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新官上任三把火(随笔)

精品 【晓荷】新官上任三把火(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824.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0发表时间:2022-07-18 09:26:15
摘要:“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此为《红楼梦》五十五回笔记。


   这一回讲贾府里启用新人作为管理者的问题。前面我们讲过,站在现代社会来看,贾府就像一个几百号人的企业,每天如何地组织这一帮人有效地工作,提高效益,降低管理成本,是这一个家族的主管王熙凤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此时凤姐因为小产,得休养一段时间,而贾府里不能一日无主,所以在王夫人的运筹中,启用了李纨、探春、宝钗协同管理贾府事宜。
   这一回就围绕这三个人对贾府的管理过程,铺排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弱点;探春的果断与才华,以及凤姐和平儿高贵而美好的品质。我每一次读到这一回末,总会掩书长叹——诚如作者第一回所言:我堂堂七尺之躯,诚不若彼裙钗。
   《红楼梦》展示女性魅力的地方很多。然而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从事其它事务的管理者而言,真正应该好好读一读此回:什么是管理者的才能?什么是管理者的品性?什么是管理者的气度?大家不妨细细品读一下,我想会引起许多人的感叹和嘘唏。
  
   二
   小说开端说到王熙凤的小产之事:凤姐儿因年内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月了,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大夫用药。凤姐儿自持强壮,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来,就叫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他只不听。
   读这一小段,想起凤姐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那时候,总觉得王熙凤争强好胜,权力欲望极大,而且贪心过重。但仔细想想,这样大的一个组织,每天各种杂事纷繁不断,她一个女流之辈,平日里除了平儿帮忙,再无妥贴的帮手,她若不处处操心,贾府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儿。所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有时候很佩服王熙凤的才能和责任心。
   相比她的丈夫贾琏,及贾府其它男人如贾珍、贾蓉,甚至贾宝玉来说,王熙凤无疑要优秀很多。我十几岁看过87版电视剧《红楼梦》,看到王熙凤死的悲惨结局,想起她在贾府里做过的事,总有一种痛快之感。然而时至今日,当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时,方才知道,凤姐在贾府里是多么的不易啊!
   一个管理者的辛酸,底层人是看不到的。管理这行活动,它并不是一项政治斗争,但它却是一个斗智斗勇,充满挑战和展示人格魅力的过程,它对人的素养要求非常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管理者的!
   我想王夫人很明白这一点,从她在凤姐小产期间,安排管理者的人选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
   首先安排的第一人选是李纨。李纨这个人尚德不尚才,就是只看品德,不重视才干。这样的领导往往只会培养一群庸人,因为品德无法准确地进行考核和评价,只是唯心而已。然而像李纨这样的人,却可以使组织稳定,必要时还可出面调和组织内部的矛盾。看来王夫人的首要目标是求稳。
   其次是探春。书中这样写道:“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从对人的考察来看,王夫人非常清楚李纨的性格,所以派探春来与她“合同”裁处。也就是说,在决策方面,由二人同时决定。从另一方面看,王夫人对探春性格掌握也十分到位,这二人一刚一柔,正好达到和谐管理的目的。
   然而大家都小看了王夫人的手段,后来她又派了一个人前来:
   如今且说目今王夫人见他如此,探春和李纨暂难谢事,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特请了宝钗,托他各处小心。因嘱咐他:“老婆子们不中用,得空儿吃酒斗牌,白日里睡觉,夜里斗牌,我都知道的。凤丫头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怕惧,如今他们又该取便了。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你兄弟妹妹们又小,我又没工夫,你替我辛苦两天照应照应。凡有想不到的事情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那些人不好你只管说,他们不听你来回我。别弄出大事来才好。”宝钗听说,只得答应了。
   列位,你们可别小看了王夫人天天念经诵佛,以为她四大皆空,那就错了,她在本小说里可起着大关键的作用呢。你看这一段她是怎么说的,表面看是叫宝钗协助李纨和探春,然而她向宝钗交待的那些事却像是监督和报告。从这里看王夫人在人事的安排上,是很有些道理的:有执行,有协助,有监督,这三人组成一个团队,她才能放心。
  
   三
   这三人小组形成的管理层,又各有性格,管理风格也大不同。当然其结果和影响,也迥然相异。李纨的柔弱、厚道,多恩无罚,下人们便不把她放在眼里;而宝钗仅起监察作用,不多言,也不多插手管理事务。唯独探春,表面言语安静,然而心中明亮,事事难逃她的眼睛,所以管理自然就会更细心,更到位,执行力也更强:
   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便觉比凤姐儿当权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的工夫都没了!”
   探春虽是没出阁的女孩,然而读过书,比起凤姐来,在管理方面自然有她更精到的地方——她比凤姐更了解人性,也更能把事做到细处。表面看她平心静气,但心里明镜似的。所以几件事过手,下人便知道他的厉害了。当这些卑微者的利益受到影响后,他们自然会对探春有所看法。
   所以当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后,关于打赏银两的裁决,下人们的心里状态——人性的真实在这里表面得非常真切:
   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儿出了事,已回过老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说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年轻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作者选取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下人来试探二人的决策能力。那吴登新家的是贾府里的老佣人,协助凤姐负责贾府人情往来之事,自然非常清楚送礼打赏的规矩。然而此时,她却只想当一个看客。她的这种心态十分清楚:
   自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懂得某些事务的管理,所以应该得到尊重和重用。因为这是三位新上任的管理者,自己自然有一种想看看新领导笑话的心态。这就好似一个企业,换了新的领导,许多老员工便保持看热闹的心里一样——他们在猜测新领导的品行及性格,摸清领导做事的风格,以便在以后工作中找出应对之法。这种看客的心态,表面看是聪明的,其实正是庸常人的弱点。
   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领导是谁,都应该忠诚于组织、爱岗敬业才对,因为他所服务的是单位,而不是某一个人。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客户喝茶,聊到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时,那个客户笑说我太浅薄:“你别以为你掌握着公司某些权力,有一个受人敬仰的职位就了不得!一旦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那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公司的平台塑造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成就了公司。然而现实的许多人,自以为有点才干,就目空一切,好似组织亏欠着他一样,离开了他,似乎组织就干不下去一般。这样的人其实不过只是见识短浅、愚蠢透底的庸人而已,他在组织里的发展前途自然也是有限的。
   而此时探春却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当他听李纨说按袭人死了母亲赏四十两的标准打赏时,探春立即阻止,于是便问吴登新家的,家里的下人与外面的下人之间打赏有什么区别,并叫她说说差距具体是多少。
   这一问,吴登新家的自然明白探春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于是谎称自己记不得了,要回去查查账本:
   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账去;此时却不记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不记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算是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倒象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
   众下人本来想看探春在处理自己舅舅之死的打赏方面是否偏心,如果出现以权谋私之事,下人们就会四处传播,说探春办事有失公平,这自然让探春失去威信,在以后的管理中难以服众。然而探春早已经看出她们的心思,她义正严辞地驳得吴登新家的哑口无言,这比较李纨和宝钗来,探春更睿智、更直爽,也更有魄力。
   所以最终按贾府的旧例,给了二十两银子的赏钱。
  
   四
   但这一决定,另一个人却不干了。
   当赵姨娘听说自己的亲生女儿探春,按旧例只给她兄弟打赏二十两银子时,便哭哭啼啼地来找探春理论。她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现在探春在贾府当家了,掌权了,自然应该多照顾一下她。从赵姨娘的思想看,她的这种说法并没有错,我们现实中常说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者也有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站在自身的利益上考量,似乎合符情理。然赵姨娘的小聪明,也正是她糊涂的表现。她当着众人的面,正大光明地要求得到照顾时,探春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并且严厉地进行了批评。
   探春站在贾府集体利益的立场做事,既公平又符合管理原则。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怎么能以权谋私?更何况,那些下人正躲在门外看热闹呢,赵姨娘的哭诉如果得到满足,岂不正中下人们的心愿?
   令探春更痛苦的是,这位亲生母亲不但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反而受了别人的挑唆,兴师问罪一样地来质问自己,当一个大公无私的管理者面对一个自私而糊涂的母亲时,谁能猜到此时探春心里的苦楚:
   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真也没脸了!”一面说,一面抽抽搭搭的哭起来。
   在封建伦理下,像探春这种小妾所生的儿女,都会在家族中低人一等。所以探春生活在贾府里,总有一种伤悲,处处做事不能张扬,更何况自己的生母这样自私和不明事理,使探春在众人面前更没有尊严。这次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机会,而赵姨娘却为了一己私利前来闹腾,这既让人看笑话,又让探春难堪。所以探春为了大局考虑,只有不顾亲情,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斥责,而且言词相当绝情。可是谁能理解她的痛苦,她在亲情与公平面前的两难呢?
   最后探春在赵姨娘更激烈地刺激下,愤然而绝情:
   探春没听完,气的脸白气噎,越发呜呜咽咽的哭起来。因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礼的,早急了!”
   如果仅站在亲情的角度上考虑,探春的这一席话真是非常绝情的,也许换着我,未必能把这些话说出口来。不论怎样,赵姨娘是她的亲生母亲,虽然她至小跟随王夫人一起长大,然而那层亲情,但凡一个普通的人,都不会轻易地舍弃的。
   但探春不是普通人,她能够准确地判断事情的好坏,并以非常果断的态度作出决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她能够站在公义的立场作出选择。所以,当我们后面读到贾府抄捡大观园的时候,探春说的那些道理,才看到这个女子的雄才大略和远见。
   然而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她只是一个女孩子。在她所说的:“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一方面可以看到她那拥有智慧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做为女儿家,不能为家庭立世的遗憾。更甚者,这也是对贾府里男人们无用的一种嘲讽!也是对封建男权社会的一种批判!
  
   五
   所以当下人们看到探春这样的态度后,自然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一个不好对付的主子。
   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平儿来了。我想平儿此时来,一定也知道了探春的态度,从表面看,她似乎是来平息事态的,然实在另有其目的:
   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忙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的?不然,也是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得做人情!你告诉他,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他添他施恩,等他好了出来,爱怎么添怎么添!”平儿一来时已明白了对半,今听这话越发会意。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

共 75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生活的众多领域。此回专为探春而设,堪称管理学的教科书。作者开篇提出三问:“什么是管理者的才能?什么是管理者的品性?什么是管理者的气度?”立足原著,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职场经验,用原著中探春处理一系列日常琐粹事务的方式、魄力和手段,逐一阐明了这三问。探春和刁奴的交锋,和生母的博弈,最终让她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立得住、站得稳、树威严。她的“三把火”之所以能征服人心,在于她具有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强化制度、不徇私情、公正无私的大格局。人品即是一切,能力与格局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一篇管理学的好笔记,论据充足,思维严谨,读之,如听了一堂管理学课程,推荐赏阅。【编辑:亭上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72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7-18 11:25:01
  写读书笔记,是跨越时空和原著作者进行的一场灵魂交流。作者从多维度对原著进行品读和鉴赏,思维严谨,论据充足。读懂了红楼梦,也就读懂了人生。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7-27 21:52:4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