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只缘身在蜀道中(散文)
蜀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条穿越秦岭、沟通南北的主干神经,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在我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蜀道通,蜀道闪。”
古蜀道渐行渐远,慢慢地隐入历史的汪洋,掩于泛黄的典籍里。
在交通如此便捷的时代,有人居然用一种近于苦行僧的方式再次重返古蜀道,捡拾蜀道上那些被岁月蒙上尘埃的故事。想要通过她的脚步,她的文字,“引导读者开启自己的才智、悟性及想像力,与我共同完成蜀道承载的中国性——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以及古圣先贤的中国式人格。”元夫如是说。
元夫谁也?资深媒体人,党报记者,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元市第八届科技拔尖人才,第一届蜀道英才。元夫自幼生长在广元嘉陵江边,有着与江水一样清澈灵动的血液,江水银波与蒹葭花浪孕育了少女强烈的求知欲。
古利州,今广元,是入川的要冲,堪称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境内分散着多处有传奇色彩的蜀道景观,如雄险奇峻的剑门关、神秘沧桑的古昭化、风光旖旎的明月峡等等,素有“蜀道露天博物馆”之美称。由此,诸多疑问盘旋在元夫脑中,蜀道成为元夫心里的梗。
梦想的种子在经年岁月的叠加与碰撞中,变得愈加明亮与迫切。经过前期多方的准备(持续十几年的案头研究),于2016年,元夫听从内心的声音,自掏腰包,踏上了寻访古蜀道的漫漫征程。这一走,就是整整五年,从“十三五”开局走到“十四五”开局。这一走,就是二万余公里,几乎赶上了长征。在五年时间里,多次进出秦岭、大小巴山,跨川陕甘三省,足迹所到之处(未记入甘肃)达60多个区县,乡镇、村社更是不计其数。用五年时间的厚积薄发,为大众呈上了一份蜀道的饕餮盛宴——《蜀道天下》(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我最先看到的《蜀道天下》是电子版,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古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换我这里,可说是“书逢知己千页少”。跟随元夫的脚步,蜀道上那些沉睡的风云往事与标杆一样的人物都纷纷苏醒。
《蜀道天下》一书由“北栈风云”与“南栈春秋”上下两部分构成,近百篇文章如珍珠一样串联起蜀道上那些异彩纷呈的故事。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伟大的石牛道诞生,蜀道正式成为管道。蜀地就成为天下人的诗与远方,蜀道文化与丝路文化比肩而行,直到今天。
秦岭,作为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巍峨绵延数千里,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美誉“父亲山”。要在这崇山峻岭沟壑险滩之中开路,在冷兵器时代,何其艰辛。可谓程程路来程程泪,一重山水一首歌。
那些散落在蜀道上的故事如星子一样熠熠生辉,元夫一路走一路探索,有的放矢地过滤着、拾捡着。“查阅古籍、现场踏勘、采访当地专家、钻研地图是我蜀道寻访的四要素,每一个时间、朝代、典故、史实、线路、人名、地名、绎名的引用,都是我通过四种渠道多方考察”,最后深入论证才予以采用,这是多么严谨的学者风范。因此,元夫查阅古书籍、蜀道驿程道路专著、地理专著以及有关县市方志、文史资料,累积达三五百册。如此复繁又庞大的工作量,考验的不仅仅是耐心与细心,还有超强的毅力。
朋友们,这是蜀道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纵横逾万里的行程。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支撑着一个芊芊女子,像汉子一般勇敢、执着、坚韧地行走在蜀道上,以肉身,以脚步。也许,唯有心中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敌山高水远,热爱可忽略一切劳苦。
元夫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是否有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走出去,才能释怀,不然拿什么安抚我那老爱追问的灵魂?
是啊,远方。蜀道是多少人的远方,自古文人、诗人、兵家皆入蜀。可是,敢问有几人像元夫这样,用五个365天,栉风沐雨、披荆斩刺,行走在路上。一次一次与古人对话,一个一个数据比对,不但要记录,还要思考、甑别、论证,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文化学者的素养与担当,这是一个蜀地女儿的痴心与深情。
数千年来,人类在蜀道艰难跋涉、不懈奋斗。走出一条又一条路来,仅仅作为官道的就有数条。古蜀道分两部分:翻越秦岭为北栈,自西向东依次有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翻越大巴山则为南栈:自西向东依次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
在这用血与泪淌出来的蜿蜒古道上,留下数不胜数的古驿站、古码头、古城镇,还有奇险的栈道、伤痕累累的关隘、依稀模糊的遗址,这些历史风云的见证者,承载了多少中华文明,藏着多少被我们遗忘了的密码,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等着后人去聆听。
千里蜀道大部分路段蜿蜒于秦、巴山区的高山峡谷、急流险江之间,千年的古蜀道书写了多少楼台夜雨、铁马秋风、金戈铁马的故事,又蕴育了多少精彩绝仑的民风民俗文化。而那峰峦叠嶂的原始森林,奔流不息的清澈溪流,雄伟奇绝的山水风光,无计其数的珍稀动植物,使得蜀道具备了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
不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寻古探幽是缅怀古人最好的方式。而回归自然、亲和自然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元夫边走边叩问,不愿意漏掉任何一处精彩。秦王汉武、千古一帝武则天、李白杜甫众诗家以及苏家三父子、司马光、司马错、诸葛孔明等等,一一从元夫眼前飘过。蜀道何其神密,又何其精彩!跟随元夫的脚步,仿佛我们也一一走过阳春白雪大散关、逶迤千里嘉陵江、血雨腥风武休关、九道枢纽大汉中、悲怆五丈原、荡气回肠明月峡、一叶扁舟云台山、三百里程十万树、古道热肠剑门关、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
元夫何其理性,又何其感性!“站在依稀能见的栈孔和古碑跟前,眼前仍是一条古代高速道路奇观。先人筑路的信心智慧以及悲壮身影,南来北往各路英豪争斗的刀光剑影,马蹄与驼铃回荡山谷的悲壮交响,依然清晰……”
在那些沧桑、残败、废弃的古蜀道上,元夫坚持亲临其地,用女子特有的温情、柔软与细腻,聆听蜀道自远古而来的声音。“以道路为经,以遗存为纬,通过碎片化拼接来连通道路、打通历史、衔接文明、观照生态、贯通意绪。”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且痛且歌。
在一个个栈孔间,一幅幅摩崖石刻上,元夫触摸到了古人的智慧。从留存的题名纪事中,从秦岭深处传来的风里,元夫聆听到了先哲的声音,苑如云朵朵对沃野大地的倾诉。穿越华夏文明的胸腔,元夫体验了父亲山铿锵磅礴的力量。
千年蜀道,千里风云,错综复杂的历史,经纬交错的时间点,南北相交的地理,令蜀道始终散发着玄妙而迷人的气息。在煌煌时空的变幻里,蜀道一直在演绎着路的精彩与魅力。雄风与硝烟、创造与毁灭、文明与野蛮、鲜血与白骨……一次次改变着蜀道的容颜。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因为,“路,可以不朽!”元夫锦心如兰,莲花般的笔峰下,有着自己明辨的认识:道路就应该尊天道,尊自然之道,尊人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五年蜀道行,元夫有深切的痛感与诸多的悲悯,更有永恒的温䁔与感动。
不识蜀道真面目,只缘身在蜀道中。一朵女子,用数以万个脚印,纵情秦岭,亲吻蜀道的山山水水,还蜀道以蜀道,用精神喂养精神。解锁了蜀道上一个又一个密码,了却了少女心事,识得蜀道真面目,庆幸蜀道尽风流。
蜀道,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已经成为世界性文化符号,必将更加精彩与辉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蜀道,用执着和爱打开生命之旅。
向作者和主人公问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