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秋水长天有知音(散文)
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源于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的正是今日南昌的秋色美景。当诗词遇上佳景,诗词便有了生命的迹象,而秋水长天的景致,也赐予千年之后的江西儿女以无尽的自豪与遐想——秋天黄昏时分的水面与远处绛红的天空浑然相融,这让我想起远在乌蒙山的文友山地,笔耕不辍的山地,玉树临风的山地,豪气爽朗的山地,是我在文学途中结识的兄弟。
当明月遇上山地,明月十几年一直无法释怀的文学梦便瞬间苏醒,而山地与明月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遇因彩云之南的瑰丽,而平添了几多韵味。
今年二月,春的气息初降人间,山地便发来了一条好消息。
江西教育出版社以《秋水长天》《繁星如雨》《草木皆情》《且叹且歌》为名,出版了一套散文集子。这套散文集子收录了当代名家系列散文作品,山地(真名朱华胜)的散文《菌子王》《高山云雾听茶香》《绝色哈播》《约见石头》入选散文卷《秋水长天》,《母亲醉酒》入选《繁星如雨》卷,《果园里的桑葚熟了》入选《草木皆情》卷,《暖冬里的味道》入选《且叹且歌》卷。一位作者,有七篇被收录这个系列的散文集子中,这个成绩让人仰慕不已。流年社团编辑群,喜气洋洋,大家纷纷为山地鼓掌,当然也就免不了嚷着发红包……于是,那一天,红包雨一波又一波,热闹得如同过节一般。而我,作为江西省一名普通读者的内心,更涌动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好像心中藏着一首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八年前的冬天,我与山地在腾讯空间相识,看着他在文学的这片沃土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进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从一个普通的文学创作者,跨入到今天的名家行列,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于是我写下祝福:江西教育出版社,开阔的视野,不拘地域选精品,真好!
也许有文友会质疑:名家山地,是不是有拔高之嫌,有没有浮夸之意?如果读到山地的散文,如果和山地有过深入的交流,这种疑虑便不复存在。
我们还是以《秋水长天》《繁星如雨》两本散文卷为例,走进文本解读一下。
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秋水长天》,一共选取了24位作家的29篇散文,有贾平凹的《五味巷》、林海音的《秋的气味》、叶延滨《漫游太老山小记》、蒋建伟的《水墨色的铜钹山》等,山地一人占了四篇。秋水长天,丰收时节,人间遍地金色,稻谷成熟、硕果累累。秋水中蔓延着思念与牵挂,离乡背井的游子,无法释怀的乡愁。秋水长天中,生命一点点复苏,游历山水间,更激发对自然万物的珍爱。
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选·散文卷《繁星如雨》精心编选了安宁、顾晓蕊、杨浩、周海亮、陈蕙卿、叶浅韵等散文名家的作品。一共选取了24位作家的26篇散文,有舒婷的《到石码去》、徐则臣的《那些路》、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许冬林的《四时物语》等。作家们追忆旧时风土人情,思乡别绪、人生漫谈、人情冷暖,叙说了百般思绪,领略了唯美风韵。
那么山地呢?这位离我们最近的,无论是情感,文学,生命的律动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写作者,他笔下的散文必然也是有着秋水长天般的丰盈。
山地的散文《菌子王》不是讲女企业家成功的故事,而是讲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如何负重前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一个普通人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对疾病折磨的苦痛,还有那致命的经济压力如何抗争?
我想这篇散文会给我们大家有所启迪。同时这篇散文也给我们这样的启迪:人生之路漫漫长夜,没有一帆风顺,山水迢迢,危险重重,溽暑寒冬,载饥载渴,只要我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艰难的勇敢地闯过去,我们的人生,总会在坚持中开满鲜花。
一个作家,为名人立传,为成功的企业家立传容易些。相对来说,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士立传相对要难很多。所以这样的散文,难写。写得对人生有所启迪,更难。
《菌子王》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形式入手,使文本读来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山地也把自己的一颗悲悯之心融入到文字里面,不时,让读者的心,也跟着一阵阵疼痛。
值得一提的是:从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亲情的关爱,互相扶持的温暖,在人生道路上的非同一般的意义。
《绝色哈播》《高山云雾听茶香》《果园里的桑椹熟了》这三篇散文皆是描写南方的名胜佳境、人物风情、脱贫攻坚,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山地的散文《母亲醉酒》。打开江山文学网山地文集,日前《母亲醉酒》的读者阅读量是25588次,这仅仅是江山文学网的读者,该文先后被《曲靖日报》《散文选刊》刊登,可见其吸引力之大之广。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亲情的美文。美在哪里?
先来读一下流年社长纷飞的雪是如何评说的:之前读过流年社团作家吴昕孺的一首诗《皱纹》,是写给母亲的。我记得其中的四句诗:
在远离故乡的城市
有一次,我梦见妈妈
从脸颊抓下一把皱纹
递给我
昕孺哥哥从来就是一个思维宽广,情感丰富却内敛的人。体现在文学写作上更是,他从来不会将内心的悲与喜像洪水般喷涌而出,即便是很疼很痛,他也会忍住,用缓慢的平静的语言写下来,就像熬粥一样,慢慢地熬,不让米汤潽出来。
我一直觉得,散文写作中情感抒发的节制能体现一个写字者的功底和修为,特别是写散文。
当时,读到这首诗的感觉和此刻读到这篇文时是多么的相似。
昕孺哥哥《皱纹》中“从脸颊抓下一把皱纹/递给我”有着极深的象征意义,母子之间的分离,这种思念是带着疼痛。
山哥的这篇《母亲醉酒》中的“长长的影子,红红的晚阳”以及“一个装有半桶白酒的白色塑料桶”同样也是。父亲仙逝两年,母亲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在她沉默之后的这一句“谁叫你爸提前走了呢?”中体现,不只是怨,不只是疼,更多的是忍不住的思念。
这篇散文写给母亲,在文思上首先有了很大的突破,取材得当,散文开篇的切入点诗意中带着感伤,散文的语言不虚浮,不矫饰,贴合生活的场景,彰显了人性的本真。散文指向心灵,贴合生活,有着自己的海拔。这就是我眼中有味道的好散文。
这也是我眼中有味道的好散文啊!读完《母亲醉酒》,我发出如雪社一般的长叹,这篇散文的美,是向内行进的,随后在四处漫溢——
第一处,美在亲情。母亲醉酒,儿子牵挂;母亲念父,醉酒伤怀。
第二处,美在故事。儿疼母亲,相伴相谈;母亲弃酒,儿心温暖。
第三处,美在内蕴。儿与母亲,人间亲情。挚爱恒久,心心念念。
第四处,美在语言。文中第十三自然段,山地是这样写的:
母亲睡了。我来到院子里,静静地站在母亲醉倒的地方。寡白的月亮,像磨得锃亮的镰刀,挂在树梢上。清冷的月光跌落下来,碎了一地。我的心,更凉了。
你看,这是多美的语言,多美的情景描写。真可谓:情景交融,景绝而情不绝。
在我的理解中,文学界所谓的名家,当然不仅仅是说文章写得好,人品也是一流,而且这样的人品与优良的家风一脉相承。
名如其人,文如其人,山地如大山一样挺拔,如大地一般沉稳,在他的身上,不见丝毫浮夸,在我的眼中,名家山地,名副其实。
二
短篇数量:343篇,社团推荐64篇,精品推荐226篇,绝品推荐7篇,长篇数量1部,长篇完本1部,长篇精品1部。
在山地的江山文集,可以看到这些数据。数据代表不了什么,但至少可以看出山地这些年在江山的耕耘,
在我个人的认知中,山地对江山文学的贡献,说其辛勤耕耘的奉献远不止这些看得见的贡献,更重要的贡献是,山地为江山文学网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文友。
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山地深情写就一篇《流年团队是怎样炼成的》。笔墨中细数流年社团在江山这片沃土上三年成长的轨迹。如今,流年社团又走过了八年的足迹,令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是:我们流年社团依然屹立在江山文学社团之首位。在这篇文章的第14楼点评栏里,我读到社长纷飞的雪这样的点评:山哥,我一直说,没有山地,就没有流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其实,这句话还有更多的含义,即便是我不说,你也能懂。
曾经的我,在读到这句话时,有短暂的恍惚,雪社这句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令流年人感同身受。八年后的今天,我试着再解读这句话里的更多含义,感慨良多。在江山,在流年,在文学的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山地取得的骄人业绩,全江山的人都知道。然而,也许有人不知道,在江山,在流年,在培养文学新人,在友情这块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的山地,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年流年编辑鸿渐于陵在这篇文章的第39楼点评栏里就说了这样的话:山地兄,你道出了流年之所以是流年的真谛,在这里,我们冷暖自知,苦乐自知。雪社就不说了,单说你,为流年所做的,管理、审文,邀请作家作者,甚至培养了一些流年作者,我们都看在眼里。
在流年社团成立五周年前夕,山地写了一篇散文《最长情的告白——写给流年五岁生日》。在这篇文章中,山地毫无保留地叙述了自己是如何把那些符合条件的文友,引进江山文学,并携手共同耕耘的经历。山地把自己在江山耕耘的喜悦,写成说说,发在空间里。他的好友,称为兄弟姐妹的文友,纷纷祝贺,很多条件允许的文友,纷纷注册江山,写文读文。经山地介绍,至今依然在逝水流年社团耕耘的编辑和评论员有:永远红梅、雪飞扬、静如画、清鸟、临风听雪、闲云落雪、五十玫瑰、妖怪山、一海明月、吴桐、康心等,也就是说,流年社团现任编辑的近二分之一是经山地介绍来到流年的。
于是,我们在流年编辑清鸟的散文《温暖,永不打烊》中读到这样的文字:带我走进流年的是山地老师,在这之前,我只在空间说说涂鸦几个随心所欲的文字,仅用来打发时间而已。
很多流年人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山地,有着天然的亲和感,隔着屏幕,他手把手教我注册江山ID,可我怎么也学不会。
在玫瑰姐的散文《耕耘在江山》我们读到这样的叙述:八年前,山地先生领我走进江山文学网,我还是一个不太懂得写作知识的文学爱好者。
读文章,写评论,一个月下来,我写了二十多条评论,山地先生看过说,评论紧扣文章主题,细致诚恳,不错不错。其实,评论写得一般,只是态度认真罢了,是山地先生鼓励我,他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流年作者、年轻的文友“越来越好”(真名袁豪)在他的散文《聆听两株太阳花的心声》中,借曲靖流年编辑女诗人刘静诗之语,这样解读山地:朱华胜(山地真名)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是个值得交往的人,是个帮助人不计回报的人,是个最关心年轻人成长的人,是个非常值得尊重的大哥哥,好老师,也是人生一辈子,求之不得,想遇到的贵人。
有好友,有好前辈,这是人生的无上幸运,说是值得夸赞的瑰宝也不为过。流年社团有山地,这是流年家人的幸运。八年后的今天,再回读社长纷飞的雪那句话:没有山地,就没有流年。我们读到的不是偏见,不是嫉妒,而是酒逢知己般的温暖。
三
与山地神交已久。之前,在腾讯空间我习惯叫山地为“山地老师”,因为在写作上,山地名副其实堪称“老师”,而他居然也谦逊客气地称我为“明月老师”。这个称呼,终结在2018年的盛夏,逝水流年社团组织了第三次线下采风——云南之行,让我与山地由虚拟的网络走向烟火的人间,一起生活了9天,由隔空交流到面对面交流。在流年文学社团社长纷飞的雪提议下,我们终于不称老师了,而相互约定直呼其名:山地与明月,也就是说,我们的关系又亲密了一步。
山地的豪爽,山地的好客,山地的乐于助人,山地的疾恶如仇,凡是接触过山地的人,大都感同身受,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但那毕竟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识,这次我和山地九天的时光旅程同吃同住,终于对山地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作为云南地主的山地,在我们决定行程的那一天起,雪社狡黠地说,要狠狠地“宰一宰”山地,谁让他拿了那么多稿费呢?
那一日,我从鹰潭北站乘坐G1373次高铁,与雪社在鹰潭汇合后,于当晚7时45分到达昆明南站。
走出昆明南站2号出口,我远远就看到山地与申酉大哥还有提前到达的春光妹妹,虽然我和山地、申酉大哥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真的一点也不陌生,山地对我说:“我们认识好多年了。”是的,我们认识好多年了。昆明南站,到我们入住的滇池客栈还有三十多公里,考虑时间已晚,于是,山地在车站里面请我们吃云南过桥米线。我注意到车站的一碗过桥米线是42元一碗。
7月23日,正好是申酉大哥的生日,这是山地第二次尽地主之谊。那天生日宴上的情景,参加的每一位流年人都不会忘记,这些印证着流年文学友情的场景,永远地留在了我们挚爱的文字中。即便是如今大哥已仙去,即便是以后我们都将老去,但那一幕,我们会一直记住。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