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颂】君子的清醒(随笔)
这世间从来不缺小人,总有月光照不到的角落。
小人其实活的很迷茫,惶惶不可终日。君子活得清醒,所以坦荡无所畏惧。面对作妖的小人,君子们只冷眼旁观,清醒地算着小人的结局。
清醒,在一些世人眼中,是不够精明的自嘲,是无欲无求的傻呆。所以,世人眼中,他就是个二愣子,傻傻地弃了官印儿,扛着一把锄头只身来到南野;他还假装自得其乐,在一块破石头上自顾自地弹起了无弦琴。他一定是郁闷才倚窗独酌,置身世外,在心底冷冷嘲笑那些蝇营狗苟。
小时候读陶渊明,看到的无非是书本上介绍的那些名称。他是大隐者,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种归宿,他梦中的桃花源也成为我小时候心中向往的世界。结尾那段太守寻境,弄了个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让这个故事又真了几分,这老头子坏得很!若论拐骗小朋友,他这手段绝对能上榜。
二十几岁,再去读陶渊明,才知他在文学史上是个人物,读过他的《杂诗》,也读他的怀古诗。初探其内心世界,一面决定归隐,一面又心有不甘,原来他也是个矛盾体。就像我们有时候做了些决定,在世人眼里傻瓜至极,自己还要拼命做出一副乐得其中的样子,以掩盖内心里那一丝丝夜深人静时的悔不当初。那时我对陶渊明相当地崇拜,才华是不必说的,中国诗歌史上,唯有陶渊明堪与李白并肩。感其伟大倒不是因为才华,而是他活的太清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对过去那些用低头换柴米的日子,何必留恋,何必因离去而感伤?
已过而立之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生命中一切的波折都是因为心有不甘。如今也渐渐明白,没有谁是胜者,有的只是狼狈。清醒最难,最难清醒!清醒像二月夕阳中一阵凛冽的春风,吹落表面的繁花,留下冰冷的日照。清醒就是一杯酸到头皮的醒酒醋,酸酸楚楚的就像你所坚持的理想,不过是一厢情愿。清醒意味给醉生梦死浑噩度日的自己两个狠狠的耳光,一个耳光叫现实,一个耳光叫自知。从历史到当下,有多少是活得清醒的人?上至帝王,哪个不追求长生,不肯面对的是生老病死;下至布衣,谁不想一朝富贵,不肯面对的是寒门贫窗;至于儒、僧、道,把信仰寄托在前人的文字里,失意的时候到信仰里躲一躲。而世俗所谓的“清醒”是痛苦的,它使你洞穿一切却又无力改变,于是人们宁愿醉生梦死。
陶渊明的清醒,从来都不痛苦。“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然不肯不为五斗米低头,可家里的活计要紧,那就自力更生,躬身耕荒;“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既然讨厌那些作妖的小人们,那就索性关上门,将他们的聒噪拒之门外;即便是面对年华的老去,也不必忧伤,大自然有枯荣,人类有生死。一切都是自然轮回,安心遵守便是,死时若无春花相送,必有白雪相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青山埋骨,与日月共存,有什么可悲痛的?
与其说他看的通透,不如说他懂得务实。独立的人,才最清醒。他学儒,也写过怀古诗,流露建功立业之心。一旦梦想破灭,立即选择归隐,绝不恋仕。有人归隐只是在家养老罢了,而他是真的隐士,回家种田。他没有在家中凄凄惶惶自饮自酌,弄两包五石散一口闷,也没有跑楼上大雄宝殿里(庐山东林寺,渊明在此山脚归隐)烧烧香就剃光头。尽管和几个大师都交好,但,人情是人情,理智归理智。不能因为关系好,就不好意思拒绝宗教信仰。他不信佛不信道,闲着就到处劝人农桑,什么死后极乐,那是不可期的。
陶渊明不愧是陶渊明,从不卖弄文艺风骚,从不怨天尤人假装归隐。归隐就归隐,穷就穷,穷也得过日子,老老实实种田垦荒,诚实,务实。放在今天,谁好好的班不上了回家待业,估计得妻离子散了。但渊明虽然不上班,也没让老婆孩子饿着。据说他还在乡里教书,看看,人家哪里不食人间烟火,人家清醒着呢!傲骨不能当饭吃,既要有傲骨,又要能劳动,这就是渊明!这才是现世的清醒!
人活得清醒却不痛苦,需要多大的勇气,要敢于扛起生活的责任,敢于直面生命的短暂,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并且,能用实力为做真实的自己而买单!
我们拒绝算计,因为懒得钻空子。我们拒绝瞎混,因为生命短暂。
你的身边是否总有长辈会数落你,不够精明,痴痴傻傻,也许他们有他们的人生阅历,或许,也因为他们未读陶渊明的清醒。
哪有没有城府的聪明人,只是不愿与人一般算计罢了。有那个功夫,我还不如做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