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石榴花在青岗岭上火红绽放(随笔)
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千百年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这是一片富饶的田园
古往今来,物产丰饶,民风勤勉
这里,是英雄的故乡
“一里三师”的美谈在坊间广为流传
这里,风光旖旎
悠悠洒渔河,长岸柳依依
流淌的是民族团结奋斗的诗篇
这里,百业兴盛,未来可期
谱写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歌谣
仰望群山,回汉苗彝,竞逐开颜
凝视河流,回汉苗彝,心心相连
在魏巍的乌蒙山麓
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青岗岭
在美丽的青岗岭上
青岗树,傲然独立
在美丽的青岗岭上
火红的石榴花,惊艳了昭阳
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了才知道,心安便是归处。故乡,就是归处。
记忆中的大营,山包包上的土房子在风雨中飘摇,但那就是家。夕阳拖曳着一抹昏黄滑落至西山,母亲的呼唤催促着回家的脚步。记忆中的大营,虽然穷些,但四里八村,鸡犬相闻,邻里和睦,民族团结。相传这本是蛮荒之地,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为解放这里,政府派了一个营的士兵在此安营扎寨,剿灭匪患,此地终得太平,故取名大营。大营,没有辱没英雄的美名,大营的各族儿女,在历史的潮流中,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用智慧和勤劳,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
从昭通城区出发,一路向北,行至二十三公里处,即可到青岗岭。在青岗岭街上驻足往西北方向望去,四周群山怀抱,山上绿意盎然,山脚村舍首尾相连的即是大营村。洒渔河从渔洞水库出发,向着金沙江的方向,蜿蜒盘旋,曲折回环,从大营坝子中间横穿而过,河西为大营,河东为青岗岭,两村隔河相望。河面碧波荡漾,沿岸烟柳低垂,四周良田千顷。青岗岭回汉苗彝各族儿女,在肥沃的土地上,用玉米的绿,稻谷的黄描绘了一幅民族团结奋斗的华美画卷。
记忆中,河水总是浑浊泛黄的,尤其是春汛之时,河水中总是夹杂着泛黄的泥土奔流而下。暖春的时候,若太阳出来,几个小伙伴总抵不住诱惑,躲着父母或老师非得飞奔到河里去嬉戏一番,结果自然是免不了细条子的抽打。虽然挨了打,但记性却没长。尤其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烤得昏昏欲睡,悄悄溜到河边,将衣服裤子脱下藏在玉米地里,光着屁股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再来个鲤鱼翻滚,累了便躺在沙滩上,用沙子盖住身体,无比惬意。儿时的无知枉费了父母的担心,如今想来,确有不该。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河边的鹅卵石。红的、白的、灰的……大的、小的、扁的、圆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顺手捡起一个扁扁的,朝着河中央用力飞出,看着石块荡漾起的小圈不断扩散开来,心里甚是满足。顺手折下柳枝,将枝条从细嫩的皮里抽出,利用外皮做成一个哨子。周家湾下的玉米地里,一群百灵鸟在春天里唱着关于童年的歌谣。
对于洗澡一事,母亲是极为厌恶。我家原本在河对面有几分土地,无奈没有桥,父亲只得趁着河水消退之时过河种地。听母亲说,有一次河水涨潮,父亲差点被河水卷走,这自然在母亲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大营村正对面则是落水洞村,两村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过三四里地,但若亲朋好友要串个门,走个亲戚,势必要从黑石凹绕到鱼脊大桥后再绕到对岸,极为不便。河水阻断的是路,但隔绝不了的是情。约莫是二十年前,乡党委政府百方筹措资金,在两村之间修起了一座供人行走的桥。桥宽约一米,可供两至三人同行。修桥时并未给桥命名,但两村的人都将其称为“情人桥”。想来,或是因为两村从此不再隔河相望,似有情人终成眷属。抑或是少男少女可站在桥上,微风徐来,杨柳依依,碧水东流,在此许下一生的诺言。如此想来,这个名字倒也是再贴切不过了。
如今,“情人桥”倒是真成了幽会的绝妙去处,毕竟,走的人不太多了。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52万元修建了青岗岭大桥,两岸上万群众百年的梦得以实现。穷则思变。不光如此,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原本低廉的玉米、土豆等简单农作物被辣椒、小葱、萝卜等经济作物所替代。若再次从青岗岭村到大营村,顺着新修的沿河公路,你所能看见的是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随风飘逸的烟柳枝条在碧波荡漾的小河上翩然而舞。
清澈代替了浑浊,泥泞成为历史,平坦的康庄大道在坝子里阡陌纵横。碧水蓝天下,恒大集团援建的两千余个大棚,白色的篷布映衬着绿色的蔬菜,在白和绿之间,带着盖头的回族妇女、抡起锄头的苗家汉子、骑着三轮车拉蔬菜的汉族小伙子,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幸福的生活。在青岗岭的坝子里,三纵三横的道路络和灌溉沟渠如同五线谱交织在三千余亩的土地上,高原汉子和妇女劳动的身影如同跳跃的音符,共同弹奏着一首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赞歌。
二
记忆中,大营的山有些荒凉。如今则变得丰腴妖娆,让人痴迷。
儿时,家里极穷,连羊也养不起一只,如此,春耕时种洋芋、包谷的粪草就成了一大难题。穷就要想办法,思想不转变,身体不勤快,贫穷会像大山一样压着你。天刚刚露出鱼肚皮,母亲则背上特大号背篓到赵家沟背后的山里,将掉落在地拾捡的松针一把一把地抓起放到背篓里,顺着羊肠小道小心翼翼地背回来将其倒在屋后的空地里,洒上一些水使其腐烂,以此作为春耕的粪草。我和弟弟妹妹放学后则要背上小背篓到各个山头去捡马牛羊等牲畜的粪,也正是如此,我几乎把这里的山跑了个便。从大营小学出发,往西可到三道水直至猫儿寨。往西北则可到金瓜,乃至雷打石、羊尾沟一带,最远则可到闵家垭口。往北则可到马道子再从长寨村绕回来。那时,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哪怕再远的山也有农户开垦耕种,虽然山高路陡,土质多为泥夹石,且要靠人背马驼,但大家还是干得热火朝天。像雷打石、羊尾沟一带,路途太远,山上石头居多,无法耕种,且植被也较少,只能当作天然牧场。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赵家沟、陈家沟和白杨树分别坐落于大营村西北方向,有三条沟和九座山,相传当时土匪落败时用兽皮将金银珠宝藏在了这山里,故有“三沟九皮带”的传说。虽然也有不少人去探过宝,结果一无所获。在我想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营的同胞们迟早会挖到属于自己的金子。
时光不语,岁月留痕。大营村的各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完美蜕变。退耕还林后,不少群众没有地可种,心里跟猫抓似的。乡镇领导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为农民群众谋发展。山上的草绿了,不能浪费,但购买畜禽需要成本,且这是技术活。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守住心中的那一缕光,明天必然是光明的。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助力“三农”发展成了领导干部的一块心病。跑村串户了解民情,四处筹措扶贫资金,经过不懈努力,昔日仅靠包谷、洋芋维持生计的青岗岭人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共同团结奋斗,逐渐走出了一条依靠养殖发家致富的小康路。
昔日荒凉已成过往,如今的大营,畜舍闻春草,柳绿伴禽鸣。这一切,要归功于党的领导。这一切,要归功于领导干部们的辛苦付出。这一切,要归功于各族同胞的团结奋斗。以前,我害怕登上故乡高高的山,害怕看到荒凉的土地。如今,旧貌换新颜。再次登上羊尾沟,举目四望,山还是曾经的山,不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荒凉,满山绿意盎然,让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五月,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从山脊到山沟,漫山遍野
志愿者的红,是天空下最美的色彩
大人刨土,小孩播种
土里的种子会发芽,心中的绿色在蔓延
荒凉,淹没在岁月中
岁月,在坚持中长成绿
上一辈,毁林开荒,只为养活这一代
这一代,补植补种,还大地一片绿
清风徐来,鸟鸣迎家人
人影散去,但留满山绿
又是一年春到时,海棠依旧笑春风。从大营往西爬上陈家沟后的陈家老林,登高眺远,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间,这便是黑石罗水库饮水灌溉工程,该工程可解决七个乡镇十余万群众的饮水问题,随着工程的竣工,青岗岭将再添一条龙脉。以前,村民只能靠挑水洗衣做饭。儿时挑着两个水桶一摇一晃到大水井挑水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为防止水洒落,还要在桶里放上几片干净的树叶,轻手轻脚地挑着水回家。如今,那已成为回忆,自来水管早已通便千家万户。路宽了,干净了,水通了,农户笑了。
一个地方穷并不可怕,可怕是的没有团结奋斗的精神。在大营村、在青岗岭村,回汉苗彝等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依稀记得陈家沟村头的两棵大樱桃树,每到四五月,晶莹剔透的樱桃就缀满了枝头。那时,樱桃对于我来说是奢侈品。因为父亲和陈家沟陈大爷家儿子合伙做点小生意,我便会随时跟在父亲屁股后头跑去蹭樱桃吃。每次去的时候,陈大爷总是拄着一根拐杖,伛偻着枯瘦的身躯提着一个小篮子给我摘樱桃。红红的樱桃送进嘴里,如蜜一样甜。父亲总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故每年春耕秋收之时,父亲总会去帮忙。陈大爷是汉族,我们是回族,因饮食差异,父亲都是在家吃饭后去,干完活就回来。每次陈大爷也会在父亲返回家时,或让父亲背上一些干巴洋芋,或给父亲送一些蜂蜜之类。本来父亲是万般拒绝的,但拗不过陈大爷,只能勉强收下。如今,陈大爷早已驾鹤仙去,但他的身影依然在我心中。
站在高高的山岭上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红砖小洋房坐落在村子的不同角落,宽阔平整的村道将四邻八寸的连为网状,曾经的荒坡被绿意装点,一条大河横贯其中,两岸麦田饱得甘露。蓝天如洗,白云如絮,杨柳依依,如诗如画。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改变未来,在青岗岭广袤的大地上各族儿女团结一致,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三
三月樱花美如画,五月樱桃甜似蜜。如今,走在沈家沟的康庄大道上,赏樱花、摘樱桃,烟柳下烧烤已经成了昭通人周末休闲的不二之选。在青岗岭沈家沟村还有这样一首歌谣:
我家门前有条河,名字就叫洒渔河哟
河水清清,烟柳依依
樱桃熟了,盼客来哟……
又是樱桃红满园
红的绿的黄的
把人间
装点成最美的春天
我要把你捧在手里
送进嘴里
把夏天和春天
融化在心里
明天,你来或不来
沈家沟,永远等你
我家门前有条河,名字就叫洒渔河哟
河水清清,烟柳依依
樱桃熟了,盼客来哟……
初识沈家沟是在二十多年前。为了生计,父亲东拼西凑买了一辆“二八大杠”,骑车走村串户购买农民喂养的土鸡将其运到城里转卖以此维持家计。春节前夕,我就为父亲打下手,跟在父亲车后吆喝以招揽生意。
去往沈家沟,从大营包包出发到鱼脊大桥,过桥后左转,本来只有三五里路程,但却要耗费不少时间。路是早些年修的水泥路,但年久失修,这里一个坑,那里一个洼,十分难走。公路顺着洒渔河沿河而上,寒冬腊月,河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钻心的冷。道路两旁高低不平的黄泥巴地里,横七竖八躺着玉米杆子,风一出来,沙沙作响。沿途偶尔会有农户,茅草房下的门口石头搭起的火炉里燃烧殆尽的秸秆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余烟顺着焦黑的墙体而上,穿过茅草窜到了天空,和冬日的雾气混合在一起。
农户逐渐多了起来,但路却更加难走,泥泞伴着猪狗的粪便,让人想作呕。小桥将村子划为了东西两半。村东靠山,农户的房子依山而建。三五间土坯房子中会有一条土路,但似乎也并不是路,只是大家都要往这里进出,经过岁月的洗礼,脚印让原本的土地成了路的样子。房前屋后则多为高大的黑桃树,树叶早已凋零,黑色的树枝随风在空中张牙舞爪。树下多是包谷杆堆积得像小山的草垛,偶尔会有狗躲在里面躲避寒风。很少有小孩的踪迹,倒是每家每户门口都用石头在门前搭起一个火炉,上面架个大锅,大概所煮的是牲畜的食物。村西则靠河,农户很少。我不敢太靠近农户的房子,总担心突然冒出一只野狗伤到我,只能在路边吆喝。听到吆喝声,有的村民从木制小门里探出头张望,也有的村民大抵是知道我们来收购土鸡,双手交叉在袖口里从屋子里走出来到草垛下去逮鸡。村民见来的是父亲,知道他每年都回来,从不会缺斤少两,故大多没有讨价还价,很快就完成了交易。
顺着沟一直走,到沈家沟大桥便要过桥,从河对岸返回。对岸因河流走势要湍急些,靠河的田地要少许多,更多的是山地。靠山有一条乡村土路。村民的房子大多就在山脚下,相对要暖和一些,但路更为泥泞,路上动物的粪便更多。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一个农家妇女背上背着一个熟睡的孩子,听到吆喝声便逮了鸡双手抱着走了出来,不多时,农服家小门被推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也跟了出来。小男孩穿着一条开裆裤,小脚丫并没有穿鞋,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走到我们跟前,不时还左脚搓右脚,估计是脚上的冻疮发作。妇人卖了土鸡得到钱后,从零钱里抽出两角递给小男孩,小男孩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满足的笑在红红的脸蛋上映衬着,让人有些莫名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