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乡音与乡愁(散文)
一
乡音是乡愁的应有之意。
我们通常说的乡愁,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条分细缕,说不过来。那就不去说了。
乡愁,被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的人,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的。由此还派生出一种病,就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近不近,故乡音。
乡愁包容的东西再多,不外乎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之类。但我要说的是语言,也就是乡音,还是用乡音表达出来的情感。乡愁的情绪,既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说乡愁复杂,是因为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情感;说简单,一句土话,一声不经意的乡音,就能唤起共鸣。家乡的声音,最容易引起乡亲们的共鸣。
二
乡音是贯穿于乡愁之中的韵律。
“吃兰呗?(吃了吗)”
“吃兰。奏嘛欠?(干嘛去?)”
“地里去。”
这是本地的见面口头语。与西方的“早晨好”差不多的意思。显得非常土气,但更接地气。“吃兰呗”说的很随意,其实并不关心人家吃或者没吃,就是见到了一个问候语。有时候是见面问到实质:
“吃里嘛饭焉?”
“卷子肉菜。”
“饭食真不赖呆(不错)。”
“您家吃的嘛饭?”
“不沾,不沾(不行),丸子肉,大饼子。”
同样的问答,同样的声音,在农村每天都会重复,不厌其烦,
家里来了亲戚,到门口迎接,没有西方那种拥抱接吻的矫情,就是一句:“来啦?快家里去。”如果亲戚带着东西就说:“还带东西来,快给我拿着。”接过来进家正屋,寒暄着让座倒水。
第一次来本地的人,可能会觉得本地人不会说话,“说的太直巴杵(直接)”,直接了当,没有虚头巴脑,没有虚伪的前奏。可能是祖先遗传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乡音也难改,敦厚、质朴、本真、情感就在这土里吧唧的乡音中体现。
本地流传的笑话是:一个读书人到外地读书三年回家来,与其父到地里去,看到荞麦撇京腔:这红根绿叶开白花,是什(shen)么植物?父亲白瞪一眼:好好说话。小子忙变声调:这是嘛物件?父亲说是荞麦。走在路上遇到乡人。乡人说:吆,多咱回来的?小子京腔顺嘴:昨天晚上。父亲一个耳刮子打去:你还坐锅上哩!小子捂着脸忙改口:夜里黑家.....
三
乡音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在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人们用什么进行交流?我想,一是声音,二是手势。声音应该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乡音从古传承至今,也许有很多密码隐藏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听口音就知道,这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尤其是在异地他乡,乡音让两个陌生的人直接忽略了应有的疑虑和警惕。俗语说,听话听声,听声必然先区别音。婴儿诞生的第一声啼哭,应该是乡音的先声,也为乡音的音阶音频音色,打下了坚实乡土基础。婴儿对父母的认知,也应该从声音开始,从而从遗传到传承,乡音伴随一生。
唐代的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有一句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摧。”无独有偶,宋代的诗人陈与义在《点绛唇·紫阳寒食》词中也说:“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两个人认为乡音对于多年漂泊在外人的重要:一个说,没有改变乡音,只是容貌变了,孩子们不认识了;一个说,乡音如果改变了,恐怕乡亲们会嫌弃的。这是那句古诗“近乡情更怯”的真实写照:盼回故乡,怕回故乡,乡音还在,亲人可好?
乡音是一个人的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哪怕他在外游学漂泊许多年,也无法改变娘肚子里带来的母音。比如,我们很多地方的人都是从大槐树下移民来的。已经过去几百年了,祖音仍然夹杂在乡音中,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本地人有一个词,称绳子为“saozi”。我曾猜测,这可能是本地乡土语言中的唯一叫法。有一次遇到平山等地的人,问及这个叫法,那里的人说当地也是这样说的。相隔二三百里,叫法相同,可见,祖音的痕迹,如同人类返祖现象一样,不会轻易消失。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自然,乡音也有着大同小异的区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乡音。我们这就有一句话,说临县的乡音好听是:某县说话,像弹弦子唱戏一样好听,绵软动人,让人一听就感到近乎(拉近了距离),一听到就感觉要醉。可见,乡音的影响力,何等巨大。
四
乡音是祖先对后人的深刻烙印。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的,而降临在故乡这块独有的土地上,就不是偶然了。与生俱来的乡音随着人的成长,就像烙印,印在身上,终生不会改变。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作何掩饰,都改变不了乡音的存在。也许乡音会是你终生的财富,但也会成为你终生的包袱。如书上说的,成也萧何败萧何,乡音会让你找到同乡朋友的助力,也会让他人鄙视乡音的土和俗而看不起你。而另一方面,假如你成心要改变口音,同样会被乡亲们白眼相向的。我当兵十几年,学会了几个地方的方言,但始终没有忘记乡音。探家的时候,乡亲都说,你在外头这么多年,没有变音。我说,说了十几年的家乡话,哪能一下子就改了呢?有人就说,那个谁,回来就不知道姓嘛了,撇着京腔,说颜色(本地读shai)是颜色(se),好家伙,才出去两三年,要是十几年,还不把祖宗忘了啊?!
乡音是什么?是我们出生之地的语音基础即家乡语言的特征。出国,中国话属于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乡音。一个地方的乡音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乡音的全部。当你在远方乍一听到家乡的语音——家乡或接近家乡的话,顿时有了认同感和亲近感,心里有了热乎乎的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悠然升上心头。这就是乡音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点。因为乡音的和谐节奏,对于家乡人来说,没有好听难听,没有文明粗鄙,没有熟悉陌生,你的记忆就是亲切,甚至,当乡音在你的记忆中形成惯势,带给人的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让人听了就能区别父老乡亲和同学友朋。
乡音带给我们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会意,交流,沟通,乡音的大小声,欢快声,欣喜声,粗犷声,纤细声,一并进入我们的乡土意识,情感递进,友谊加深,信任倍增。
乡音的烙印会一直传承到永远。
五
乡音原本就是乡愁。
乡愁这个词,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为酬和友人裴迪创作了一首七律,其中“若为看去乱乡愁”一句,成为经典,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故乡的怀念。而余光中一首现代诗,使乡愁一词被推上高潮。余先生把无形的乡愁化为四种事物,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我很喜欢央视系列节目《记住乡愁》。无论是青山绿水,还是戈壁沙漠,无论是新农村,还是老民居,无不带给人以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更平添一种用生命去卫护的意识。我们国家用各种形式,让人们记住乡愁,了解乡愁的内容,认识乡愁的内涵,就是要唤起人们爱国爱家的情怀。
那么,乡愁中的乡音是什么?那是贯穿于乡愁中的主旋律,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一支歌,那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用口音,用话语表达的深深的情感。
而现在,乡音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渐渐消失。今后,很可能,乡音只存在于几个单词中,存在于史志的介绍中,存在于人们的模糊记忆中。那种不合时尚的乡音还会在哪里?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