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说佛家的自性为福(杂文随笔)
我有时学习佛学的理论,而非佛教的信徒。我认为:佛理是学问,拜佛信佛是迷信。我认为人的一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学习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入世儒,中世法,在世道,离世佛”意思是说:人在进入社会的青少年时期,要多学习儒家的观念为立身之本;已经在社会中干事业的,要以学习法家的观念为创业之本;如果时执天命时,要多学学老庄道家观念为持势之本;人在老的阶段,要以多学学佛家的观念为修心清静之本。因为我已老,所以就多学一些佛学的观点来修心。
这里把学习的一点《自性为福》思路,写在这里,也不知对不对,是怕自己忘却了。
自性,指各物自有不变不改本源之性。
佛教中常说人要回归自性,说人心要像镜子一样:物照镜,镜无憎爱;当物离镜,镜无留尘埃。心如镜无物不照,物去镜空而不住。此“物来物去”只是个过程,既不住内心,也不住外“有”,也没有内心和外有的联系——不住中间,三际空寂无所住,本性清静。这样的清静,就是回归自性。
佛说,认识大自然的一切存在及变化,都是“他性”是“法性”,不是“我”的自性。佛教说的“等等有”,都是“他性”,而“无”、“无我”才是自性。
见事起“觉”,当知“觉”非自性”。觉:是器官受刺激后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想法、情愫是存于“自性”外的“后有”,而非本源之性。
佛教认为人生大悟是应该逐渐把所觉的“情、理、法”去掉,回归本源的“空无”自性,这才是“空无如镜”,的境界。才是“雁过寒潭不留影菩提本无尘”,这才是老年人幸福的境界。
佛家说了半天,就是让人抛却“情”,人就静心了,就幸福了。实际这是给众生画了一个大饼。是一张“空”的目标,这张餠还有点“油盐味”的诱惑。人是肉体,肉体无情那是植物人或傻子。佛教说的回归“自性”就是灭情而心无动,像镜子照物一样“觉而不留”,我看是不可能的。老年人的“情”要自觉淡化、要情而少动,趋向“清静”养身是对的,但人是不会“空无”的。
人真的能像佛教说的那样,完全回归自性,可能性是没有的,因为人就是个有情的人生,人、特别是老年人,只能“趋近自性淡泊情愫”而已,注意,我只同意“老年人趋近”。
让老年的自己能趋向、趋近“道法自觉,道法自性”,就不错了,那就是“道法自福”了。人,能在大道理上遵重、敬畏“道法自然”,那就是“道法自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