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父亲的水桶(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父亲的水桶(散文)


作者:登影 白丁,2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10发表时间:2022-05-30 05:02:32
摘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每当我们看到水桶,就能感受到父亲那质朴、宽厚、勤劳、仁善、助人的行为,那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清明期间,原本我们兄妹6人商量好了,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谁知年迈的父亲执意要一同前往。于是,我们从城里开车出发,驶往相距80多公里的老家门头沟乡下。
   北方的清明很少遇见“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境况,倒是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离开了喧嚣的城里,汽车驶入大山深处,沿着依山而建、绿树覆盖的柏油马路迤逦而行。一路上,父亲紧盯着窗外,这里原本是一条弯曲的羊肠小路,自国家实施“村村通”后,修建成了一条平坦宽敞的公路。年轻时父亲在这条路上常年跋涉,不知走过多少坎坷,因而这条路上留下了他童年、青年和壮年的足迹。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汽车驶进村里,停在老屋门前。自从我们从乡下迁往到城里居住后,老屋几十年没有人居住了。这一带的房子极具年代感,墙壁用当地的石块和黄泥垒构,门窗用山上的老榆树建造并雕刻了花纹,房顶是用泥瓦和杂木建造的,非常牢固。推开大门,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简陋的木板柜子、四腿桌子和大土炕,最明显的是悬挂于屋梁上的两对水桶:一对木质的、一对铁皮的。父亲就像看到宝贝一样上前抚摸着水桶,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然后打湿毛巾,轻轻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
   可能父亲太专注了,几滴泪水溢出了眼眶,顺着深深地皱褶下滑,流淌到嘴角。我赶紧掏出纸巾,给父亲擦去泪水,父亲不好意思地朝我们笑了笑。
   父亲一幅老态龙钟的模样,头发花白,满脸皱褶,腰背弯曲,走路有点颤颤巍巍。年轻时父亲腰背笔挺,浓眉大眼,说话声如洪钟,走路大步流星,非常帅气,是我们村有名的美男子。唉!父亲老了,把青春和活力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奉献给了他的儿女们。
   17岁那年,父亲就从乡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个年代青黄不接,一些单位严重缺乏干部,缺乏职工。区里有关部门就到山区乡村去调任骨干。由于父亲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有幸被点名要走。从此父亲走出了乡村,走出了大山。先是到公安局当看守员,后来又给市领导当警卫员。这期间使他更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先后到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工作,并任基层领导。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受文革的影响,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从领导岗位下来接受监督改造。受此冲击和牵连,母亲不得不带着我们兄妹,举家从城里迁往门头沟山里老家,就是在这里我们邂逅了父亲的水桶。
   门头沟,顾名思义,为圈门前头的沟谷,它位于北京城西,属太行山脉。这里群山连绵,偏僻落后,我们老家又处在大山深处,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最要命的是这里水资源枯竭,常年缺水,水比油还珍贵。
   当年回老家时,父母带着我们年龄尚小的6个兄妹。全家的收入仅靠父亲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又没有多少文化,除了照看我们还要去地里干活,因而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老房子门前是一望无际的大山,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全村50多户人家散落在各个山坡上。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只能靠泉水,距离我们居住的村庄有几公里远,而且在半山腰间。由于山路崎岖,行路艰难,既不能用车拉又不能用肩挑,只能用水桶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背着大木桶翻山越岭,沿着高低起伏、坑洼不平、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艰难爬行。
   父亲工作的单位在房山区,距离乡下老家有几十公里路程。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每月只能回家一次。每次父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背着木桶去山间打水,临离开时天还未亮就去背水,将水缸装满。我知道,父亲之所以起早背水,完全是为了减轻哥哥的重负。
   父亲上班不在家时,背水全靠我两个哥哥,那时他们还是少年,还在上小学和初中,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雪,哥哥们那稚嫩的臂膀承担着全家人的生活用水。他们那瘦弱的身子,背负着与身材极不相称的大木桶。在沉重的重压下,步履维艰,踉踉跄跄。天长日久,他们的双肩和后背都磨出了一道道鲜红的印迹和老茧。爸爸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次回家都要抚摸哥哥的肩膀和后背,似乎有满腹的愧疚。
   因为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眼里流露出一种晶莹的泪光,脸上充满温柔的慈爱,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酸溜溜的。是啊,当年大哥12、3岁,二哥也才10岁的样子,本应享受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却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家务负担。于是,父亲每次回家,除了背水,就是砍柴、种地、做家务,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就是父爱,这就是如大山般的父爱!
   从那时起,我们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每天早晨一家人共同用一盆水洗脸,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洗过澡,尽量减轻父亲和哥哥的负担。当然,我们村子里所有的家庭都一样,村民们常说,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
   慈爱也能化为一种动力,为了减轻哥哥的负重,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制作一种适合爬山背水的水桶。于是,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水桶样式,并绘画成图纸,找铁匠铺制做出成品。记得有一日父亲休息回家时,背回两套水桶,材质是铁皮的,上大下小呈锥形,内侧是平面的,外侧是半圆形的。平面的有两个皮革背套,能够调节松紧,跨在肩上、背在背上特别舒适。水桶分为大小两个号,大号大人用、小号小孩用,既轻便适用又美观节省。父亲这一创造发明改变了祖辈几代人的传统背水模式,一时间在村里引起极大轰动,村民们纷纷前来观赏。
   于是,大号的给爷爷和叔叔用,小号的哥哥用。自从有了铁质水桶,父亲和哥哥每次背水都显得比以前轻快多了,大大地节省了体力。当他们行走在山间小道时,那白色的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像一面镜子闪烁在山间,引得村民们啧啧夸耀。时间一长,乡亲们便纷纷要求父亲也给他们带回铁制水桶。
   父亲是个热心肠,总是有求必应,助人为乐,视为村民们捎带水桶成为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于是,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父亲每个月回家都不是空手,从房山乘换火车,再步行十多里凹凸不平的山路,几乎为全村每户村民都义务捎带过铁制水桶。遇到有的村民家里特别困难,干脆就不要钱,慷慨相送。因而,父亲每次回来,我家像过节一般热闹非凡。
   上个世纪的1973年,单位落实国家的政策,给父亲平反,父亲也调回了门头沟区任基层领导,我们从偏远的山区老家又搬到了城里。改革开放后,老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修建了公路,也建造了蓄水池,后来又连通了自来水。于是,爬山背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水桶作为一段历史也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记得我们离开老家时,由于父母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老屋有着割舍不了的情结,决定将老屋留下,留个念想。于是,将破旧的柜子和桌子按照原来的位置摆放在屋子里。我们准备将木桶和铁桶扔掉,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的父亲顿时大声呵斥,说我们忘了老祖宗,忘了根本。当时,我们兄妹感觉非常委屈,甚至觉得父亲的做法有些不可理喻。
   母亲的一席话让我们知道了真相,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原来那对木桶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凝注着父亲对祖辈们的深情。那对铁桶是父亲亲手制作的,记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至此,我们对父亲愈发尊重,一直保留和珍藏着这两对水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每当我们看到水桶,就能感受到父亲那质朴、宽厚、勤劳、仁善、助人的行为,那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共 28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管弥漫着久远的历史云烟,却折射出时代的生活变迁。文章以“水桶”为主线,讲述了父亲的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小见大,凸现了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在北京的郊区,在贫穷的大山深处,不仅交通不便,最大的困难是水资源枯竭,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完全靠泉水。然而,泉水要去几公里远的山腰间用水桶背,祖祖辈辈如此,用木桶背水既是生活常态又是世代相传。如是走出大山的父亲见多识广,自己绘制图纸,制做了铁桶,不仅减轻了家人,而且减轻了全村百姓的重负。表面看是描写水桶,实则是反映大山深处人们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父亲的一段人生经历。佳作,推荐文友共赏。【编辑 黄皮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2-05-30 05:03:12
  佳作,拜读了,感谢!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2-05-30 05:04:33
  期待更多佳作赐于心灵,展示你的才华!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2-05-30 05:05:17
  正值夏天,疫情蔓延,节望保重身体!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