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游缙云山(散文)
1992年,我在上海市一个重点建设工程搞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工作。这个项目的国产仪表有一部分是四川仪表总厂的,是那时候最先进的Ⅲ型仪表。为了尽快掌握这些仪表,2月份,我们安排了一批刚毕业的中专生,由我们几个项目组的工程师带队到川仪总厂培训。
川仪总厂在重庆北碚。北碚附近有一座山,名叫缙云山。缙云山是佛教圣地,素有“小峨眉之称”。
李商隐写过一首七绝《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使“巴山夜雨”天下闻名,有人说诗中的巴山就是北碚的缙云山。
既然是名山,那就没有过门不入的道理。我和来培训的那班孩儿们在培训的第一个周末就迫不及待地去缙云山一游。
我们沿山麓的小道,拾级而上,路途崎岖陡峭,我们人多,边走边说,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便走到了缙云寺。
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的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缙云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中的一座。
明万历二年(1574),明神宗皇帝敕赐缙云寺为“迦叶道场”,自此,缙云寺便成为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
迦叶佛是过去佛,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牟尼必定成佛。
进得大殿,见殿中所供之佛似与其他寺庙不同。见一老僧,便上前请教,老僧一一介绍。
缙云寺的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不是本师释迦牟尼,而是迦叶古佛,左为大梵天,右为帝释天,这两位本身就是印度教的顶级大神。
天下可称为“道场”的山皆是名山,弥勒佛的道场在雪窦山,地藏王的在九华山,观世音的在普陀山。
我问老僧这佛像是不是新塑的。
老僧嗔目道,谁说的?这都是康熙年间塑的。见我将信将疑的样子,老僧接着说,文革的时候,有红卫兵要来破坏佛像,他们想用绳子拉到佛像,就派了两个人爬到佛像身上,没等他们套上绳子就从佛像的身上掉了下来,有一个人还扭伤了脚。从此,红卫兵就再也没有来过。
走出大殿,我才从佛国世界回到尘世。大部队早已去了狮子峰,我和还跟着我的两个徒弟加紧步伐向山上赶。
狮子峰远远看去就像雄壮的狮头。上狮子峰的路虽不比登泰山的陡峭和漫长,但真的要快步走,还是挺吃力的。
站在狮子峰的最高处,俯瞰北碚城区,顿觉心旷神怡,大口大口喘着的大气也渐渐缓和下来。
这时大队人马,已经下了狮子峰从另一条路下山了。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还要赶回厂招待所吃饭。走大路肯定来不及,于是我就和两个徒弟说,我们得抄近路下山,否则来不及。徒弟齐声说,我们跟师傅走。
我们都是搞技术的,喜欢制定规程。下山的规程为,遇到绕弯太多的路就顺着山坡往下爬,山坡不能太陡,下坡时不能拉野草,必须拉住树枝或藤蔓或同伴的手,先下坡的人接应后下坡的人,如此等等。反正等我们到达大门以后,大部队才姗姗而来。
这也算是缙云山之游一个记忆点。
后来我们又去了西安仪表总厂培训,前后总有两个多月。期间,也抽空去了附近的几个景点。
每当我停下脚步,驻足赏景的时候,总希望站在身边的是妻和女儿。
当时,女儿只有三岁,全靠妻一个人带。夜深人静,站在招待所的窗前,难免会想起远在上海妻和女儿。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李义山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只是我想把前一句改为“何当共享天伦乐”。
放情丘壑,不如天伦之乐。