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北国之夏:草原、骏马、蒙古人(散文)
有人看中国地图,说是像极了一只破晓高歌的大雄鸡。它立足大海,尾翘西域,而面向海上日出的东北方,是昂首挺立的鸡头,那里正是广阔无垠的东北黑土大地。中国东北地区,现分属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蒙东五盟市,是一个既神奇又神秘的地方。
广大东北,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环水绕,形成了大致为马蹄形的东北大平原。平原上千里沃野,河流纵横,分布着大片农田、草原、湖泊与湿地。自南向北纵跨十多个地球纬度,面积十分辽阔。这里兼有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比较漫长而寒冷,南北温度差异比较明显,也是中国地域降雪最多的地区。但夏季温暖,且有较长的降雨季节,因此成为全国十分重要的农业、牧业和林业基地,地域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气候相对寒冷,东北自古人烟稀少,土地相当广袤,也非常荒凉,新中国建立之初,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呈现出狂野荒原的风貌,为中国著名的“北大荒”。早期闯关东的民众,曾编下几句顺口溜:“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是“北大荒”真实的写照。
东北平原又称关东大平原,面积37万多平方公里,为中国三大平原之首,也是地球上仅存的三大块黑土地带之一。土地相当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厚。解放后,大批的工农兵,来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创造成中国著名的“北大粮仓”。据国家发改委2018年消息,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到2666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3%,其中,仅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达1501.4亿斤,起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
在这片广袤大平原上,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自然也形成了古今闻名的大草原。自北向南有“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等。这些大草原自古也是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集居地,是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
天赐地养,大草原为自然形成,堪称是地球的皮肤,更是人类世界和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与天堂。大草原上,环境优美、幽静,水草广袤、茂盛,自古养活着多个北方少数民族。其中的土著蒙古族民族,历来以游牧业为主,依靠自然逐草而居,大多生活在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草原自古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生活与发展的地方。
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中国雄鸡版图最上方,恰如鸡冠的地方,坐落着闻名世界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过去称为盟,地域包括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部分大兴安岭。南与兴安盟相连,东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相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常驻总人口252万,过去主要是蒙古、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现在汉民族居多,被人们誉为是“北国碧玉”。
一个只占东北地区一角,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总面积竟达26.2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山东与江苏两省面积之和,约等于16个北京,41个上海,35个广州,可想东北地区是多么的宽广与辽阔。
呼伦贝尔市境内有“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湖的周围地势开阔、平坦,均为茫茫大草原。“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意思是“雄水獭”,皆因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湖泊因此而得名,城市因此而得名,两湖及三千余条大小纵横交错的河流,所滋养的大草原,也因此被称为“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个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铺展在祖国的北方,并延伸至蒙古国与俄罗斯。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现代化污染最为轻微的绿色净土,为世界著名的天然优质牧场,有“牧草王国”之称。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出生、发达之地,为蒙古族文化、风俗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同时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正是广阔的大草原丰满了呼伦贝尔,养育了蒙古、鄂温克等众多马背上的民族。若沿着具有百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欧亚大陆桥”铁路,穿过草原,西行两百公里到达中俄边境,即可游览素有“东亚之窗”的口岸城市满洲里。这个美丽的小城,记载着很多灰色的民族屈辱和国家红色革命的传奇,融合有中俄蒙三国风情。到这里可以领略不一样的异域风光;可以体验中外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可以乘火车通过庄严肃穆的“国门”直达莫斯科,然后通往欧州多国。
假如有幸乘座k274次“草原列”,在夏季半夜时分丛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出发,一天两夜三十一小时,行程两千三百多公里,一觉醒来正好到达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海拉尔火车站。
当你走下列车还没来得及走出车站,即首先感受到浓浓草原特有的自然气息。天高云淡,旭日东升,车站绿化带绿草如茵,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草尖上结满晶莹的露珠,在晨光霞染中,显得特别璀璨。轻风带着草香、花香、送来阵阵湿凉的草原清气,通灵透彻的清爽,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大口呼吸,精神会为之大震,胸怀顿感舒爽,心情无限惬意。
没有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可能不知道一望无际的震撼。走进大草原,无不产生出天高地阔之感,无不惊叹美丽大自然带来的畅快。“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美丽的姑娘……这就是我的家,我的天堂。”腾格尔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自然而然就涌进心头,也许心中会默默哼唱,融情融意,醉神醉心,整个人完全被大草原的美丽所折服。
由于地缘关系,我曾不止一次去过呼伦贝尔,而每一次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走近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去的季节和地点不同,所收获的感受和欣赏到的美景也不同。
春天,冰雪融化。小草舞动着尖细的嫩芽,各种野花儿在风中散发出无限的幽香,蝶飞蜂舞,五颜六色又争奇斗艳。草地就像柔软的绿色地毯,羊群如天上掉落的白云,奔马似下凡的天界神驹,风驰电逝,如腾云驾雾。三杯烈酒下肚,抹一把嘴上“手把肉”留下的油腻,半醉半酣,很想如孩子一样,躺到草地上打滚、嬉戏,或对着蓝天高唱心中的歌。
秋天,这里是遍地金黄的世界。金黄的花,金黄的草,金黄的树叶,金黄的芦苇。秋风吹来,金浪层层,芦花飘雪。天空骄阳高照,地上水波粼粼,云似乎更白、更高,慢慢飘动,云卷云舒。成群的牛羊,似乎并不嫌弃变黄的老草,依然低头采食,与世无争,只有当年出生的小牛、小马、小羊,时而追逐,时而跳跃,引得牧羊犬远远住足瞩目。或有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女人,骑匹高头大马,手握长鞭,俨然像一位女将军,悠闲地远远跟随、监管,指挥着众多手下“羊兵”;或有彪悍的蒙古汉子,跃马扬鞭从你身边绝尘而去,带起一阵风,留下一路酒气,这时,你突然会联想到电视上成吉思汗横扫天下的金戈铁马。
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整个大地银装素裹,雕琼覆玉。苍穹中偶尔有雄鹰盘旋,树梢上常有黑鸦聒噪。据说以前有成群的草原狼,因冬季食物短缺,牧民的牛羊甚至马群就成了它们猎食的对象,这时节牧民们必须倍加警惕,免得遭受损失。
草原的一年四季,我欣赏过春秋冬三景,总奢望和草原有个夏季的约定,在某一天,再去一次呼伦贝尔,看望美丽大草原夏天的风情。
夏天的草原最为丰满和美丽,空气十二分的清新,气温比城市明显的凉爽,环境比城市更加幽静。众多河湖水泊中有大量的鱼虾及水鸟,青草茂盛,芦苇如帐,堪为完美的观光避暑胜地。草原新雨后,万野更新,草原特有的白蘑、青腿蘑等食用菌类开始生长,野花片片,万紫千红。涮鲜羊肉火锅若配上新采的白蘑,特有的蘑香能整合羊肉的膻腻,所以不必再放重味辣椒,绝对可挑战美食家的味蕾。
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绿色的海洋、就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毯。一条条小河如织进地毯里的银线,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是串在银线的珍珠,清澈透亮,波光粼粼。湖中蛙鸣鸟飞,草丛里牛羊缓动,湖水清清,香气袅袅。若遇到有兴致的牧羊人,或坐于树下拉起动听马头琴的老人,天曲柔情和弦自然之声;或站在湖岸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手抚蒲棒,半隐身在苇丛,“犹抱琵琶半遮面”,对着碧水清波唱传统的牧歌,时而深情、婉转,时而激越、高亢。这动与静的结合,美与自然的和谐,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禁不住有心醉的感觉,禁不住有跟唱的冲动。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片难得没有污染的绿色净土,她的那份广袤与茂盛,那份浓重与生机,是长生天的恩赐,是大自然的大手笔,在任何地方、任何力量,绝对不可人为的复制;她的那份恬静与狂野,那份富饶与美丽,那些藏在绿茵中的情感和故事,也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孜孜渴求,十分眷恋与向往的。
只有亲身投入到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怀抱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自然净土”。草原上的鸟语花香与清新空气,大草原的伟大胸怀和风光野趣,有着无穷的魅力,相信任何一个与大草原有过约会的人,都会被吸引,被迷恋,深深爱上她。
我常想,倘若自己能骑马,就信马由缰地在草原上漫步,和着徽风,看牧草起伏,听蛙鸣鸟语,不再为俗事烦扰,不再为红尘侵染,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画,体验“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的潇洒,收获大自然给与的快乐。
试想,远处是蓝到心醉的天,白到洁纯的云,倒映在如烟似雾河湖中。清水如镜,似乎周围的所有元素都仿佛静止一般,沐浴在金色斜阳中,组成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无限唯美,无比诗意,谁不心醉与折服。
一望无际的青青牧草,养育出成群的牛羊及草原精灵,也养育出强悍、豪爽、好客和热情的蒙古人。奔腾的骏马与他们策马驰骋的英姿,彰显着驰骋天下,大地为主的豪迈情怀,令人羡慕。
傍晚,霞光万道,瑞彩千条,星星点点的蒙古包被金霞披染,缕缕炊烟迎接着归来的牛羊,里面飘出酒香、肉香、奶茶香。草原的空气似乎是甜的,水是甜的,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心里会更甜。
不管你是鏖战商海的业界巨子,还是蜗居山林的世外隐士;不管你是官海沉浮的资深政客,还是文字领域中的落魄书生;不管你有何信仰和追求,还是罪孽深重或灵魂龌龊,只要来到这片浩瀚的大草原,都会衍生出从来不曾有过的感受,都会带给你任何境界都体会不到的收获。似乎草原有种神奇的灵力,很快,灵魂即会被净化、提纯,俗事可抛,凡心顿悟。定然会回归自我,回归天地,回归大自然。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要和草原有个约定……”
白云下面马儿跑
在北方自古生活的土著人,多为马背上的民族。野马自四千多年前被人类驯服、饲养后,就一直曾是古代人类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中最主要的动力与帮手,牧人们与马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纵观漫漫五千年中国历史,有多少民族与马的壮丽篇章。很多时候,是因马而改变了时代,因马而改写了历史。曾经的大周,分封嬴氏为司职养马的诸侯,使其拥有了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后经秣马厉兵,逐渐强大起来,崛起于当时的西北大草原,然后攻城略地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造就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这其中,人和战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至其死后两千余年的今天,那些庞大地下军团的兵马,依然震惊着世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依仗金戈铁马,开疆拓土,饮马欧亚,所建立的元朝帝国,四夷臣服,令全世界瞩目,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帝国。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诗云:“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在冷兵器时代,好马就是致胜的法宝,多少帝王权贵、豪杰枭雄,无不喜欢宝马良驹,古代著名的“昭陵六骏”、“赤兔”、“乌骓”、“照夜玉狮子”,曾创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代文人陆游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苏味道有“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欣喜,也有纳兰性德“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的无奈。一匹俊马可随主人唱响慷慨悲歌,可建功立业,可笑傲天下,亦可遗恨到永远。
马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好马皆产自草原。塞北的呼伦贝尔,野阔天空,冬季条件非常寒苦,野狼成群出没,旷野无拘无束。正是这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了马的体魄和毅力,千百年与狼群的斗智斗勇,优化了马的机敏与野性。物竞天择,进化出“蒙古马”以优良著称。
传统的蒙古人放马,有很大的自由性,完全是自然状态散养。一个上千匹、几百匹的大马群,终年放养于天然牧场中,任其野生、野长、自力更生,基本不怎么去人管理。只有在需要马匹的时候,才组织人手,挥动套马杆或绳索,抓捕一些强壮的烈马,带回驻地驯服其野性,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据说过去套马,是一个危险而又刺激的活动,既要勇敢有技术,又要懂得马性有力量,当然还必须是一个有经验的好骑手。届时,持一根长杆或绳索,飞骑冲进大马群,立时惊起群马奔腾,滚滚如决堤洪水,隆隆似春雷滚动。这是一股巨大的野性蛮荒之力,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和抗衡,密集的马蹄,几乎可以踏碎一切。群马过处,干地暴起沙尘,湿地水花飞溅,鸦鹊望风而逃,鱼虾血肉横飞,只有这时才能看到草原狂野的一面,也显示出蒙古汉子的剽悍和骁勇的本质。
拜读天马兄好作品,舌尖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