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缤纷一夏”】关注农民养老助力乡村振兴(杂文随笔)
“农民”一词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从史藉表述可知,农民是一种谋取生活的职业,更是一种社会构建的基本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古已有之。“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稷之根本,是所有事业运行成功的基石。
截止2021年,我国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人口大约5.57亿人。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想。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基本点,其中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强力发展,我国目前乡村的整体面貌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有一个现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走进村子,在碧瓦朱甍、宽敞明亮的农舍里,居住者大部分都是年老体衰的老人,他们的儿女们基本上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土地经营投资大,利润小,收益并无保障,为了养家糊口,大量的青壮年把出卖劳动力当成支撑家庭经济运转的重要渠道。矛盾的是,目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形式的自我养老为主,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致使家庭结构有所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甚至难以为继。农村老人养老成了亟待解决的“烫手山芋”,具体表现为独居老人增多,缺少亲情陪护,有病难以及时医治,相关养老政策难以践行,对空巢、留守老人关注度不足,农村已有的养老机构不够完善等等问题。农村老人在家庭和社会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他们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和农耕文明的传承延续付出了毕生精力,晚年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善待。可以说,把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好了,乡村振兴事业必定会灿烂辉煌、锦上添花。
1.加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顶层设计,基层实施,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救助等项目的补贴力度,保证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足额按时发放,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础资源加大资金保障。建立基本养老服务财务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活动室、村组服务中心(站)等场所建设的支撑力度,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延伸至农村地区,循序渐进,统筹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费用在乡村地区的覆盖。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落实土地、融资、财补等政策,发展各类“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农村户籍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
2.支持社会组织从事农村养老服务。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对社会组织从事养老服务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进行清晰的界定;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精确的制度规范。鼓励社会组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的专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规范化程度。引导社会组织在农村养老产业大格局中明确自身定位,构建与其他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协作关系,汲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好地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对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社会组织的负担,努力夯实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空间。
3.大力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
打造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紧密衔接,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推行互联网+智能养老,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聊、助急、助行、助医、助乐等增值服务。实施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共享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把照料中心与村卫生所设置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4.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型互助养老机制。
依托基层老年协会、老年互助会、留守妇女服务队等组织,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为重点,结合农村地区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的特点,积极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就近、就亲、就便帮扶结对,建立相对固定的结对互助关系,通过入户交流、外出陪伴、结对帮助等形式,开展互助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维权调解等活动。
5.建立健全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
增强村规民约对家庭赡养义务人的道德约束,发挥孝亲敬老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摸清农村留守老年人基本情况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村民委员会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组织邻里乡亲、村民小组和老年组织等以电话问候、上门访问等方式定期探访,及时了解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情况,重点帮扶有安全风险和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年人。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状态、保障心理需求。
因为历史性原因,当代老农民有很多种自身特点:文化层次较低,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迟缓;低级农业时代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根深蒂固,变通困难,即便有再好的普惠政策,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笔者怀着美好的愿景,期望相关部门深入实际,了解老农民的养老实际需求,给他们的后半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暖心服务和帮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