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一路向北,邂逅最美北极村(散文)
一路向北,去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祖国北疆感受它那独特的夏日风光。
乘坐火车从哈尔滨出发到漠河,行程跨越1200多公里,旅途漫长,但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一路上,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北国风光。沿途,透过车窗皆风景,看到的是大片的荒原草甸,偶尔看到一座城市,心情格外激动。接着就是寂静,仿佛只有火车在东北大地上穿行,发出“咔嚓咔嚓”有节奏的响声。夏季是草儿长得最茂盛的时候,齐刷刷地,像被人工修剪过似的。有的草被水泡子包围着,草肥水美,清澈的水泡子像一面面小巧玲珑的镜子映着蓝天、白云和绿草,像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水彩画。也有成片成片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向人们展示着黑土地的肥沃和一望无际。
从齐齐哈尔往北走,渐渐地走入了辽阔无边的大兴安岭。里面生长着数不清的红松、白桦。在山间偶尔能看到成片的草地,犹如走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草园。各种各样的花,竞赛似的,白的似雪、黄的赛金、紫的若霞、红的如火,把草地装扮得五彩缤纷。不时地有蝴蝶在花丛中飞行,有时还会跟着火车奔跑。远处的山云雾缭绕,放眼望去,千山一碧,山色如黛,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经过一夜的奔波,火车在第二天上午九点多钟,终于到达了祖国最北方的漠河镇。这应该是大兴安岭的最北方。依然是红松、白桦,那树绿得葱茏、绿得通透,仿佛上天一不小心打翻了彩色画盘,绿叶中点缀着片片黄叶,像黄色的花在树梢绽放,层林尽染,绿色欲流。为了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这些小叶植物努力地生长着,每一片叶,每一朵花,都尽显生命的奇迹。还有清澈的林间小溪,时而静水深流,时而欢快地在林间奔跑,动如脱兔,静若处子,美如诗画。
从漠河镇到北极村还有八十多公里。我们坐上去北极村的大巴,一路上,车儿随着林海公路,左转右拐,弯弯绕绕,一个多钟头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北极村风景区,买了门票,一头扎进了村里。说是村,其实,这是一个镇,里面各种商铺、饭店、旅馆林立,起的名字也特别富有诗意。像北极村右岸人家、北极村雪人木屋、悦北酒店、吉祥客栈、北极客栈、君悦客栈等,我们下了公交车,正好遇到前来接应客人的“君悦客栈”的女老板,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那儿居住,我看着她人挺实在的,就跟着她来到旅馆。这里很整洁,窗明几净,环境优美,价格合理,屋子里桌子、板凳、洗漱用具一应俱全,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绿意盎然,宛如画卷。
村里人很勤劳,家家都种有菜园和花园。女老板在门前种了几株向日葵,刚刚长出花瓣,像小女孩子娇美的脸,低头含羞。窗户后面就是她家的菜园子,里面种着各种蔬菜,像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女老板热情地把她刚从地里摘回来的四根黄瓜递给了我,并对我说,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想吃了可以去地里采摘。想吃她家的饭,她会给我们做,不想吃这里的饭,可以到其他的饭馆去吃,这里的饭价格也不贵。来到这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很惬意、自在。
北极村占地只有16平方公里。这里民风纯朴,空气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每年的夏至前后,这里就成了“不夜村”,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夜晚十点多钟,我站在黑龙江大街上向北眺望,天空泛白,像傍晚,又似黎明。夏季是观赏北极光的最佳时节,我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而来,然而北极村里的人说,他们也很少看到北极光,那需要机缘巧合。原来,北极村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一个最北的地理坐标,在这里,人们体会的是最北方的幸福,是天之涯的感叹。
我和女儿租了两辆自行车,潇洒地骑行在北极村的路上。向北,出了村子,能看到远处的山,近处的松树,还有一大片的百草园花海。只见广袤的田野里,自由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簇拥着大片大片盛开的花儿,引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成群结队的蜜蜂,画面唯美,非常养眼。女儿在前面骑行,我在后面追。一路上,大大小小的蜜蜂围着我们飞来飞去,不得不说,这儿的蜜蜂太热情、太黏人了,怎么赶也赶不走。只好任它们在眼前晃来晃去,它们开心就好。
绕过玫瑰园,我们来到一个广场上,滚滚的黑龙江水从眼前流过,水流湍急,打着旋涡,欢快地向前奔跑。河的对岸就是俄罗斯,因为被高山阻挡,并看不到那边,但能清晰地看到山上的树木长得非常苍翠。前方就是著名的景点“金鸡之冠”,它是用不锈钢结合锻铜制作成的雕塑,一位当地的老者告诉我们,从这里能看到神奇的北极光。我从远处看,“金鸡之冠”以玺为创作元素,下面是一个三角架支撑,上面雕刻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屹立在祖国的最北方,代表着中华大地,显得格外巍峨壮观。
北望垭口广场,这里是北纬53度,东经122度,是我国最北方的一个广场,也是中国的北极点。它位于北极洲景区的最北端,广场上标志性的雕塑,取材于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小篆体“北”字。雕塑高11.8米,呈三面倒置状设计,象征着北方凝重厚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暗示着全力托起希望和美好的未来。来到这里,不但能找到北,还能找到吉祥、找到幸福。在这里有许多神奇的石头,上面刻着“北”的不同字形,红色的字体,特别醒目,显出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这里石头隐藏着绿草丛中,像是在和人们捉迷藏,它们非常调皮,每找到一个石头,都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骑行的过程,我参观了他们的党建室,外面的石碑上刻着:“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几个大气磅礴的大字,表达边疆人民爱国的决心。一个个画面,定格了北极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贫穷到富有的发展历程。“知青记忆”讲述了上海知青,十年垦荒戍边的难忘岁月,他们用青春献北疆,用智慧和汗水,为北极村的发展涂上了亮丽而厚重的一笔。还有那些“兴安开路人,铁道子弟兵”他们打造了祖国最北边境的红色旅游风景线。他们是北极之秀,北极之光!
我们骑着单车,绕着黑龙江而行,迎面碰到了许多私家车来这里游玩,有黑龙江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牌照。我们遇到了来自福建的三个退休的老人,趁着身体还好,腿脚还能动,他们开车自驾游,走着玩着,走到哪儿看到哪儿。老人们还说,他们下一站是内蒙古,三个人即将从这里出发,经内蒙古去新疆,准备十月份再回福建。我突然很羡慕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过得真潇洒。
行走在北极村,犹如走入了一座世外桃源,这儿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利益的纷争,生活自在安逸。脚步在这里慢了下来,可以跟随自己的心,随意地行走。这儿的天气夏天也不热,没有知了的叫声,有时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那声音悠远而清脆。一阵风刮来,把夏天吹得无影无踪,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凉爽的秋天。女儿站在黑龙江畔,我给她照相,留下了美丽的倩影。
继续向前行走,我们把自行车搬上吊桥,惊险而又刺激,然后在木栈小道上骑行,偶尔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大家点头致意,时不时地会有松果从树上落下来,看它像一朵盛开的墨色的花,我捡拾起了两颗,装进包里,拿回去留作纪念。
这儿的天气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乌云满天,雷声大作,狂风夹杂着雨点倾盆而下,我们只好推着车子到一家屋檐下躲雨。这时候的北极村,被雨雾所笼罩,像披上了一层轻纱,映着江水,格外美丽端庄。
雨过天晴,我们继续北极之旅,来到北极村的黑龙江大街上。路口的左边是中国最北方的最美邮局,右边是北极冰蓝梅咖啡店,路口的西北角是北极村供销社,在这里,我买了一瓶蓝梅酒。供销社成立于1977年,作为文物级保护单位,它被保留了下来,原汁原味,老旧的柜台,似乎在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如今,它屹立于黑龙江大街上,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
走累了,我们来到一家饭店,问老板要了一份小鸡炖蘑菇,鸡是小笨土鸡,蘑菇就产自大兴安岭,绿的是葱花,黑的是木耳和蘑菇,还有那味道独特的鸡肉,吃上一口味道鲜美,再吃上一块玉米面饼,别提多惬意了。晚上,“小油饼酱骨馆”的女老板应我们的要求,专门为我们做了半份东北的特色菜肴“锅包肉”,说是半份,分量一点也不少,装满了一盘。肉是里脊肉,用面包裹外面油炸,吃起来鲜酥爽口,外焦里嫩,一点也不油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黑土地养育了纯朴善良的东北人,热情好客,不欺诈外地人,实实在在,本本分分,这就是东北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要离开北极村了,我们向老板娘告别,还真有点依依不舍。此一去天涯之远,也许再无机会相见。但,这里的一切让我难忘,北极村永远是我心里最闪亮的星。
因为遇见,所以挂念。每当我眼望北方,就会想到,我曾在祖国的最北方待过,那个地方叫北极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