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难忘儿时的浇汤面(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难忘儿时的浇汤面(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20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85发表时间:2022-05-29 08:37:02
摘要:现在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吃一碗浇汤面,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我儿时,却并非想吃就吃,只有在过年或操办喜丧事、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故乡的浇汤面,又叫“一口香”,以汤多面少而著称 。

【东篱】难忘儿时的浇汤面(散文) 浇汤面是人们最为常见的面食之一。就字面的意思而言,给或宽或窄、或粗或细的面条,浇上各种各样的汤料,似乎皆可称为浇汤面。现在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吃一碗浇汤面,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我儿时,却并非想吃就吃,只有在过年或操办喜丧事、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故乡的浇汤面,又叫“一口香”,以汤多面少而著称。
   记得有一年,我携妻儿回老家看望伯父,伯父家以待客最隆重的饭食——浇汤面招待。看着端上来的一碗碗散发着酸辣香味的浇汤面,妻子半天不动筷子。我看着她说:“怎么不吃呀!”她楞了一下,满脸疑惑地说:“咋没面呢,喝汤吗?”。我这才意识到妻子从小生长于陕北,从来没有吃过这种只见汤不见面条的面食。我只好先端起碗挑起藏于汤中的面条,“呲溜、呲溜”两口就把一碗面吃完了,妻子这才端碗。那次,我最终吃了多少碗已经记不清了,吃故乡的浇汤面不是以个位数来计算,吃一二十碗甚至几十碗都属正常。
   现在回想起来,儿时日常所吃浇汤面的汤料简单、简陋,油泼辣子、盐和醋是主料,条件允许的话再放些葱花、韭菜或者蒜苗之类的下锅菜,也有用野地上产的小蒜的。只有过年或过事的浇汤调制才十分讲究,汤要肉汤,适量加一些盐和自制的粮食醋,再加入鸡精、葱、姜末、大油泼的油泼辣子,经文火久熬,使所放香料融入汤中,料汤合一。然后,将鸡蛋摊成薄饼,与白菜叶或韭菜叶,一起剁碎放入汤中做漂菜,辣子红红,鸡蛋黄黄,菜叶白白,煞是好看。浇汤面讲究的是油旺、汤热、面少,其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
   在六七十年代那个连白面都难得经常吃到的清贫日子里,浇汤面的汤很难做到周全,往往删繁就简,但人们依然爱吃,除了酸辣鲜香的浇汤,其中的吸引力在擀面的面条上。
   做浇汤面的面粉都是上好的白面,在和面、揉面、擀面、犁面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上都下足了功夫。面要和的软硬适中,并放少量的碱,增强面的韧性和劲道。面和好之后,揉上一会儿,再放在案板上饧面半个小时,后继续揉面,面是否柔到全凭擀面者手的感觉,然后开始擀面。
   故乡人用于擀面的案板,是一块又大又厚的木板,底下安着四根木桩,立于家里灶台之旁,经年久月,案板表面红黑发亮。偌大而光洁的案板,是巧妇们制作各种面食的“战场”。小时候在村子里,常常会听到从庄户人家传出的“嗵嗵嗵”的擀面声。
   擀面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犁面,把擀好的面撒上少量的玉米粉,对折叠成四分之一大,沿直线一边搭上擀杖,用专门犁面的长刀贴着擀杖一刀刀犁,犁出的面要细而长,且要均匀。面犁的是否细而匀,考验的是擀面者的手艺和功夫。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摊满了一撮撮细而长的擀面。
   擀面是一件既需要力气又需要技巧的劳作过程,往往家里主妇要忙碌一个上午。记忆中,家里吃浇汤面时,最忙碌最辛苦的是祖母。擀好面后,还要调汤,并准备好捞面的凉水盆。吃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汤汁的质地和温度,时不时地添加汤料,烧火加温,使得汤汁鲜香而热和。
   故乡不产稻米,盛产麦子,所以面食永远都是餐桌的主角,而面食中则以浇汤面最受青睐,连春节的风俗都是吃浇汤面,而不是饺子。吃浇汤面,除了擀的犁面,就是故乡人自制的挂面。我二伯就是做挂面的能手,我曾经看到过他做挂面的过程。挂面用的面粉,是选最好的麦子,在石磨上磨出最细最白的面粉,制作过程又下足了功夫,所以细而筋道。但吃浇汤挂面时不能太急太快,否则偶尔会被噎住。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老家有了压面机,每到春节或有喜、丧之事时,多半就用压的面条了。压面薄厚粗细均匀,也省去了擀面时的劳累,但我还是爱吃手擀的犁面和咸咸的手工挂面。
   当然,在那个越穷越革命的年代,麦面常常会断顿,浇汤面的“面”有时会是包谷面饸烙,由机器制作,像金色的钢丝,吃多了胃极不舒服。而以荞麦面为主制作的烙面,因其能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是我幼年最爱吃的浇汤面之一。
   腊月二十九是摊烙面的日子。制作烙面的面粉以荞麦面为主,掺和一定比例的麦面,使其变得筋道有韧劲。和面时由有经验有力气的男人,将两种面和成面团,用劲揉搓,再一边加水,一边反复揉面抓洗,直到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这样摊出来的烙面才柔韧筋道。
   我们家摊烙面一般都是祖母亲手而为,我看到她每次舀起一勺面糊,麻利地在锅底传一圈,再用木制的刮片将面糊刮匀,直到既圆又薄为止。加热多用通过碾场的麦草,火势温柔且均匀。不到三四分钟,一张又大又圆的煎饼就出锅了。不到半天功夫,家里的案板、水缸等处就晾满了煎饼,等它们晾干之后,再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起来用木板压好,放上石块等重物,将其压瓷压实,然后在案上或木板上逐条横切为细丝,这就是烙面了。
   烙面作为浇汤面,由于其吃法简便,易于储存,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
   故乡富于特色的浇汤面,据说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吃的或许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味道,一种热闹而具有仪式感的饮食风俗。
   小时候,每当家族有红白喜事,我们这些已经能跑腿的孩子,被安排把一碗碗浇汤面送到酒席上,再把人们吃过的汤碗一个个端回灶上。那种端饭的木盘子,每次能放四到六碗面不等。只见酒席上吃面的“呲溜”之声此起彼伏,我们这些端饭的孩子们穿梭其间,闻着浇汤面诱人的鲜香,看着一拨拨的客人吃完离开,那种热闹的氛围,至今难忘。
   时代的发展,让故乡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尽管饮食的传统犹在,但改变饮食品质在所难免。浇汤面的汤料,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同时,增添了更多配料,比如木耳、香菇、鸡蛋、豆腐、肉丁等等,使得更加丰富、更具营养。当然,也改变了昔日所有人共用一锅汤的陋习。
   在我的饮食习惯中,故乡的浇汤面永远都有一席之地。
   (江山首发)
  

共 23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面食和米饭,是我国老百姓最主要的食物,南方人米饭吃得多,北方人包括河南安徽等地人,可能面食吃得多。而面食里,最常见的就是面条。面条的做法各有千秋,吃法也不尽相同。浇汤面,或许与上海的汤面有几分相似。作者这篇有关浇汤面的散文,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详解了浇汤面的做法,而且介绍了它的发展史。“民以食为天”,每一种食品,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都有对它的情感,浇汤面在这方面,无疑是情景交融,交代得非常好。纵观全文,主题清晰,层层递进,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欣赏学习老师的佳文,力荐!【东篱编辑:江南小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9 08:45:22
  一碗汤浇面,回眸了太多的情感。散文的材料足够丰富,叙述足够细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欣赏学习老师的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11:39:16
  谢谢老师编稿和点评,祝好!
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9 08:47:21
  多谢老师赐稿东篱社团,编按中若有不妥之处,谨请谅解!
回复2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11:39:56
  谢谢老师辛苦,祝好!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5-29 10:29:54
  这篇关于浇汤面的文章,读着口齿留香,好想也来一碗浇汤面吃。我喜欢面食,出门在外时,最多吃的就是面条,比如牛肉面、炸酱面、兰州拉面等,百吃不厌。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特色的饮食,那是儿时的味道,无论岁月过去了多久,也无论走出去多远,都会想念家乡的风味美食,一道舌尖上的美味、承载着人生太多美好的记忆。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场景描写生动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真情佳作,力荐品读! 拜读老师佳作,遥祝初夏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11:40:26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5-29 13:01:41
  这篇散文,作者深情回忆了儿时吃的浇汤面的点点滴滴,似一幕幕电影镜头活现于读者眼前,画面感十足。在那艰苦岁月里,浇汤面呈现出的仪式感和丰盛高级感都足够惊艳,以至于烙印在作者记忆深处,成为旧时光中一道美食风景线。作者回忆浇汤面的制作过程、添加的作料,既有汗水的付出,也有工艺技巧,一种美味的获得来之不易啊。该文叙述不蔓不枝,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读罢意犹未尽,唇齿留香。大赞文思,问好秦老师下午好,谨祝夏祺!
回复4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20:46:43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5-29 13:22:34
  浇汤面的碗很小很小吗,每次能吃十到二十碗,看文章写都味道爽极了,好想尝尝哦!真是长见识了,美味好似藏在文中,香味飘到了远方,嘿嘿,好想尝尝哦!学习点赞,祝福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20:47:48
  谢谢老师的评论和鼓励,祝好!
6 楼        文友:枫桦        2022-05-29 13:52:38
  我也非常喜欢这口手擀面!读过老师的文章,便觉记忆犹新。每个人都有这个经历的,不知道为什么,我猛然想起了这个香气!拜读老师的好文!暖暖的!
回复6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20:48:39
  谢谢老师的点评与鼓励,祝好!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5-29 15:10:59
  一种吃食,都有着一段历史,一碗浇汤面,在作者的心中就是乡愁,就是诗情画意。每每回忆起来,那些工艺,那些喝面的情形,都历历在目。时光里总有几种食物让我们的胃处于醉的状态,就像作者笔下的浇汤面,尽管汤多面少,一样可以拴住作者的心。有温度的文章,总是给人美感。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20:51:07
  谢谢老师的评论与鼓励,祝好!
8 楼        文友:白玄        2022-05-29 16:37:29
  一碗浇汤面,引出对故乡美食的家乡情结。祖母的制作的浇汤面和麦饼,总是令人百吃不厌,至今那味道还在回味之中。制作过程介绍详细,描写具体,写出家乡美食风味。我们南方以谷米和番薯丝为主食,面食只有当客人来了或红白喜事时才能吃到,是奢侈品,种的小麦也不多。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8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5-29 20:51:42
  谢谢老师的评论与鼓励,祝好!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5-30 07:05:08
  我是南方人,对面食不是很熟悉,但读着老师佳作,让我唇齿留香,真想来一碗浇汤面。老师的文章写得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一篇用真情浇铸的散文。遥握问好,谨祝老师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9 楼        文友:秦之送        2022-06-16 10:32:16
  谢谢老师的点评与鼓励,祝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