我们胸中之山水,荡胸濯俗,不以其大而称雄,独以气韵清雅而示人。这样的山水一定是诗,拿一句写西湖的句子给高峡湖吧——骨清气明韵出俗。水柔无骨而多韵,湖静无语响诗声。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常常想,智者和仁者要分得那么清?得山水之妙,是智是仁不必纠结身份,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会因湖光山色而忘我。如果是月色下的高峡湖,一定会清气凛人吧,我没机会于夜里赏湖色,只能猜测了。宁静一湖水,不漾不枯,只要那轮月爬出了,露脸了,被湖水抓住,就一定摁在湖心里,或者月儿钟情只来投高峡湖,清澄皎镜,杂华铺陈,华光如泻,竹影婆娑,岸上的月被剪成斑驳,湖中月被抱住,生怕月中嫦娥感到窒息啊。
亭是湖水的紫鸟,沉落于湖的西南隅,永远是娴静望水的样子。想起白居易写湖和亭的句子:“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这亭是化作不再回天的日影,锦麟啄亭柱,疑为投彩饵。亭有紫红抱柱,却无楹联。亭邀风情,楹留名人字迹,可这里一片空白,哦,我明白了,高峡湖虽高虽僻,总会有人慕名而至吧,溜得几根楹柱,好刻最美最恰切的诗文,这座湖,这处亭,会慢慢地装满自己的故事的。或许,设计者和建造者与我不谋而合,或者是给每一个游湖观亭的人出了一道作业题?突发灵感,我先口占一联——
云雀四顾呼诗出
水亭独立待客来
也算是给亭留下笔墨了,不怕被岁月磨灭了痕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行,凡后来持笔挥毫泼墨留字,岂不是因我?颇有几分自在闲适,几欲将水亭抱在怀中了。归来常忆那水亭,亭角飞檐,如鸟振翅,仿佛把我那一副楹联挂在了鸟爪上,凌空巡湖,颇有几分节日的喜庆色彩。
四
突然觉得赤山人给它一个“高峡湖”的名字,那么大气,从山下往上爬就在想,“天池”长白眠,溧阳的“天目湖”在天目山脉,名副其实,好名字都被那些风景区借了去,凡用过,名字太熟了便觉味儿释放过,不如这刚解封的好,如一壶美酿,醇厚生香。高峡湖,独留清格,气贯如虹,这和赤山人那种敢为的气魄何其相像。
朋友向我介绍这湖几易其名的历史。最先是个土气的名字,叫“武将地”,曾是战乱之时将军演兵之所,雄兵深藏高峡中,呐喊声起,只应天知。后来叫“武将地水库”,但周围峻岭耸峰,哪有良田可灌溉,有点名不副实了。旅游文化兴起,这处宝地才有芳名“高峡湖”,我相信,时代变迁,会让地理名胜不断更新,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的线索不会中断。
别湖下山,途遇法华院里三个僧人,迤逦而上,小贺导游告诉我,是往高峡湖去。我问去干什么。
看湖。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白居易句)
踏山踏春,未必就是扑向湖来。
我还知道,那些僧人平常有一门功课就是“面湖”,面湖如面镜,自鉴看形容。
高峡出平湖,心静即平湖。
2022年5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湖山拥翠闻天籁,
明眸顾盼动心弦。
小亭邀客题联语,
妙笔抒怀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