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门前茶(散文)
一
门前茶,和龙井、毛尖、滇红、小种一样,也算一个茶的品牌。当然,在胶东半岛的崮山前村,门前茶还排序第一。
门前茶,听起来有点神秘,其实就是竹叶茶。门前有竹千竿,纷纷竹叶可入茶。
这茶摊是我的连襟开的,完全免费。
他家在村西,独处崮山脚下,八间海草房,门前有小溪,过去叫“南沟”,这几年叫“南溪”,自仲春到孟冬,是丰水期,南溪溪水潺湲,响韵平仄,如诗如词,颇见江南婉约风致。溪的北岸,有嘉木数棵。紫玉兰、黄玉兰,翠色蔽日;合欢花树,如巨伞盖天,合欢花香撩袭半个村落,阳光透过花叶,晒下斑驳,魅影相戏,季鸟争鸣,一派空灵之趣。间有杂树,如杏树、桃树、柿树和核桃树,占尽半溪,还见日益外侵,不断扩大地盘。门前一排京黄竹,高过房舍,丛丛紧连,成一道厚重的竹墙。风过竹摇,喧声不断,真的个不闻人语,但闻竹潮响。两处大门,皆有春联,纸红不消,字迹不残。西门对子曰:门前溪闹千竿竹,树下人喧一壶茶。
这里每日可招揽半个崮山前村人来喝茶,自春季玉兰树花爆出骨朵始,一直到飘来第一片雪花,茶场人不断,即使下雨,也有空中玻璃篷遮挡,反而人比往常更多。
门前茶,原来是说喝茶的地点在门前,日久,便成了茶名,其实就是竹叶茶。产自溪岸京黄竹,起身可采,落座可品,极其方便。这种竹子在北方得好的水土会疯长,插一截,一年就会蹿出一大片,就像调皮的小孩子,似乎会呼朋引伴,若是没有溪岸的石墙挡着,早就越过南溪进了南园。像我这样的常客,过几日去的话,会发现,就像眨眼间,布下一个竹阵,今春出竹笋时,我还挖出二十多根,也没有妨碍竹的长势。不必担心门前茶源,弯下一根竹,足够一日茶。
二
城里人看了觉得太奢侈。一眼可望飘蓝的大海,古老的海草房,感觉时光经久而不老,即使没有茶汤相伴,但就这一溪岸边竹,摇着风,释着香,漾着绿,人在其中,也足够惬意的了。四时景不重复,花开几重几遍,绿意浓淡有致,苍白色的海草房滤着日光,闪着迷离的光,茶不醉人,时光已经弄醉了喝茶人。
这竹叶泡茶,一年三季,皆有说法。一盏竹叶茶可御春寒,其实,竹叶属寒性,怎么可御寒?完全是一种喜欢的理由而已。倒是酷暑季节,一碗竹叶茶入腹,炎热遁去,额头的汗珠可以粘上头皮,一碗下去汗尽消,不是夸张,解暑莫过于一碗竹叶茶。沿海的气候趋暖,秋末初冬,觉不出寒,再加上一碗竹叶茶可暖胃,人间的好,被一碗竹叶茶给弄透彻了。说到底,喝茶人不计较什么寒性还是暖性。
院子里有甘井。水泵一响,水池灌满。大铁桶做的简易茶火水炉,添上崮山的柴火,水滋啦滋啦地响着,如曲子,是的,是他们的“茶乐”,找不到曲作者。水烧开了,从竹子上扯一把竹叶,在南溪里浣洗三两遍,抛向水锅里,翻滚几圈,水的颜色就变了。那是搅碎了一锅的翡翠,竹摇风,在水中的竹是翻波作浪,更不安分了。如果工夫闲,那些女人们就将竹叶系成扣(他们称为“海带扣”,是系海带扣的样子),样子唯美,如蝴蝶,似蝈蝈,游弋于沸水中,如纷飞,似追逐,颇有情调。清冽之中,绿叶冲突,其绿薄若蝉翼,翻飞若蝶翅,看着这番样子,马上就有了痛饮的欲望。待水温冷却,用铁瓢舀着往茶碗里倒,一碗碗,颜色如锦,橙黄通透,尤其是夏日,一碗下肚,温热里释放着甘甜清香,将个肠道一洗到底,慰藉得很舒坦,非得站起拉直一下腰杆,才可以表达出那种快感来。那些年岁大的闲人,不再下地了,就用小茶杯,滋润地喝着,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竹叶茶在口中,要玩味几番,把清香和甘甜放在口腔里多逗留些时长,然后咕噜一下,顺喉而下。其间,海阔天空,大事小情,成了饮茶的引子,茶道在茶,一切皆是佐料了。总要说茶的好,那些事的好,自然做了茶的陪衬。
有意思的是割麦时的门前茶。崮山前后是麦地,村西的麦事似乎就在这里安排妥当了,机器到了谁家的地头,谁就起身去看顾着,不出三两个小时,电动车无声地停在树下,再饮一碗竹叶茶。收麦就像是喝茶间隙的插曲,是茶事还是麦事?说不清了。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事,下海的,育苗的,办小工厂的,对于门前茶而言,似乎都成了忙里偷闲,门前茶收拢了他们的时光,三百六十五天,干活的时间是零头,我常常感叹,做一个闲人茶客多好!
三
其实,在胶东半岛,早就有喝竹叶茶汤的习俗。我记得,每逢夏日炎炎,母亲就采一些竹叶,也有茅草根,在早餐锅里熥一泥陶子茶汤,那时上山干活,就用军用水壶灌满一壶。母亲说,茶汤可避暑消炎,夏天农事紧,人容易上火,竹叶的茶汤最解暑消炎。有时候壶中还留着几片竹叶,也要倒出来嚼着吃掉,一股清香,一口绿意,这是对农忙中的人最好慰问和犒劳。尤其是加上几根茅草根,茶汤就甜滋滋,日子的苦,被这淡然的甜给中和了,从未觉得这样的日子要赶快赶跑它。有时候,谁家送水到地头,总要吆喝几声,“茶汤来了!”一山的人都听得见,放下手中的活计,聚拢而来。席地而坐,看着葱绿的地瓜蔓,青纱帐的玉米,拾起一只碗,灌上几口,发出一声痛快的声音,就算是给了茶汤人家一个赞赏和感谢了。邻里之间,有过一点不愉快,往往趁着在山上喝茶汤就解开了,若是知道闹了点意见的人没有迈步来喝这茶汤,还故意高声吆喝着名字,那喊声嘹亮,不必说什么道歉的话,也得放下工具来喝一碗。记得村里老人的一句话——“日子里有汤水就好”,哦,原来这汤水是可以缓解人与人的关系,当然,能够喝上汤水,日子就很不错了,不想奢求,唯求清淡,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队上的土地是在老公路的两侧,有时候喝茶汤就选在公路的树下。路过的人,也可以过来说一声讨口水喝,甚至流露出一点想喝水的样子,农人也会把一碗茶汤递过去。即使喝茶汤的人不说一声谢谢,报之以感激的眼神,彼此也都心领神会。回忆起这个画面,我仿佛觉得那时空气里弥漫着茶香,太阳也变得温柔起来,而且,常常停下来讨口茶喝的都是邻村的,一碗下肚,彼此就认出了,一呼名字,格外亲切。
其实,每日相聚,品这道门前茶,他们在乎的应该是一种心境吧。喝下一种悠然的心情,或者也包含着对曾经的怀念。他们不在乎用什么来喝,一只瓷碗就好,哪怕一个搪瓷茶缸子,不必太讲究,什么宜兴茶具,景德镇全套,摆设就免了,能够安放心情就好。也不必讲究喝茶的姿态,用什么“品”啊“啜”啊,说是“吃茶”也文雅,简直就是《红楼梦》里妙玉论茶的三流茶道“牛饮”,属于“饮牛饮骡”之属,岂止是饮三杯,几碗也不止,解渴也是茶道之一。也不必像卢仝的七碗茶诗那样迂腐,“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这门前茶,妙玉套路,不必讲究,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时光颠倒的感觉。农事生产里多了茶味,相聚喝竹叶茶汤,成了每日盛事,世事颠倒,不跌眼镜,唯觉安好。用新华哥的说法,农村老头的晚年,多是靠着墙边晒太阳度过的,崮山前的老头,是靠门前茶打发的。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变化的事情太多,赶不上是遗憾,赶上了,参与其中,争取着时光对我们的好,那才是生活的真谛。
四
平常也有朋友家访带些茶给我的,我觉得一人喝茶,再好的滋味也无法宣泄,甚至有点苦涩的味儿。我知道,一人喝茶是一种心境,茶意在一个“品”字;多人喝茶,才是一种生活,茶意于切磋里升华,因为拉着家常,谈着家事农事,就有了味道。茶的确不在于好坏,而在于和一些什么样的人一起喝。我把名见经传的好茶,如龙井、金骏眉、信阳毛尖、小山正种等捎回家,若赶上有生人来,他们就拿出泡上一壶,还是忘不掉门前茶竹叶香,要扯上几片丢在壶中,不怕串味,只怕忘本。
喝着门前茶,品着生活的好,这是一种难得的生活状态。这门前茶就像老北京的大碗茶,有野性野味,不在意碗里的竹叶茶汤浓或淡,在意的是喝茶时心意的满足。时光在门前茶里最经得起煮,慢慢地,迎着晨曦,送着晚霞,有竹叶茶汤的日子,不虚度,因为一颗崇敬生活的心,始终蓄满了清香。
不要觉得着门前茶是那么的简素肤浅,不要看不起这些乡人相聚能谈出什么有深度的话题。那日,我就听到他们中一人说“吃茶来!”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典故。有句禅语是“吃茶去”,多么深的留白,多少禅意其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什么事暂时都放下,我还是去吃茶吧,这是禅的境界,也是现代农人的境界,不把日子填满了,留出自己消遣的时光,这样的生活诗意不是外界的赐予,而是自我感知。
老爷们喝茶话少,说正经事总有话尽时,但那几十米的空间,有足够悦目的风景,增加了茶趣,他们不懂得去人为地升华所谓的茶道茗韵,而是以风景来佐茶,于是茶味就浓厚了,酽酽如酒,稠稠似汁。
一条南溪,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不乏江南水韵。春夏相交,南溪岸上开满了菜花,有金黄如锦的美,也有蓝色如星的妙,不是油菜花铺满旷野的壮观美,却胜油菜花的妙,花色相间,迷离闪耀,用不着感叹收割后的失落,一直看到花谢时。竹叶刚刚窜绿时就不放过,滋味总是淡了些许,但头顶上的玉兰花蓦然垂落,直入碗中,胜过茉莉花茶那种储存过久的压抑了的香气。守着一株合欢树,懂得威海为何把合欢树作为市树市花,“合欢树上鸟欲栖”,这是一种招凤引凰的情怀。麦事正盛,那株杏树上的黄杏早就按捺不住了,不去摘,只待果熟蒂落,正好砸中那只茶碗。
有人说,与茶相伴得久了,便喜欢与茶说话。寂寞无语,与茶对话,这是一份境界,如果有了风景,三方对话,那可是可以掀起一场头脑风暴的啊。
有人说,茶在手中是风景,得失不在乎了;茶在口中是人生,有滋有味,那淡淡的悠香漾在齿间,永远保留着清爽。这样的境界,我觉得有些局促了,茶在碗中,风景左右,取风景一抹入茶,风景即是茶,岂是唇齿滋味,还有身心俱享的曼妙。
成佛处为道场,潜心者可得道场。门前茶是乡人们打造的品草木吃绿叶的道场,蜗牛里做道场,都值得钦佩,在一条南溪岸边做竹叶茶的道场,是美丽乡村一景。村委正在申报新农村建设创新项目,打造“门前茶文化”的品牌。
乐此不疲,茶友电话邀约,喝门前茶去。
2022年7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怀才老师不仅是一位写散文的高手,还是一位深谙茶道的茶客。
“门前茶”,其实就是竹叶茶,怀才老师说出了茶的生长环境,如果离开了溪水、嘉木、合欢花、杏树、桃树、柿树、核桃树、还有厚重的竹墙这个道场,失了吐纳山水的浑沦之气,那茶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写竹叶茶,联想了翁郁的竹林,摇着风、释着香、漾着绿,人在其中,茶不醉人,诗意的时光已经弄醉喝茶人。
写竹叶茶,联想到竹叶茶的作用,解乏、御寒、暖胃,给竹叶茶竹作了个美美的广告。
写竹叶茶,联想到竹叶茶做法、泡法,精工细作,温水冲泡,绿叶薄若蝉翼,翻腾如蝴翅。见了有痛饮之欲望。
写竹叶茶,联想茶客品茶的样子,不急不躁,慢慢地品,悠闲自若,然后咕噜一下,顺喉而下,维妙维肖,形象逼真。多人喝茶有氛围,坐在一起“品”,才是一种生活,茶意于切磋中升华。与茶为伴,与茶对话,便入了一份境界。
怀才老师这篇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布局错落有致,语言功底深厚,平起转折恰到好处,读后韵味无穷,仿佛周身闻到缕缕茶香。向老师学习,遥握问好。
吴老师对怀才这篇小文的内容读得那么用心留意,做了如此条分缕析,让我甚为感动。其实,就是粗略地想了想,觉得呵护事理,就动笔而就,没有太多的运筹,粗疏的地方不能少,只是孟老师没有好意思指出而已。非常欢迎孟老师加入东篱,让东篱增添了写作的生机,愿我们在东篱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互相切磋,不断进步。入伏了,就请你喝一杯竹叶茶吧,不是什么好茶,但二人对坐而啜,也是很有意思的意境。遥握,问候夏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