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宁静】山在那里(随笔)
题记: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的确,山是值得景仰、值得期待、值得向往,一如“江山”。
——作者
一
人吃五谷杂粮就是个“俗”字,人登上高高青山就是个“仙”字。如此,若想成“仙”必定要登山;反之,山欲令人仰止,必定要有“仙”人“仙”气,如同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循着这个逻辑,半生以来,我一边吃谷一边爬山,未能脱俗,也未能成仙,但对大山的爱恋却愈发深重。带着对山的爱恋,我爬过很多山:高大的,低矮的,秀美的,险峻的,皑皑的,葱绿的,国内的,国外的……
最开心的,一年中春秋两季爬黄山。那一年的晚春时节,趁着春光爬了一次黄山,徜徉在“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之中。机缘巧合,深秋季节,又一次爬上黄山,领略了丹枫似火、草深果黄的多彩山色。一年之内,两登黄山,春之花、秋之叶尽收眼底,想想都令人陶醉。
最惊险的,攀爬“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记得在华山脚下,热情的主人欲购买缆车票,我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神经,嘴里蹦出一个字“爬”。于是,我们在绝壑千尺的山上爬出心惊胆颤的绝望心情。单说千尺幢,山崖之间仅容两人上下穿行,坡度大约有七十多度,接近四百个台阶。死死拽着铁链子,弯腰撅臀,面壁贴腹,如履薄刃,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移动前行,哪里顾得上看风景。现在回想起来,腿肚子还隐隐有些颤抖。
最难忘的,在新西兰翻越了一座活火山——汤加里罗山。这山不同于司空见惯的青山绿水,既不闲适,也不唯美。它更像一个粗犷的男人,赤裸着古铜色坚实的脊梁,迎着风,冒着雨,屹立在广袤的土地,等待着我们的挑战。在经历了风雨、攀登、跋涉之后,耗时近八个小时,终于走完全程近二十公里的火山之旅。
……
山,就是这样,四季不同,韵味十足,魅力无限。它极像一本厚重耐读的好书,一旦打开阅读,便放不下,非读完不可。
二
疫情三年,不曾远行,与山渐行渐远。
忽的,一年前的某一天,我又开始爬山,而且每日都在爬同一座山。这山,没有黄山秀美之形,也无华山险峻之隘,更无汤加里罗山艰辛之途,它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屹立在虚拟的空间里,却是一本打开便放不下的好书,牵挂着我每日登山不息。是的,我在攀登一座文学大山——“江山”。
攀登“江山”,纯属偶然。
平淡如常的周末,午后捧读当天的日报,读到一篇不长的散文,内容已经忘记了,却被文章下面的二维码吸引住了,该文来自江山文学网。一个文学网站,不该是起名大榕树、老槐树这一类的吗?为啥起名“江山”?真的是一座“山”吗?如果是“山”,“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都说好奇害死猫,实际上好奇也会害死“猪”,我就是这样起个网名“小猪她爸”,开始攀登“江山”了。
常去登山的人都知道,登山前要做好准备,也叫装备。比如,要有一套像样的登山服,一双登山鞋,背包,水壶,手杖,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干啥就要有个干啥的样子。我攀登“江山”却是大不相同,啥也没准备,空着两手就来到“山”下。原因很简单,作为写了二十多年工作报告、调研报告的人,一个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压根就没想到要与文学二字结缘。
已然来到“山”下,虽说没有装备,也要领略一番“江山”风光。好在自己带着一双眼睛,可以看“江山”风情,还带着一样不算太笨的好东西——脑子,可以思考“江山”真谛。
三
“江山”不收门票,门槛也不高,注册即可。进得山来,环顾四周,群峰林立,数了数约有四十多个(社团)。八一壁立千仞,流年山高水长,东篱悠然南山……远远地见淡泊宁静虽山势不高,却清秀可人,便径直走去,驻足烹茶。每天清晨,端坐桌前,打开电脑,轻点鼠标,飞燕一般踏足“江山”,领略“江山”风采。
远远看去,“江山”嵯峨云起,高高耸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天地间。这些年,网络风涌云起,却是良莠不齐。做事业的不多,捞金的不少,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捞金,各种网站无不用其极:以低俗讨巧的,以愤青吸睛的,以男女之事打擦边球的……而“江山”却高举“五正”大旗,坚持文化自信,做起纯文学的事业,一干就是十四年,风雨无阻。我暗自思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江山”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在山上闲逛,登录了赵兴华董事长的文集。先是品读了几章小说《院里院外》,一抬头看见“个性签名”栏中写到:江山,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件事了。我盯着这句简朴直白的话语足足有一分钟,良久地沉思默想,脑海里凸显两个字:情怀。我与赵董事长并不相识,只是听说他是一名军人,也是成功的商人,更是著作颇丰的文人。在他的领导下,创建了“江山文学网站”,旨在弘扬做强文学事业,为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大舞台。
有一天晚饭后,与妻聊起“江山”、赵董事长及其小说。在金融、营销行业里深耕许多年的妻说,办这样一个网站不会赚钱的。她顿了一下又说,这是一帮有情怀的人。是的,“江山”就是一大帮子有情怀的人,用生命托起的巍峨。
漫步山间,“江山”水秀山明,如画般描摹于万千读者心田。走进“江山”就是走进一幅山水画卷:迎面的主峰是“江山散文”,高峻而秀美;隔着“杂文随笔”的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山峰“情感小说”,涧水绕竹;峰与峰之间流淌的小河是“诗词古韵”“现代诗歌”,欢快蜿蜒;沿着小河两岸拾级而上,“影视戏曲”峰回路转;山路拐弯处,是孩子们的乐园,“萌芽作文”灵动欢畅;山丘顶上有亭耸立,亭上有匾“作品赏析”,暂且捧读一番,一览天下诗书;抬头前行,隐约见一庙堂,入门才知,此为“江山夜校”,有人高谈阔论……站在山巅,看万山红遍,“江山”风景独好。
细细审视,“江山”风流无限,汇集“仙人”“仙气”于万千作者的脑际。我在“江山”转悠久了,看的风景多了,慢慢领悟到弥漫山野之中的“仙人”“仙气”,这就是“江山”拥趸的万千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以淡泊宁静为例,社长浩渺若尘是医生,副社长温莎的梦想是老师,副社长想飞的企鹅是厨师,总编开心的秋蝉是学院管理人员,我这个荣誉社长是个厅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天南海北,为了文学这个梦想聚集在“江山”。他们的文字,说长论短,仙风道骨;或灵动激情,神采飞扬;或委婉情长,怀古思幽……
忽然,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你的文还没有写完/灵魂怎么就走进了天堂/我沿着你的网名找寻源头/去读您书写的文章……”这是文友写的一首小诗,深情缅怀已故总编古渡先生。我点开古渡先生的文集,一篇一篇文章品读着,读着读着,已是潸然泪下,人已仙逝,文字不朽。
我就这样在“江山”上来来去去,每日爬山不止,看着文友们的所思所想,品味他们不一样的生活,看着他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写作,或者写出生活中点滴忧愁。“江山”如此多娇,令我景仰、期待、向往。渐渐地,文学如春藤爬上了我的心窗,生活的意义更加璀璨。
四
我不满足于在“江山”上,看山看水看风景,开始与文友一道荷锄耕耘,共同托举“江山”的巍峨,描摹“江山”美景。
先从散文写起。虽然没有散文创作的经历,但毕竟从事文字工作近三十年,文字功底还是可以的。况且曾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十余篇通讯,也不是浪得虚名,通讯与散文相近,触类旁通。果然,很快掌握散文创作要领,赢来一串“红豆”妆点门面,也为“江山”增一抹颜色。
接下来,考验我的是零基础、零起步的小说创作。憋了好几天,总算完成小说《归零》初稿,激动的心,颤抖着手,发到宁静管理群中征求意见。信息反馈回来,几位老师意见出奇的一致:你这是散文。文章不怕千遍改,我改就是了。调整结构,重新设置情节,行文语言往小说上靠,再发管理群,回复:还是散文。再改,终于有老师说,有点小说模样了。
赶紧发稿,静待佳音。三天过去了,“蓝豆”没红,这意味着没达到小说精品的标准。我知道,此时面前是一道梁,每一座山都会有的山梁,“江山”也不例外。攀登这道梁,越过这个坎,风景将会更加绚丽。摘取“红豆”没有捷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修改。一连四五天,反复琢磨,细心修改,终于申报复议了。记得那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点开《归零》惊见一枚“红豆”绽放标题前,像一轮红日驱散夜的黑,照亮眼前的路。我想,我可以飞了。
“江山”精品复议,一直是我最欣赏的制度,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给一次满血复活的机会。据说,复议的作品都是由航程心语总编亲自点红,也不知道真假。那天,激动得我语无伦次,喃喃自语:“大妹子,哦不,航程心语总编,俺知道您这是鼓励我,可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呀。俺这是处女,哦不,是俺小说创作的处女作,谢谢啊!”
鼓励是必须的,激动是正常的。一个年近花甲的人,面临如何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忽然发现一座文学大山,并翻越其中一座山梁,怎能不激动。于我而言,以前是为文字者,如今是为文学者,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我很清醒自己不过是“江山”上的一株小树苗,山顶上飘过的一朵云。但是,只要攀登这山,人在这山上,风景就无限好,未来可期。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江山”就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一个章节,每一行文字,甚至句读之间,都令人赏心悦目,激发人们拳拳的爱恋,爱不释手的牵挂。到“江山”去吧,去那里净化灵魂,去那里讴歌生活,去那里放飞心灵……
“江山”就在那里,没有不攀登的理由。
祝老师早日到达江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