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富春山居说公望(散文)
人生若觉无作为,请君读读黄公望。
——题记
一、庙山坞口,访小洞天
人间四月芳菲天,杭州市郊,桃红绿柳。我和我家“狐仙”同志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目的地,庙山坞口小洞天。
人和人的相遇,人和美好事物的相遇,是有缘分的。说来也是巧合,原本,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富阳郁达夫故居。但当我们坐上杭州301公交车时,一个站名:黄公望森林公园即黄公望隐居地,即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计划不如变化快,说的就是这样的自由行。
上午十点,艳阳高照,湛蓝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从公交车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大型广告牌:全国文明村——黄公望村欢迎你。沿景点一路北行,不到百米,又见一大型导游牌,标准的正楷:黄公望隐居地即《富春山居图》实景地,高高地矗立在翠绿的行道树间。由于疫情,游客相对稀少,人在山间行走,不时有花草树木裹着湿润的空气散发的清香阵阵袭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黄公望纪念馆,应该说,这是进入庙山坞口的第一道屏障。亮出绿码、行程码,佩戴口罩,就可免费自由进入馆内参观。
黄公望纪念馆,是一座融汇古今的仿古建筑,门口走廊柱子采用的是柳桉木高级木材,雄伟壮观。屋檐下方镌刻的六个金黄色大字:黄公望纪念馆,是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所写。
纪念馆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序厅三个展厅。序厅走廊尽头有两块称之为“五鹤祥云”的灰白色石头,石头上雕刻的是栩栩如生的白鹤。白鹤上方的墙壁上,用一首民谣描绘了《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历程。第一展厅是影音和黄公望的生平小传;第二展厅是《富春山居图》及相关资料的介绍;第三展厅是对《富春山居图》研究成果的展示。
黄公望隐居地正是利用了黄公望森林公园的天然资源优势,挖掘出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深刻的文化内涵,打造出来的一个传承历史文化的圣地。
从纪念馆后门出来,再向北行走三公里,就可到达庙山坞。如不愿行走,也可以乘坐景区摆渡车到庙山坞,费用每人次拾元。当然,面对这样的自然风光,慢慢欣赏,于我最是惬意。
庙山坞,正是因为黄公望晚年隐居结庐于此,创作出了传世杰作《富春山居图》山水长卷而闻名于世。
隐居地人文景观除黄公望纪念馆外,还有黄公望风情小镇、筲箕碑亭等;自然景观有:君子林、玄坛庙遗址、百竹园、小洞天、亚热带植物园。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在这里交相辉映。景区南邻富春江,北面就是富春山森林公园,岗峦层叠,山势深远,竹茂林深,浓荫蔽日。小洞天,就在庙山坞的入口处。
富春山居,有这样一首民谣:
从前,
富春江边有个白鹤墩,
白鹤墩边有个庙山坞,
庙山坞里有个小洞天,
小洞天里有个南楼,
南楼里有个仙风道骨的老人
老人画了《富春山居图》。
在富阳,你可以不知道郁达夫,但你一定要知道黄公望,一定要知道《富春山居图》。为什么?因为当你的人生感觉无所作为时,你读读黄公望,读一读《富春山居图》,就会信心倍增。此话有何依据?让我们走进黄公望跌宕起伏的人生。
二、幼年失怙,公望由来
黄公望原名陆坚,字子久。出生于南宋咸淳五年即公元1269年,原是江苏常熟城内子游巷陆姓人家的子弟,因为父母双亡,家贫无依,七岁时,过继给了寓居常熟的浙江温州籍黄姓老人(日籍历史学家陈舜臣,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历史》一书中,黄姓老人的真名是黄乐)。
黄乐老人,年届九旬无嗣,见小陆坚聪颖俊秀,非常高兴,说道:“黄公望子久矣。”于是从陆家进入黄家的养子陆坚,就改名为公望,其字为子久,改姓黄。这就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名字的由来。
三、少有大志,仕途坎坷
十三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正处于朝代更替,社会变革时期,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天下的元朝建立。
黄公望生于南宋却成了元朝的子民,面对民族歧视的严酷现实,背负“四等公民”的沉重包袱。
当时,第一等公民是蒙古人;第二等公民色目人,色目,是“各色名目”的意思,指的是蒙古族以外从游牧民到西域人的少数民族,以西夏回民为主;第三等公民是北方汉人包括契丹族、女真族人;第四等才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
黄公望,走过了从“少有大志”到“试吏弗遂”(即当官从政没有遂愿),再从“弃人间事”到“隐居求高”的坎坷路程;由积极入世转而消极遁世,以亦道亦画终其一生。
因此,黄公望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一个特定的大时代背景。
黄公望幼习神童科,天资孤高。成年后,博览群书,成了博学多才之士。“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薄技小艺无所不能”,而且富于机制,能绘画,通音律,还能填词谱曲。他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有着热切的参政欲望,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干一番大事业。
但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且元朝初期,废除了科举制度,江南地区,大批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儒士,因此失去了晋身仕途的可能。
在元朝,南方的汉人若想做官,必须先从吏人做起。吏,在元朝,不是一个官名,也就是说不是朝廷命官,只是基层政府下面的一个合同工。到了一定年龄,视办事能力如何,再决定可否为官。当然,当吏,既然没有考试入起,那就需要通过关系由人引荐。黄公望直到24岁时,才得到浙西廉坊使徐琰的赏识,在其手下当一名书吏(书吏,是负责书写公文,办理档案文书的工作人员)。但他担任浙西廉坊使的时间不太长,“未几弃去”。
元武宗至大四年即公元1311年,此时画家已经42岁。因黄公望办事干练,又颇有才名,故又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召回为书吏。第二年张闾调任中书省平章政事,黄公望也随他到大都(今北京)任职。
元仁宗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朝廷在江南地区实行“经理田粮”运动,史称“延祐经理”。负责“经理田粮”运动的衙门叫尚书省中台察使院,目的是核实土地,增加税收,平均差徭,其主管领导就是张闾。结果却事与愿违。日籍历史学者陈舜臣说,张闾就是蒙古族的一条走狗,仗势欺人,苛敛诛求。在贪官张闾的主持下,经理田粮成了官员与当地富豪相勾结,向平民百姓增收苛捐杂税的勾当。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并引发了农民起义。而张闾本身又在征税过程中手段凶狠,直接逼死了九条人命。于是,民怨沸腾。元仁宗不得不下旨法办张闾,而黄公望是张闾属下经理田粮的书吏,自然也受到牵连,被关进了监狱,实在也是飞来横祸。从此,黄公望便从书吏生涯的巅峰,迅速跌入人生的低谷。
四、卖卜交游,浪迹江湖
黄公望自幼享有才名,少有大志,又二度书吏,为仕途奋斗了大半生,不仅没有谋得一官半职,反而身陷囹圄,可谓倒霉透顶。
不过,黄公望很快就获悉,他不过是一个最基层的胥吏,不可能让他承担“经理田粮”失败的责任。但对黄公望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人生刚刚有点起色,就受到这样的屈辱。此时,他想,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写写文章了。出狱时,黄公望已经四十七岁。
此后。他曾在松江、杭州一带以卖卜为生,过着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生活。同时,他鲜明的个性也得到充分显示。常常以其“痴”相和“狂”态醉游于山林、湖上。狂放之态,无以复加。同时,开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在卖卜、作画、交友的过程中,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抱着“坐看鸟争林”的态度,不再过问政事,而他在绘画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
五、潜心绘画,大器晚成
黄公望六十一岁时,和好友倪瓒(元代四大山水画家之一)一起拜金月岩为师,加入全真教,改号“一峰道人”,又号“太痴”。全真教是创始于1167年的一个新的道教流派,教祖王重阳及其七大弟子本身为儒士,声称三教同流,主张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是一个具有浓郁文人士子文化氛围的宗教组织。该教主曾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接见,因而在当时最具影响力。
仕途失意的黄公望,入教后不再心有空想,基本上过着优游于名山胜水之间,一面修身练性,一面绘画创作的生活,他还在苏州天德桥设立三教堂,积极宣传全真教义。
黄公望的绘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五十岁以前为学画时期,业余所为。
五十岁至七十岁为第二个时期,开始真正的绘画生涯,曾得到画坛巨匠赵孟頫的指点,并在广泛交游、博采众长,大量临习古代名画中集大成而融会贯通,画名大震。
七十岁至八十岁,为第三个时期,水到渠成,晚年变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
八十岁以后,入境画境俱超然物外,绘画风格进入老辣逸迈。
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坎坷,直到五十岁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但他“幼习神童科”,又两任书吏,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和感悟,于是一旦画画“便自精到”。此后,他又在云游交友中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唐宋大家王维、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郭煕、李成、米芾等的作品,都成了他心追手摹的范本。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收名家长处,融会贯通,为形成自己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起步上的高格调。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董源、巨然的画传。作品水墨皴染,笔法松秀,温润柔和,无强悍奇峭之气。特别是他画中山石的长披麻皴,即从董源、巨然的皴法中发展而来,实践和努力,又把董巨一派的山水画推上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同时,黄公望还得到了元代画坛巨匠赵孟頫的教授。他在题赵孟頫书《千字文卷》中称:“当年多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赵倡导以书法用笔入画并要求作画“贵有古意”,对黄公望画风产生深刻影响。直到晚年,他还不时流露出对赵孟頫画风崇敬追慕之情。黄公望62岁以后,名画大震。向他索画的人很多,危素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危素家藏宋纸二十方,从不示人,以为非大痴笔不足以当之。他拿出这批珍贵的宋纸向黄公望求画,黄公望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相继完成《秋江帆影》《春江花邬》等20幅清而雅,秀而润,画法精妙的得意之作。
黄公望和丹青同道的书画唱酬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和倪瓒、王蒙、吴镇的交往具有重大意义。
倪瓒山水画以董源为宗,画风简淡清远,被认为是画中的“逸品”;王蒙构图缜密,景物繁多,独具一格;吴镇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郁葱葱的景色。他们之间切磋、借鉴,即使各人画风更加成熟,又把中国文人的山水画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被后人誉为元代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又以影响最大而荣登“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之所以能荣登“元四家”之首,与其创造的独特画风密不可分。
其风格归纳如下:
一作绛色,山头多岩,气势雄伟。
二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皴,画山石时,勾勒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墨侧笔而画。
三是思想,寄兴于画,浑厚华滋。
四是手法,新奇画多,自成一家。
五是理论,作画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邪,指的是邪念。就是一味想着要画一幅好画,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不好的念头。
甜,指的是媚。讨好观画者,营造魅人的氛围。
俗,指的就是庸俗。平庸鄙俗,没有意境。
赖,指的是过分模拟古人。研究古人画法是好事,但不能泥古不化,懈怠自己的艺术创新。
第五点被后世画家捧为画学经典之一。
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渗透着毫无俗尘的恬淡宁静,显然是这一理论的明证。
六、富春别径,结庐隐居
黄公望古稀之年云游来到富春江畔,见庙山坞一带风光如画,环境恬静野逸,人文内涵丰富,与其寄情山水、潜合隐士之行的思想十分吻合,也非常符合客观审美的要求,流连忘返,终于在此结庐隐居。
他在八十岁时画的《秋山招隐图》中这样描述:“此富春山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发出“富春山水终嘉遁”的感叹,觉得这里才是真正的心灵港湾,窥谷息心的理想之地。
元顺帝至正七年即公元1347年,黄公望79岁时,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这是他住在富阳,以富春江为题材的巨幅宏制。黄公望之所以在此创作《富春山居图》是源于此地山水勾魂,仙踪所引,心灵所向,丹青所需。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创作了传世杰作《富春山居图》。从此,他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可谓是交相辉映。
黄公望卒于至正十四年即公元1354年,享年86岁。
大痴遗韵,后世仰慕。
七、后记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黄公望画作之冠。画作完成后,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他的师弟无用师。
从此开启了其六百六十余年的坎坷历程。尤其是1650年即清顺治7年,宜兴收藏家吴洪裕病危,竟然以《富春山居图》投火为其殉葬(可谓自私到极点啊),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可惜前段数尺已焚毁。图焚后分成两段,前段“剩山图”长51.4厘米,1956年被浙江省博物馆所藏,成为“镇馆之宝”;后段世称“无用师卷”,长达636.9厘米。1948年底被运至中国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一藏家无用师。不是姓“无”,而是姓“鄭”,名“樗”,字“无用”。盱江(今江苏盱眙)人。他与黄公望同属全真教徒,同为元代神仙中人金月岩门下弟子。
隐居结庐有心灵港湾、交游有诤友、三十始画却声名鹊起,有绝世佳作《富春山居图》传世,有后人敬仰,有明月哥历时两年撰文遥寄敬慕,公望又何其有幸!多舛的一生,成就了多采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