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浅谈李师师(散文)
作为一个女人,她可能生错了时代,但恰恰可能又生对了时代。应该说她人生的起点就已经注定了她这流离颠沛的一生,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是命运,让她选择了这条惊涛骇浪的人生之旅。
她出生京城,本姓王,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因难产而去世。小时候的她啼哭不止,父亲便把她送至寺庙,有僧人为她摩顶,四岁那年父亲因罪入狱,并死在狱中,至此她成了一名孤儿。后被青楼歌妓李氏所收养,之后她便在乱世风尘中,一路飘零。她就是北宋著名歌妓,一代名伶李师师。
长大以后,李师师才貌双全,名冠诸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歌喉也是众所公认。李师师之所以出名,其实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她和宋徽宗之间的罗曼史。据考证,李师师比徽宗大近二十岁。野史《水浒传》和《李师师外传》中都说徽宗挖地道与李师师私会,其实并不可信。从史料看,徽宗“微行并不避人”,完全不必修地道而暗度陈仓,再加上北宋末年国家的民不聊生,他仓皇把帝位禅让给钦宗,自顾不暇,更不可能还去想李师师。后来李师师的命运因宋金之战而急转直下。其实,我更希望如民间传言一般,相信她和宋徽宗之间有过那么一段,因为或许在那个转角,只要她愿意转过去,路就不一样了,可惜最终,她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宿命里。
最早发现李师师的,是词人张先,彼时,张先已高达耄耋之龄,但即便如此,依然保持每天都和李师师谈心,为李师师写词,听李师师操琴。一首《师师令》不但开创了文坛新词牌,更使初出茅庐的李师师声名鹊起,从此北宋末年的一颗青楼新星冉冉升起。张先对于李师师的成名,功不可没。之后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们,对她是既爱慕,又欣赏,都想和她谈情说爱,还要为她写词谱曲。
那个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秦观就是众多慕名者之一,李师师被他的才华所折服,但李师师纵有天下的宠爱,也不能俘获这位风流居士的心,李师师注定是他生命中的一处港湾,多情的居士留下一些词句绝尘而去,只留佳人独垂泪。
写出李师师具体妆容相貌的晏几道也来了,他的《生查子》就很生动传神的写到了李师师的弯眉毛,细腰肢,这些都还不够,最后还非要把她跟颍川之花作比较,“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你看,如画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师师风华绝代,才情了得,凡夫俗子难得入她法眼。因此,与之交往的不是才子,就是显贵。
周邦彦,号称“京华倦客”,又一位才华横溢的男人闯进李师师的生活中。他是继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了。初次见面,周邦彦就被李师师风姿才情所吸引,感叹相见恨晚,当即填词《玉兰儿》一首。据说,周邦彦和李师师,真的在一起过。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也乐于和他接近,久而久之,便暗生情愫。后来周邦彦干脆连家也不回了,两人天天在一起,你写词,我弹唱。但李师师也并非这么肤浅,她和周邦彦相爱,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更多的是并肩作战的事业伙伴。周邦彦的情,李师师最懂。
李师师也有经常女扮男装的时候,因为小时候在寺庙待过,所以成名后的李师师逢年过节总去寺庙烧香拜佛等。一次机缘巧合,书生扮相的李师师碰上了张择端。李师师看到张择端的打扮很是寒酸,和以前的自己一样,便心生怜悯,于是就在物质上给予了张择端很大的帮助。李师师和张择端就这样志趣相投、心有灵犀起来,此后二人经常相互扶持,后来张择端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肯定的是李师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李师师虽其一生都在风尘中,但她也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一身正气,敢爱敢恨,号为“飞将军”,仅从《李师师外传》中便可见一斑。
至于坊间传闻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的故事,在很多前人的小说、野史中都有记述,那可能是第二个李师师了,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