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往事钩沉排队(散文)
“排队”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从我记事起就有了,“排队”的往事,在我心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排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道风景线。因为物质的匮乏,所以在一些商店、菜场经常可以看到排队的人群。记得那个年代,凡是生活用品从吃的到穿的都要凭票,国家发给每家每户不同颜色的票子厚厚的一叠,有肉票、豆腐票、煤饼票、肥皂票、布票、粮票、……有票的说明国家能保证供应,但不能保证不用排队。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外婆买菜都要带上我,我的任务就是排队,外婆任务是排到了,交票付款买下要买的菜,因为不是排一个队就可以了,外婆来换我,我的任务就是排下一支队伍,直到采购完今天的吃的、用的,我们才能拎着菜篮回家。那时母亲工作很忙,一心赴在事业上的妈妈基本顾不了家,父亲在部队根本就不能回家,所以这个家全靠外婆支撑着,我就成了家里可以用的帮手,帮外婆排队买菜。
冬天去菜场排队买菜是最苦的差事了。很早我就被外婆叫起床,拎起竹篮直奔夜幕笼罩下的菜场,我们两人到了菜场,借着暗淡的星光看见已经有人在排队了,长长的队伍里有人放上一只篮子或一块砖头,算是自己排队的位置,我老实地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在这支排队的队伍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一个个地在凛冽的寒风中紧缩着脖子,两手插入裤袋,双脚不停地跺着,口中往外冒着哈气,傻傻地等着菜场开门……
每到逢年过节凭票供应的物品,也是要排队购买的。人们为了防止他人插队,几个顾客自告奋勇制作了叫号牌,他们用香烟纸的反面,做成纸片写上号码,按序发号。天气太冷人们手脚并用活动着,这队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为的是在春节能买到年货过年。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苦涩中带有酸酸的快乐。虽然都已成为历史,到老了仍会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们虽然穷,但很有纪律,不会想到要去插队,商家更不会想到要对顾客短斤缺两蒙害消费者。如今,货源充足了,不要凭票了,不需要排队了,却没那时的诚信做生意实实在在了,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很是让人迷茫。
我转业回到杭州,这时的市场不需要排队了,更不需要凭票了,市场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记得杭州刚开始开放电话的时候,是每户家庭3500一部电话,这也是要排队购买的,当时千元以上的都算是高消费了。我老公认为家里有部电话利用率不高,白天都在单位上班,办公室有电话,他有个BB机可以解决问题,不需要有部电话。而我坚持想有部电话,因为父母家有电话了,平时不回家和爸妈聊聊天,再说有个什么事也叫的应。我还是坚持要到营业厅办手续给家里装部电话。记得那年我怀端着3500元直奔营业厅,一到营业厅没想到队伍排的好长,估计有好几百人,我从上午8点一直排到11点,总算拿到了号子,只等安装工上门安装,家里有了坐机电话让我嘚瑟了好一阵子。可谁也没有想到坐机电话淘汰的这么快,现在人手一部手机,谁还会去装不能移动的坐机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参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它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展出,每个馆都要排队,我与战友去过上海两次参观博览会,记忆犹新是中国馆和沙特馆,我和战友在中国馆排了一个半小时队,长长的队伍里有不同肤色的人在排队,人们自觉而有次序,没有一个人高声喧哗,沿着队伍往前移,显示出国人的素质与教养。进入中国馆内发现建筑外观设计极具特色,其中的“东方之冠”,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大红色是中国元素,充分体现出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国馆的大气让人叹为观止。在沙特馆我和另一个战友排了二个半小时队,是整个博览会排队人数最多,队伍最长的一支队伍,我们从远处看沙特馆主体建筑,更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人们称它为月亮船,“阿拉伯之城”,和“生命的活力”。据说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这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场馆。上海世博会每天有超过五十万人在排队参观,不但蔚为壮观,更是检验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优良素质,让全世界人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世博大排队,排队排出了中国人的新形象,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排队。
排队这现象近几年已很少出现了,原来医院看病掛号要排队,专家号更是紧俏,甚至出现连夜排队的现象,这也就洐生出来了黄牛号,有些黄牛整夜排队,一个号子二百钱,为免受排队之苦,病人只能高价买黄牛号看病,为杜绝黄牛现象,医院掛号采用了实名制,自从有了掛号、收费柜台机一条龙服务,病人可以预约排号了,医院几乎也看不到排队的现象,宽畅的就诊大厅,叫号显示屏示出现在就诊是几号,人们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刷着手机,叫到号子再去看病,和往年拿着病历卡,诊室外面排成长龙的队伍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社会在进步,排队已成为往事,它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当中。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